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低质量流速下内螺纹管摩擦压降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00:05

  本文选题:超临界锅炉 + 低质量流速 ; 参考:《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在低质量流速下,对绝热水平布置的φ31.8 mm×6.0 mm西门子公司优化内螺纹管进行了高压汽水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试验研究;为进行比较,又对同规格的水平绝热光管的两相摩擦压降进行了测定。同时探讨超临界压力下优化内螺纹管摩擦压降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优化内螺纹管的两相摩擦压降倍率随压力、蒸汽干度和质量流速变化,分析超临界压力下优化内螺纹管的摩擦压降随质量流速、工质焓值和压力的变化。通过与水平光管比较发现:在高干度区,水平内螺纹管的两相摩擦压降倍率比水平光管有一明显得多的峰值存在。与亚临界压力下单相摩擦阻力系数相比,超临界压力下内螺纹管摩擦阻力系数的特点是在拟临界温度处摩擦阻力系数存在一个突跳变化,即存在一个峰值。
[Abstract]:Under the low mass flow rate, the friction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ly threaded tube optimized by Siemens Corporation with adiabatic horizontal arrangement of 31.8 mm 脳 6.0 mm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friction pressure drop of high-pressure steam water two-phase flow. The two-phase friction pressure drop of the horizontal adiabatic tube of the same specification was also measu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riction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threaded pipe are optimized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variation of two-phase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ratio with pressure, steam dryness and mass velocity is obtained. The variation of friction pressure drop with mass velocity, enthalpy and pressure is analyzed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Compared with the horizontal tube,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high dryness region, the two-phase friction pressure drop rate of the horizontal inner thread tube has a much more obvious peak value than that of the horizontal light tube. Compared with single-phase friction resistance coefficient under subcritical pressure, the friction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threaded tube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udden change of friction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t pseudo-critical temperature, that is, a peak valu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4117)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12JK56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JM7018)~~
【分类号】:TM6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继高;本生锅炉炉膛垂直管圈水冷壁新型设计方案[J];东方电气评论;1996年02期

2 Kalle Nuortimo;;采用超临界参数的循环流化床[J];电力建设;2006年03期

3 王为术;胡建兰;徐维晖;顾红芳;罗毓珊;陈听宽;朱晓静;;内螺纹水冷壁管内两相流动的摩擦压降特性[J];动力工程;2007年05期

4 陈听宽,郑建学,罗毓珊,毕勤成,杨冬,吴履琛,王晓为,刘宝森,陈春达;超临界压力下内螺纹管摩擦阻力特性研究[J];发电设备;1999年04期

5 李永星,尹飞,陈听宽,李会雄;内螺纹管中汽-液两相流体摩擦压降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5年03期

6 朱玉琴;李迓红;毕勤成;陈听宽;;高压汽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特性的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7年05期

7 孙献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清洁煤发电技术的合理选择[J];华电技术;2008年05期

8 郑建学,陈听宽,罗毓珊,,毕勤成,吴履琛,王晓为;高压汽水两相流内螺纹管壁温与临界热负荷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9 尹飞,陈听宽,罗毓珊,胡志宏,唐人虎;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倾斜管与垂直管中汽水沸腾传热特性比较[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10 郭朝红;余顺周;蔡静;顾国彪;;蒸发冷却电机中汽液两相沿程摩擦阻力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彪;顾国彪;;高温超导电机转子冷却技术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10期

2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sign of 600-MW Supercritical CFB Boiler[J];Electricity;2010年02期

3 国建鸿;傅德平;李振国;熊斌;;大型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温度计算[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年05期

4 樊泉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的优化设计[J];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5 聂立;王鹏;彭雷;霍锁善;姚本荣;;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J];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6 朱明;张忠孝;周托;赵超;滕叶;;1000MW超超临界塔式锅炉炉内水冷壁壁温计算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7 周一工;;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从低压到超临界[J];电器工业;2010年01期

8 栾凤飞;余顺周;国建鸿;王海峰;;蒸发冷却技术在大功率整流装置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年19期

9 陈欢;李维;王振通;;油气两相流体纵掠水平螺旋扁管管束摩擦压降的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0年12期

10 孙献斌;;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发展与应用[J];电站系统工程;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彦军;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路广遥;管束通道内单相及两相沸腾换热特性及流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郑慧凡;太阳能喷射/电压缩联合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春燕;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管温度数值计算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5 卢婧;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D];吉林大学;2013年

6 郑树;基于燃烧在线检测的超临界直流锅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昊;超临界条件下井筒环空多相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600MW超临界CFB锅炉炉膛气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姚旺;水平蛇形管内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宋海英;秦热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优化运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闫晓沛;基于燃烧监测的双炉膛直流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莉;电站锅炉小负荷下的水动力循环模拟与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薛永飞;分体空调室内机的双流体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曹锐;超临界机组炉膛辐射受热面温度计算与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8 王雪涛;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屏水冷壁流量补偿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王旭;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治理与运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李克章;300MW CFB锅炉外置式换热器的泄漏治理及运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立;王鹏;霍锁善;姚本荣;;东方型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开发设计[J];东方电气评论;2007年02期

2 熊楠;蒸发冷却技术面对的几个重要问题[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年03期

3 曹惠玲,顾国彪,田新东;大型水轮发电机蒸发冷却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J];大电机技术;2004年02期

4 顾国彪;田新东;;水轮发电机内冷技术的发展[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7年01期

5 毛健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直流锅炉技术的发展[J];电力建设;2010年01期

6 唐飞;董斌;赵敏;;超超临界机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J];电力建设;2010年01期

7 樊泉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煤粉燃烧新技术分析[J];电力设备;2006年02期

8 孙献斌;于龙;时正海;张彦军;李志伟;姜孝国;王凤君;李振宇;林旭东;蒋敏华;;国产210MW CFB锅炉的研制及330MW CFB锅炉的技术开发[J];电力设备;2007年02期

9 王阳;史建军;;国产600MW机组锅炉超细化煤粉再燃低NO_x燃烧技术应用[J];电力设备;2007年02期

10 熊大纪 ,王孟浩 ,朱才广 ,白亮;气水双相混合物在四头内螺纹管中的流动特性[J];动力工程;198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琳;大型水轮发电机蒸发内冷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自循环系统的仿真计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宏;吴燕华;杨冬;;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6期

2 陈一平;杨东;吕当振;于鹏峰;;优化内螺纹管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湖南电力;2011年06期

3 W.K銉hler.;W.Kastner;陈听宽;;内螺纹管传热和压力损失[J];锅炉技术;1987年07期

4 高峰,罗毓珊,陈听宽,卢冬华,李会雄;内螺纹管和光管两相流不稳定性试验对比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5年04期

5 田子平;高压锅炉中的内螺纹管的腐蚀与沉淀[J];锅炉技术;1974年05期

6 李德惠;;用于强化传热的内螺纹管[J];钢铁;1984年01期

7 ;国内科技信息[J];电力技术;1989年10期

8 杨光耀;;簿壁内螺纹无缝铜盘管的研究及生产[J];江苏科技信息;1999年05期

9 蔡运亮;;内螺纹铝管综合性能及应用前景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4年02期

10 赵淑婷;胡晓涛;龚正春;;内螺纹管内部缺陷分析[J];锅炉制造;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启瑾;赵童;;内螺纹管空冷冷凝器的传热试验研究[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2 刘雪峰;刘金平;;考虑污垢时冷凝器选用内螺纹管的技术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3 杨斌;柳瑞清;杨贵平;张海南;王彬森;丁志勇;;铝及铝合金内螺纹管生产新方法—CONFORM连续挤压法[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4 南晓红;韩晓霞;刘咸定;;空调替代工质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华;宝钢超长内螺纹管领跑国内市场[N];现代物流报;2008年

2 张新;宝钢超长内螺纹管领跑国内市场[N];现代物流报;2008年

3 ;河南金龙:为铜管烙上“中国制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金龙:精品铜管的航母内螺纹铜管的旗舰[N];中国工业报;2005年

5 严伟明;宝钢螺纹钢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肖毕强;小管径铜管换热器技术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7 岳振廷;“新常态”要有创新做支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8 曹伍;铜管市场风云莫测暗藏商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连续挤压成形内螺纹铝管工艺研究及装备改造[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智科;微小内螺纹管管内冷凝的实验研究及工程模型[D];浙江大学;2012年

3 王旭;微小内螺纹管管内蒸发的实验研究及工程模型[D];浙江大学;2013年

4 吴焕芳;冷拔内螺纹管成型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景平;空调与制冷用高效节能内螺纹铜管高频焊工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志余;导热内螺纹铝盘管生产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叶能永;TP2内螺纹铜管成形工艺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8 沙小伟;Q460高强度钢内螺纹冷挤压工艺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梅丽;冷拔内螺纹锅炉管专用CAE软件开发及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斌;内螺纹管低温段空气预热器设计及优化[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8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8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