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220MW热电联产锅炉中痕量元素的迁移及分布特性

发布时间:2018-05-25 04:19

  本文选题:煤燃烧 + 热电联产锅炉 ; 参考:《化工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本实验在北京某220 MW热电联产锅炉上进行。采用承重撞击器系统对该锅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前、电子除尘(ESP)前以及烟气脱硫(FGD)前的颗粒物进行采集,研究了痕量元素在烟道沿程上的迁移特性,另外,还给出了痕量元素在各固体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结果表明:ESP前的颗粒物上As、Cd、Cr和Pb的浓度明显高于SCR前的浓度;在从SCR到ESP的过程中,As、Cd、Cr、Pb从气态迁移到固态的质量分别占到了原煤中总质量的26%、16%、12%和11%;从ESP到FGD的过程中,颗粒物上As与Cd的浓度有略微增加,而Cr和Pb的浓度几乎不变;Mn在3个采样点的浓度几乎一致;大部分痕量元素存在于ESP捕获的飞灰中,在ESP出口处,As、Cd、Cr、Pb在10μm的4个粒径段上的质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Mn的质量分布与颗粒物质量分布类似。
[Abstract]: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a 220 MW cogeneration boiler in Beijing. The particulate matter of the boiler befor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electronic dust removal (ESP) an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 were collected by a load-bearing impactor system.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along the flue wer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various solid combustion products was also giv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pergine, cdcr and Pb on the particles before ES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CR, and the migration from gas to solid accounted for 26% and 11% of the total mass of raw coal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from SCR to ESP, respectively, and in the process from ESP to FGD, the concentration of Cr and P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ES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r and P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CR, and the mass of Cr-Pb migrated from gas to ESP accounted for 26% of the total mass of raw coal.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and CD in particulate matter increased slightly, whil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 and Pb were almost the same in the three sampling sites. Most trace elements were found in the fly ash captured by ESP. At the exit of ESP, the mass of Cr-Pb at 10 渭 m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article size, but the mass distribution of mn is similar to that of particulate matter.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607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228501) 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261204)~~
【分类号】:X7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翠林;密西西比河水质可溶性痕量元素监测推断和方法比较研究[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2 陈曦;丁亮;何公理;徐肖雅;张淼;徐东群;林少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居住区大气中痕量铍、镉、砷、铅[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3 陆晓华,曾汉才,欧阳中华,张保军,魏路线;燃煤电厂排放细微灰粒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J];环境化学;1995年06期

4 彭敏;阮湘元;刘传生;;ICP-MS法测定水中21种痕量元素[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年04期

5 彭敏;阮湘元;刘传生;文锦枢;;ICP-MS法测定水中21种痕量元素[J];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6 龚勋;郝炜;张丹;李琳;乔瑜;姚洪;徐明厚;;燃煤锅炉粉煤灰中典型痕量金属元素淋滤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1期

7 张赞绪;;一种测量海水痕量元素的新方法[J];国外核新闻;1983年01期

8 S.M.Brodsky;赵云龙;;用放射性同位素α粒子诱发X射线发射测定水中痕量元素[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5年02期

9 胡平,张宇,钟明霞;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铜、铅、镉[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10 杨淑娟;李雅倩;;燃煤飞灰中痕量元素的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任务;;水中痕量元素的形态及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刘睿;席毛洋;徐开来;吕弋;侯贤灯;;氢化物发生钨丝捕集原子光谱分析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乱成;;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罗津晶;罗锦英;黄华伟;;燃煤烟气中重金属汞的去除新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李向欣;龚琦;;新型有机沉淀剂苯基荧光酮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锗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孙博思;任婷;赵丽娇;钟儒刚;;共沉淀分离富集-高分辨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重金属铅[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7 陈锦凤;李翼;朱丹;王肖戈;成金华;帅琴;;高温燃煤钙基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吸附剂除砷脱硫的试验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8 李宇辉;王磊;;固体吸附剂对重金属元素吸附脱除的研究[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晶;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释放与反应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代军;改性壳聚糖在环境痕量元素及其形态分析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玉忠;中温脱硫过程联合脱除痕量硒、砷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夏重欢;中国沿海地区海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痕量元素的污染水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李琼;城市污泥农用的可行性及风险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梅志坚;控制烟气汞排放的钴锰系列吸附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郑红;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帅;分散液相微萃取在痕量元素及其形态分析中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戴洁;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珊瑚中铅的同位素组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广玉;胶州湾水环境痕量元素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及意义[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璨;燃煤飞灰颗粒富集痕量砷、铬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猛;飞灰未燃尽炭对痕量元素的气固吸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琼;污泥农用对痕量元素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积累及转运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晓华;悬浮进样原子光谱法直接测定土壤中的痕量元素[D];河北大学;2006年

8 刘玉坤;燃煤电站脱硫石膏中痕量元素环境稳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黄永琛;燃煤烟气中金属及氯对汞氧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姚刚;鄱阳湖水生生物中痕量元素砷硒汞的环境和生物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2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32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