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非全线并行架设的交、直流共用输电走廊线路间电磁耦合计算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0 02:19

  本文选题:共用走廊 + 输电线路 ; 参考:《高电压技术》2014年06期


【摘要】:为研究非全线并行架设、具有一定长度接近段的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耦合变化规律,提出了适用于非全线并行架设的共用走廊高压输电线路电磁耦合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对影响共用走廊高压输电线路电磁耦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近段长度及位置对非全线并行架设的共用走廊高压输电线路电磁耦合分量有较大影响。随着接近段长度的增加,静电感应电压、电磁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会逐渐增大。随着接近段首端与线路起点间距离的增加,线路首端、接近段两端的静电感应电压会逐渐减小,线路末端的静电感应电压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线路首端的感应电流逐渐增大,而末端的感应电流逐渐减小,接近段两端的感应电流则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接近段与线路接地端间距的增加,电磁感应电压会逐渐减小。并计算了非全线并行架设输电走廊内直流线路接近段两端、线路两端电磁耦合分量及其沿线路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结果提出:对于非全线并行架设、具有一定长度接近段的交、直流输电线路,应根据线路间的电磁耦合分量水平合理选择接近段长度;接近段应选址靠近直流线路中部区域(即直流线路全长的20%~40%处),并避免在直流线路两端有多条输电线路共用走廊的情况。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variation law of HV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a certain length,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of common corridor HV transmission lines suitable for parallel erection of incomplete lines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of HV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a certain length and close to a certain length.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of common corridor HV transmission lines are analyzed through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and position of proximity sec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components of HV transmission lines installed in parallel with the whole line. The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voltag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voltage and inductive current will in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ength of the near se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end of the line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line, the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voltage at the first and the near end of the line will gradually decrease, while the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voltage at the end of the line will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The inductive current of the first end of the line increases gradually, while the inductive current at the end of the line decreases gradually, while the inductive current at the end of the near section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ear section and the grounding end,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voltage will gradually decreas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components between the two ends of the DC line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line and the routes along the transmission corridor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of further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for the parallel erection of the incomplete l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components at the two ends of the line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components along the line are calculated. For AC / DC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a certain length approaching section length should be reasonab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component level between lines. The approach section should be located near the middle part of the DC line (i.e. 20% of the total DC line) and avoid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common corridors at the two ends of the DC lin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铁道部重大专项课题(2011T008-D)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2011-WG-4)~~
【分类号】:TM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鑫,施围;同杆双回路不同换位下模量分析[J];电网技术;2001年08期

2 杨勇;陆家榆;鞠勇;;交流线路与±800kV直流线路同走廊时的地面混合电场研究(英文)[J];电网技术;2009年15期

3 吴桂芳;袁春峰;陆家榆;鞠勇;赵录兴;杨勇;;特高压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同走廊时混合电磁环境的计算[J];电网技术;2010年02期

4 张文朝;何玉龙;顾雪平;张艳萍;李岳;李佳;;单输电通道中输电断面静稳极限的快速估算[J];电网技术;2012年05期

5 李斌,曹荣江,顾霓鸿;关于同杆双回线检修回路中接地开关开断工况的研究[J];电网技术;1995年01期

6 韩彦华;黄晓民;杜秦生;;同杆双回线路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测量与计算[J];高电压技术;2007年01期

7 薛辰东;杨晓洪;崔鼎新;蒋俊;;1000kV交流输电线路架空地线感应电压测试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9年08期

8 刘青;;新疆750kV交流输电系统电磁暂态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年05期

9 王希;李振;彭向阳;李志峰;何金良;;耦合地线架设位置及根数对500/220kV同塔4回线路防雷特性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2年04期

10 张波;李伟;;特、超高压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周围混合电场的测量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晓芸;李永明;马俊;;同塔四回路输电线的三维空间电磁干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年05期

2 邰超;秦松林;肖登明;;混合交、直流输电线路下方地面电场分布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3 高小刚;周羽生;王云飞;杨义;;UHVDC换流站环形接地极埋深特性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2年02期

4 周锋;吴斌;文锦霞;张海春;;基于PSCAD的UHVDC换流站共用接地极影响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2年02期

5 索南加乐,宋国兵,许庆强,王树刚;利用两端非同步电流的同杆双回线故障定位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6 束洪春;张敏;张广斌;孙士云;刘可真;;±800kV直流输电线路单端行波故障定位的红绿色彩模式检测[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11期

7 吕中宾;刘博;王中克;庞锴;陈瑞;杨晓辉;李文霞;;多回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试分析[J];电工技术;2011年11期

8 杨晓妮;韩民晓;严稳莉;陈青;;高压交流系统谐波限值研究[J];电气应用;2008年04期

9 陈习文;张弦;张小青;;单极直流输电线路分裂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和地面标称电场强度的计算[J];电气应用;2012年08期

10 王佩华;邓丹;;城市电网的环境影响与防治对策[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永斌;董烨;;一种使用单端电气量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A];2007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克俭;王小飞;刘云鹏;杨足明;;架空线路雷电感应电压数值大小研究分析[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3 许钢;余胜;许金明;;不同电压等级同杆多回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4 薛志英;梁志瑞;;平行双回线零序参数测量研究与仿真[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赵冬一;胡淑慧;王兰义;井娥斌;徐学亭;汤霖;;高压直流转换开关用避雷器的应力状况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A];2012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毛先胤;彭向阳;张峰;陈锐民;;交流输电线路架空地线感应电压控制策略研究[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柏娜;特高压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开断后瞬态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吕殿利;特高压电场的数值计算与全局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吴彤;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双回线动态物理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杰;新型换流变压器故障建模及保护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李季;滤波换相换流器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杜至刚;中国特高压电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孙波;基于暂态信息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丁辉;VSC-HVDC与平行架设交流线路电磁感应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博通;同塔多回线智能跳合闸方案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佳;特高压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晓辉;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的谐波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勃;同步廊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学斌;特高压系统潜供电弧特性及抑制措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祥旭;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实时数字仿真误差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雷海峰;基于碳化硅新型换流阀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彤;特高压输电走廊拥挤地区线路通道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杨迪;基于RTDS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丁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特性对内过电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司雯;高压直流及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姜国涛;;几种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方法的性能分析[J];变压器;2010年06期

2 张亚婷;高博;施围;;750kV输电线路架空地线损耗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方法研究[J];电瓷避雷器;2008年01期

3 何越;熊元新;姜山;徐迎;魏徐;;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仿真分析研究[J];电力学报;2010年01期

4 胡毅;张俊兰;张丽华;;500KV双回路铁塔带电作业研究[J];电力设备;2002年03期

5 刘联和;试论对称分量法的推广[J];电力系统自动化;1983年03期

6 李斌,李永丽,贺家李,郑玉平,盛濵,郭征;750 kV输电线路保护与三相重合闸动作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2期

7 王燕;皇甫成;赵淑珍;阮江军;王建伟;刘伟楠;;考虑铁磁磁滞的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5期

8 余斌,秦明亮,杨秀朝;区域辐射电网稳定问题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9期

9 陈昆薇,,黄守盟,宋丽群;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的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动作特性[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5年01期

10 邱革非;束洪春;于继来;;一种提高断面功率传输能力的无功补偿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艳萍;受端系统小扰动电压稳定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仲城,戈瑜;基于继电器控制接口设计的几个问题[J];中国仪器仪表;1999年03期

2 罗安伍;黄瑞先;;一种基于电磁耦合的无源电力谐波过滤方法[J];电气开关;2011年02期

3 李文斌,何雄辉,李光辉;有孔金属导体板屏蔽特性的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10期

4 殷成方;邬昌峰;;多芯电缆耦合性能测试分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19期

5 侯清江;;无线供电技术方案及应用[J];光盘技术;2009年02期

6 刘敬彪;章光;于海滨;陈贻想;;无线能量传输耦合器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6期

7 顾全;周洁;姚若萍;;一种无接触供电系统的设计[J];电工技术;2004年10期

8 谢莉;雷银照;;架空传输线在电偶极子激励下的瞬态电磁响应[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文君;;无线供电技术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质量;2011年08期

10 罗玉涛;谈新志;;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混合励磁特性研究[J];微特电机;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许加柱;罗隆福;李季;尚荣艳;卿晓辉;;大电流互感器试验方案的3D场路耦合法分析研究[A];湖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杭乃善;宋晓;;基于变压器电磁耦合瞬态模型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换相分析[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3 韩良伟;苏成志;马纪权;井平利;;基于馈电技术的电磁耦合无级变速电路研究[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石丹;高攸纲;;并行回路间的电磁耦合影响[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凌霞;葛德彪;魏兵;;金属表面搭接缝隙电磁耦合效应分析[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6 霍晓云;谢莉;雷银照;;电磁拓扑学及其研究进展[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汉巧;聂一雄;;无接触功率传输的功率发送单元设计[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志宏;电动机的节能措施[N];中国电力报;2000年

2 内蒙古 李雷文;浅谈电动机的节能措施[N];电子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斌先;变电站开关瞬态场干扰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2 齐磊;变电站瞬态电磁场对二次电缆的电磁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松涛;交流输电线路对并行直流输电线路电磁感应的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郑文浩;消化道定点释药微系统的无线供能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颜子瑜;单环结构金属共振环在太赫兹波段的吸收特性及其FDTD模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雪;太赫兹波对金属共振环的透射和吸收特性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荣辉;微波近距测距收发前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齐亮;同杆双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刘浩菊;雷击杆塔过电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卓勇;生物体内置电装置的外部供电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刘永丰;感应加热电源负载匹配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10 武霁阳;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耦合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1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1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