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煤电产业共生系统目标模式及其稳定性分析
本文选题:煤电产业 + 共生关系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3期
【摘要】:煤电产业共生系统是一种基于资源、环境与社会三方面高度协作的先进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作为煤电产业共生系统的重要维生机制,对共生体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从煤电产业共生系统的目标模式及其共生策略两方面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深入探讨。利用Logistic模型,通过对煤电产业共生系统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深入探讨煤电产业共生目标模式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从两个角度对系统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证煤电产业共生系统的稳定性不仅需要产业共生系统内各主体从自身出发促进合作、自动形成凝聚力,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取利益,而且还需要强化产业共生系统外政府的管控机制,利用政策鼓励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并建立信用机制,增加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矛盾与冲突,从而维护产业共生系统企业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Abstract]:Coal and electricity industry symbiosis system is an advance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 based 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Stability, as an important survival mechanism of coal power industry symbiosis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ymbio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bility of coal power industry symbiotic system from two aspects: target mode and symbiotic strategy. By using Logistic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coal power industry symbiotic system insta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coal power industry symbiosis target mode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on stability, and studies the system stability from two ang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al and electricity industry symbiotic system, not only must the main bodies in the industrial symbiotic system promote cooperation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but also automatically form the cohesive force, so as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and obtain the benefits. Moreover,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control mechanism outside the industrial symbiotic system, to use policies to encourage honest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and to establish credit mechanisms, to increase mutual trust among members, and to reduc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industrial symbiotic system between the 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工商学院财务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及其调控机制研究”(71273158)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网络性风险的扩散、传导与控制机制研究”(14YJA630055) 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煤炭矿区产业共生网络建构及自增强机制研究”(2014SDXT003)
【分类号】:F426.61;F42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贾晶莹;马占新;;关于煤电联营状况的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05期
2 于立,刘劲松;中国煤、电关系的产业组织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9期
3 林伯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J];管理世界;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敏;任荣明;;谈关于放松管制的国内电力市场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刘慷;;煤、电企业纵向联盟的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刘劲松;;中国煤、电企业纵向关系理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4 曲创;秦阳洋;;中国煤电谈判势力的来源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0期
5 刘冰;;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合约选择的理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0期
6 李眺;;生产要素投入、电价规制改革与火电企业的效率——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随机前沿证据[J];财经研究;2009年04期
7 姜春海;李姝;田露露;;上网电价波动对中国火电发电量的影响——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8 刘博;曾胜;靳景玉;;区域市场“煤电联营”的博弈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2期
9 武丹;;基于竞价上网的煤电纵向一体化及其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10 张占东;张铭慎;;市场势力、煤电矛盾与潜在福利损失——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买方垄断电力企业的后向一体化[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姜春海;;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基于火电行业和特定企业双层视角的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桂良军;谷增军;乔英伟;;基于政府规制的我国煤电企业收益协调机制设计[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长琪;刘劲松;;中国煤、电企业市场博弈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新;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崇明;发电集团战略并购决策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永杰;中国电力与电煤市场协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刘志坦;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张各兴;中国电力工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许洁;转轨期中国电力产业规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国汉芬;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高健;中国能源领域内的政府管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志琼;煤电价格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峰;电煤矛盾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戴宇;市场运营环境下电力供应链优化协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星文;发电企业统一购煤策略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永兰;政府规制对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丁华秀;我国发电行业能源及市场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惠建国;中国煤电纵向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熊久锋;基于博弈理论的煤电联合定价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吕芸;国网能源电煤物流网络战略及经济效益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毛晶;发电企业投资煤电一体化项目的风险评估及规避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于立,于左;美国收益率规制与英国价格上限规制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2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3 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4 林伯强;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J];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5 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6 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1年10期
7 于立;;谈纵向价格双轨制[J];中国物价;199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南;刘嘉娜;;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架构特征与演进阶段[J];港口经济;2014年06期
2 张艳;;EIPs工业共生系统构建与结点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23期
3 王珍珍;李雪莲;;海西“产业-港口-城市”三群联动的共生系统[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朱中j;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汽电共生系统浅析[J];制冷技术;2004年03期
5 焦薇;刘凯;;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利润分配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明华;丁永良;杨菁;王祖钧;张旭;;一种植物净水技术(鱼菜共生)的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郝玉玲;前景看好的鱼菜共生系统[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黄桃 余雪棠 魏云鹤;惠州鱼菜共生系统环保又增收[N];中国渔业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林环;一位外国人的“鱼菜共生革命”[N];解放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逯承鹏;产业共生系统演化与共生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张艳;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系统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琳;船舶配套产业共生系统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瑞;基于CSR的企业共生系统及其财务共生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3 宋雨萌;工业共生系统的网络复杂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胡泊;基于Rhll/R和LuxI/R群体效应的细胞共生系统构建[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9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4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