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提高LCL型并网逆变器对弱电网适应能力的虚拟阻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14 18:53

  本文选题:弱电网 + 并网逆变器 ; 参考:《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15期


【摘要】:随着分布式电源并网功率等级的增加及接入位置的广泛分布,电网越来越表现出弱电网的特性,即含有较大的电网阻抗和丰富的电网电压背景谐波。其中,电网阻抗会改变控制环路的增益,影响其控制性能,甚至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而电网电压背景谐波会引起并网电流的畸变,使其无法满足并网电流谐波标准。由于逆变器的输出阻抗模型能够同时反映控制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及对电网电压的抗扰性能,因此,该文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采用虚拟阻抗的方法对输出阻抗进行校正,并给出虚拟阻抗的实现过程和参数的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使得逆变器在电网阻抗宽范围变化时仍然能够稳定工作,同时保证并网电流满足谐波标准。以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为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ower level and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the access location of the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the power grid has more and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network, that is, it contains large impedance and abundant voltage background harmonics. Among them, the power grid impedance will change the gain of the control loop, affect its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even lead to system instability, and the grid voltage background harmonic will lead to grid-connected current distortion, which makes it unable to meet the grid current harmonic standard. Since the output impedance model of the inverter can simultaneously reflect the robustness of the control system to the impedance of the power system and its immunity to the voltage of the power net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revealed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virtual impedance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output impedance, and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virtual impedance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parameters are given. Using this method, the inverter can still work stably when the impedance of the power system changes in a wide range,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grid-connected current meets the harmonic standar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ingle-phase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trategy.
【作者单位】: 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BRA201214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AH12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BCXJ12-05)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CXLX12_0154)~~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思亮,汤建新,马皓;新型Buck逆变器研究及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2 鲍陈磊;阮新波;王学华;潘冬华;李巍巍;翁凯雷;;基于PI调节器和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的LCL型并网逆变器闭环参数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3 潘冬华;阮新波;王学华;鲍陈磊;李巍巍;;提高LCL型并网逆变器鲁棒性的电容电流即时反馈有源阻尼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靖元;金新民;吴学智;童亦斌;;基于带通滤波器的LCL型滤波器有源阻尼控制[J];电网技术;2013年08期

2 邱爱中;邱大为;郝华辉;;LCL滤波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11期

3 赵晋斌;张元吉;屈克庆;李芬;黑川不二雄;;单相LCL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4 张元吉;赵晋斌;王亚维;屈克庆;李芬;;基于等效内部阻抗的单相电压控制型逆变器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4年02期

5 陈新;韦徵;胡雪峰;陈轶涵;龚春英;;三相并网逆变器LCL滤波器的研究及新型有源阻尼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6期

6 邱爱中;邱大为;郝华辉;;多电平并网逆变器谐波抑制设计策略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12期

7 徐国峰;陆欣云;卢松玉;;LCL滤波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综述[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雷亚雄;李建文;李永刚;;基于准PR调节器电流双闭环LCL三相并网逆变器控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年12期

9 潘冬华;阮新波;王学华;鲍陈磊;李巍巍;;提高LCL型并网逆变器鲁棒性的电容电流即时反馈有源阻尼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8期

10 杨新法;苏剑;吕志鹏;刘海涛;李蕊;;微电网技术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鹿军;分布式发电中三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含涵;双频半桥式开关功放控制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周宇龙;四线制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调制及并网控制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3 周冰;并网变流器实时仿真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鲍陈磊;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电流调节器和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小娥;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清林;郭小强;邬伟扬;;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16期

2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采用LC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双闭环入网电流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7期

3 刘飞;段善旭;查晓明;;基于LC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双环控制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4 鲍陈磊;阮新波;王学华;潘冬华;李巍巍;翁凯雷;;基于PI调节器和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的LCL型并网逆变器闭环参数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金新民;杨海柱;;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气时代;2006年03期

2 于小辉;梁志珊;;带孤岛效应检测的单周控制三相并网逆变器[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5期

3 曹海红;;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4 何为;;阳光电源并网光伏逆变器率先通过“金太阳”认证[J];可再生能源;2009年05期

5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50kW/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TUV认证[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年04期

6 陈潼;赵荣祥;;一种高频环节并网逆变器的实现方案[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刘伟;戴瑜兴;文劲松;;基于无差拍控制的并网逆变器[J];低压电器;2007年11期

8 姜宪明;黄晓江;冬雷;杨耕;;并网逆变器的自动重启程序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9 吴华波;;基于双闭环重复控制的并网逆变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10 王磊;陈亦文;陈道炼;;三相并网逆变器基准正弦电路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曦;李亚楠;陈阿莲;杜春水;张承慧;;基于频率偏移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侯世英;肖旭;彭文雄;张闯;;基于间接电流控制的改进型双BUCK并网逆变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叶刚;;基于dsPI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于元;张志文;王文静;刘波;;自主研制的10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郑万雷;刘文良;;并网调节的不间断光伏电源[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杨海柱;金新民;;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倩;京仪绿能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国际权威认证[N];首都建设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人杰 实习生 钟天翼 黄星;吕全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N];常州日报;2011年

3 杨娜;上广电与AE联合抢滩中国太阳能并网逆变器市场[N];中国电力报;2009年

4 记者 陈文忠;云南无线电公司与Power-One公司签署光伏并网逆变器项目合作协议[N];云南日报;2008年

5 姜小莉 左裔;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N];常州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于莉杰;黑龙江省首个大型太阳能电站通过可研[N];中国电力报;2010年

7 曹红涛 于莉杰;我省首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启动[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8 通讯员 于莉杰 记者 桑学勇;黑龙江首个并网太阳能工程启动[N];国家电网报;2010年

9 记者 吴生锋;太阳能电站昨投入运行[N];扬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吴红雅;擎科技创新大旗 迎阳光旭日起舞[N];大众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犁;模块化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发电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程如岐;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鹿军;分布式发电中三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马琳;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杨勇;多重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薛明雨;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解耦控制与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殷进军;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韵;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周迪;微电网三相并网逆变器硬件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

本文编号:1889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89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