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孤岛微电网中逆变器并联功率与电压均衡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9 11:39

  本文选题:微电网 + 逆变器并联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针对微电网中采用传统双环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均分精度较低以及输出电压和频率的偏移问题,分析了并联系统的功率均分机理及输出电压外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和输出电压-频率瞬时值调节的逆变器并联运行功率与电压均衡控制策略。在传统的双环控制器中增加虚拟阻抗环,改善了输出阻抗特性,采用P-ω、Q-V下垂控制法提高了功率均分精度;同时加入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调节环,对由下垂引起的电压、频率的偏移进行二次调节,能保证较高的输出电压质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功率与电压均衡控制策略使孤岛微网中的并联逆变器较好地均分负载功率,同时维持输出电压和频率为额定值,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power sharing accuracy and deviation of output voltage and frequency of the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double-loop control in microgrid, the mechanism of power equalization and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output voltage of the parallel system are analyzed. A parallel power and voltage equalization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virtual impedance and output voltage-frequency instantaneous regulation is proposed. In the traditional double loop controller, the virtual impedance loop is added to improve the output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 蠅 Q-V droop control method is us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ower equalization, and the output voltag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regulation loop are added to the voltage caused by droop. The deviation of frequency can be adjusted twice to ensure high quality of output voltag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ower and voltage equalization control strategy makes the parallel inverter in the isolated microgrid distribute load power well, while maintaining the rated output voltage and frequency,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713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2AA050206)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2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7期

3 姚玮;陈敏;牟善科;高明智;钱照明;;基于改进下垂法的微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6期

4 周念成;金明;王强钢;苏适;严玉廷;;串联和并联结构的多微网系统分层协调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2期

5 张东;卓放;师洪涛;耿志清;;分布式发电系统三相变流器软件锁相环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3年10期

6 陈宏志;王旭;刘建昌;;基于虚拟电阻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7 张庆海;彭楚武;陈燕东;金国彬;罗安;;一种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生伟;王莹莹;;输电网-配电网-微电网三级电网规划的若干基础问题[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2 王鹤;尚学武;刘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并网发电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鹤;李国庆;王健;;基于PSCAD的微型燃气轮机并网与孤岛运行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何中一;邢岩;祁飚杰;王笑娜;;电压基准预同步的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5 陈达威;朱桂萍;;低压微电网中的功率传输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6 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7 肖朝霞;方红伟;;含多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暂态稳定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8 段玉兵;龚宇雷;谭兴国;王辉;李庆民;;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微电网随机潮流计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9 何越;李正天;林湘宁;;微网分布式电源非线性功率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10 姚勇;朱桂萍;刘秀成;;电池储能系统在改善微电网电能质量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朝霞;方红伟;;微型电网暂态稳定分析[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肖朝霞;方红伟;张献;;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苏适;翟伟翔;;智能微网中恒进线功率控制的设计及应用[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陈燕东;罗安;王文;金国彬;谢宁;;阻容性逆变器及其并联功率精确分配方法[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盛军;袁晓冬;;微网的电能质量试验研究[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胡立峰;袁媛;宋海连;;微网特性与小信号稳定性研究[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7 陈可;金传付;王金锋;;微电网孤岛运行时的负荷分配策略[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8 米阳;田越;张寒;王利民;;光柴互补独立微电网的频率优化控制研究[A];第26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肖冬霖;王宝华;;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A];第26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胡立峰;袁媛;宋海连;;微网特性与小信号稳定性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撖奥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昌松;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占刚;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陈卫民;基于微电网运行的光伏逆变电源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徐立中;微网能量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曾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钟辉;含有微网的黑启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海龙;新能源技术与微电网能量管理算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马晶晶;基于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微电网运行控制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牛铭;基于不同结构的微网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田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黎远思;风功率预测软件的开发及微网能量管理系统方案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钟诚;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杨磊;孤岛式微网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何宣虎;含移动储能单元的微网控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2 王颢雄;马伟明;肖飞;陈明亮;刘勇;;双dq变换软件锁相环的数学模型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3 张喻;陈新;;基于DSP2812的软件锁相[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2期

4 刘翔;张爱玲;;一种基于TMS320F2812的软件锁相环实现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5 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4期

6 王成山;郑海峰;谢莹华;陈恺;;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7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8 朱鹏程;刘黎明;刘小元;康勇;陈坚;;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分析与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1期

9 王守相;李晓静;肖朝霞;王成山;;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恢复的多代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0期

10 章健;艾芊;王新刚;;多代理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2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4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6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7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8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9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10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8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尚;微网中光伏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王辉;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0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50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