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放电紫外图像参数变化特性及距离修正
本文选题:电晕放电 + 日盲紫外成像 ; 参考:《仪器仪表学报》2014年08期
【摘要】:日盲紫外成像仪的增益和观测距离影响紫外图像中放电光斑区域大小,以棒-板间隙模型和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利用CoroCAM504紫外成像仪,在高压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放电强度下光斑面积随增益和观测距离的变化特性并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表明光斑面积与增益之间近似满足指数函数关系,增益每增加10%,光斑面积约增加2倍。光斑面积与观测距离之间近似满足幂函数关系,幂指数在1.84左右波动。为将不同距离下的光斑面积修正到统一距离下从而使得检测结果具有可对比性,对增益分别为50%、60%、70%和80%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LS_SVM)的修正模型,测试表明该模型的具有较高的修正精度,可满足现场放电紫外成像检测的需要。
[Abstract]:The gain and observation distance of solar blind ultraviolet imager affect the size of discharge spot area in ultraviolet image. Taking the rod-plate gap model and insulat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roCAM504 ultraviolet imager is us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ot area with gain and observation distance under different discharge intensity were studied in high voltage laboratory and the fitting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t area and the gain is approximately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spot increases by about 2 tim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ain by 10 times. Th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spot area and the observed distance is approximately satisfied, and the power exponent fluctuates about 1.84.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spot area at different distances to the uniform distance and make the detection results more comparable, a modified model based on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gain of 50% and 80%,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high correction accuracy and can meet the needs of field discharge ultraviolet imaging detection.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7054)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250205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2QN36)资助项目
【分类号】:TM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来龙;徐晓英;;电晕区中场强分布与伏安特性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5期
2 杨建波,生泽泰二,西岛喜代人,王宁;激光诱导法测量电晕放电空间电荷电场[J];高电压技术;1998年03期
3 孙岩洲,邱毓昌,姜惟,赵军良;介质阻挡电晕放电特性的测量与仿真[J];高电压技术;2005年06期
4 胡伟涛;王胜辉;;浅谈紫外检测仪检测电晕放电的影响因素[J];华北电力技术;2009年01期
5 唐飞;王晓浩;刘坤;张亮;;敞开式小型线-筒电极负电晕放电离子源(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8期
6 许潇;那日;杨军;刘俊杰;;高压电晕电场放电特性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成江;夏怀民;;电晕放电声发射现象的试验及分析[J];高压电器;2010年01期
8 程正;崔金灵;万军彪;童军心;周宁;;高压外部电晕放电及其检测[J];江西电力;2010年01期
9 汪德才;郑殿春;张连星;赵文君;王新月;赵大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晕放电模式识别方法[J];黑龙江电力;2010年06期
10 郝秀兰;王学仁;刘金成;;丝室与丝管中电晕电流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良;吴湘黔;佟刚;肖长青;李朝军;;紫外成像技术在覆冰绝缘子带电检测中的应用[A];2008年抗冰保电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黄良;吴湘黔;佟刚;肖长青;李朝军;;紫外成像技术在覆冰绝缘子带电检测中的应用[A];2008年抗冰保电技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3 张庆海;武占成;;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起始电压的极性效应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得力;杨学昌;周飞;庄池杰;陈波;;多针对板电晕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小锋;刘尚合;武占成;魏明;王雷;;静电放电刷电晕脉冲电流的测试与分析[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斌;周文俊;汪涛;丁一工;;基于紫外成像技术的极不均匀电场工频电压下电晕放电试验研究[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水明;王磊;何金良;李曙光;;多回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无线电骚扰的分析[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陈磊;;紫外检测技术在云南电网的应用[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09年
9 陈磊;;紫外检测技术在云南电网的应用[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10 王晓霏;张建文;王刚;胡希文;卓自明;;采用紫外威像技术检测合成绝缘子放电故障[A];第十八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黄汝词 马中锋 王慧丽;浅谈输电线路的电晕干扰[N];中国电力报;2005年
2 河南 冯长军;气体放电的分类、特性及应用[N];电子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硕;攻克降噪难题 跨入世界先进行列[N];国家电网报;2011年
4 河北 卢兰山;静电防护浅谈[N];电子报;2001年
5 万京林 万荣林;如何选用电子表面极化处理设备[N];中国包装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明铭;空气湿度对直流电晕放电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董丽敏;气—水两相流体中电晕放电脱硫脱硝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3 梁英;高温硫化(HTV)硅橡胶电晕老化特性及机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4 汪金刚;高压设备放电紫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尤少华;基于电晕笼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导线电晖损失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牛海清;高压直流局部放电的模糊识别及去噪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坤;用于FAIMS系统的微型离子化单元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汪朝晖;高压静电场中液体射流的雾化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9年
9 肖冬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场三维计算模型与屏蔽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刘兴华;基于流体—化学反应混合模型的空气放电机理及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产生的无线电干扰[D];山东大学;2009年
2 许嵩;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电磁干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会斌;基于紫外成像的不同海拔下导线起晕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冯治国;高压输电导线电晕放电的数值解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少卫;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晕起始电压及起始场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6 熊高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起始判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7 李锰;基于FEM-FCT法的SF_6/N_2混合气体流注电晕的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董永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赢;特高压输电线电晕放电事故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强;水中脉冲电晕放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95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5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