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联运源端系统有功优化运行分层协调思路
本文选题:风火联运 + 源端系统 ; 参考:《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20期
【摘要】:中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客观上形成了含集群风电的多电源联运源端系统,其中最典型的是风火联运源端系统,提高其发电的控制灵活性对于促进风电消纳十分重要。针对"三北"地区风火联运源端系统特点,提出在调度中心和源端发电单元之间建立有功优化运行层,对局部分散的风电场和火电机组进行协调控制,从而提高源端电力的控制灵活性,充分利用消纳空间以提高风电利用率;其中,异特性多类型机组联运的控制复杂性问题、强刚性风火联运源端系统应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难题是实现源端系统有功优化运行的关键难题。文中从区域风电场群协调模式、多空间尺度分层协调模式以及多时间尺度逐级精细化策略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时空尺度分层协调有功优化运行体系,并梳理相应的运行性能评价指标;最后,着重从体系中风火协调层、集群风电协调层两个角度阐述关键技术问题。
[Abstract]:The reverse distribution of wind resources and load centers in China objectively forms a multi-power combined transport source-end system with cluster wind power, the most typical of which is the air-fire combined transport source-end system.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ontrol flexibility of power gen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wind power consump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and fire combined transport source terminal system in the "three north" area, the active power optimal operation layer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dispatching center and the source terminal power generation unit, and coordinated control of the partially dispersed wind farm and thermal power unit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trol flexibility of the source power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absorption spac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wind power, among them, the control complexity of multi-type uni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ey problem to deal with the volatility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in the source end system of strong rigid wind and fire combined transport system to realize the optimal operation of active power in the source end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regional wind farm group coordination model, multi-spatial scale hierarchical coordination model and multi-time scale progressive refinement strategy. The multi-space-time scale hierarchical coordinated active power optimal oper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es are combed. Finally,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are expounded from two aspects: the wind and fire coordination layer and the cluster wind power coordination layer.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12AA050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190101)~~
【分类号】:TM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行舟;陈永华;陈振寰;李晓虎;梁磊;陈征;;大型集群风电有功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策略(一)风电场之间的协调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0期
2 陈振寰;陈永华;行舟;崔刚;伏岁林;张柏林;;大型集群风电有功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二)风火电“打捆”外送协调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1期
3 薛峰;常康;汪宁渤;;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并网集群协调控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2期
4 王彩霞;乔颖;鲁宗相;;考虑风电效益的风火互济系统旋转备用确定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4期
5 叶希;鲁宗相;乔颖;李兢;王丰;罗伟;;大规模风电机组连锁脱网事故机理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8期
6 黄强;;含大规模风电的电力系统有功平衡问题研究综述[J];电力建设;2013年04期
7 肖创英;汪宁渤;丁坤;陟晶;;甘肃酒泉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8 周任军;姚龙华;童小娇;彭莎;李斯;;采用条件风险方法的含风电系统安全经济调度[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n Issues of Large-Scale and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 of Wind Power[J];Electricity;2011年02期
2 周吉安;;酒泉风电集中并网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J];电力安全技术;2011年06期
3 汪宁渤;丁坤;陟晶;马彦宏;王建东;;风电火电打捆联合外送是解决风电市场瓶颈的有效途径[J];电力技术;2010年Z2期
4 靳丹;丁坤;何世恩;;丹麦风电调峰调频机制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1年04期
5 辛颂旭;白建华;郭雁珩;;甘肃酒泉风电特性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12期
6 靳丹;何世恩;丁坤;;关于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的思考[J];电力建设;2011年10期
7 盛大凯;仇卫东;齐立忠;;实现风电发展“五个转变”的有效途径[J];电力建设;2011年11期
8 汪宁渤;马彦宏;王建东;;大规模风电集中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J];电力建设;2011年11期
9 秦睿;曹银利;杨萍;;风电场机组设备涉网性能的检测[J];电力建设;2011年12期
10 肖创英;汪宁渤;陟晶;丁坤;;甘肃酒泉风电出力特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文;计及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动态经济调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金辉;基于价值评估的含大规模风电的电力规划[D];天津大学;2012年
3 静铁岩;大规模风电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霞;基于多端直流输电的风电并网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于們;基于混合储能的风电场实时功率调控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凡鹏飞;风电并网电力系统充裕性决策模型和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刘晓;新能源电力系统广域源荷互动调度模式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葛晓琳;水火风发电系统多周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及方法[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9 申杨硕;我国发电侧CO_2减排途径分析及其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张丛林;水—火—风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翠英;基于可信性理论含规模化风电的机组组合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辛拓;风电场静/动态模型等值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华文;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规划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范文帅;含风电场电力系统旋转备用的条件风险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明;风险约束下考虑可中断负荷和阀点效应的安全经济调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骏;基于V2G技术的电力系统随机优化调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聪;基于聚类算法的风电场动态等值问题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刘红哲;风电增发挤出效应及其效益评估方法[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王靓;基于条件风险方法的含风电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杜梅梅;风电并网辅助服务影响及补偿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前兆,李小雁,仵彦卿,胡兴林;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2 余钧辉,张万昌,朱求安;河西黑河流域水文研究的若干进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丘文千;抽水蓄能电站日调节与周调节方式运行优化模型[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4年05期
4 高苏杰;娄素华;;抽水蓄能电站综合效益评估综述[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8年01期
5 袁小明;;长线路弱电网情况下大型风电场的联网技术(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7期
6 雷亚洲;与风电并网相关的研究课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8期
7 薛禹胜;;时空协调的大停电防御框架——(三)各道防线内部的优化和不同防线之间的协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3期
8 迟永宁;王伟胜;刘燕华;戴慧珠;;大型风电场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5期
9 赵建宁;徐武祥;杨强;;基于AGC的稳定断面潮流控制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2期
10 迟永宁;关宏亮;王伟胜;戴慧珠;;SVC与桨距角控制改善异步机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其云;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及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迟永宁;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周玮;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含风电场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劲;华德铭;;乌鲁木齐VLBI站前端系统[J];宇航计测技术;1997年01期
2 刘芸;王红春;王兵;;AFDX端系统协议软件设计与实现[J];电光与控制;2012年11期
3 黄劲松;段哲民;;基于FPGA的AFDX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10期
4 吴桓;葛红娟;倪建丽;徐媛媛;;基于短帧优先调度的AFDX端系统发送策略[J];航空计算技术;2012年06期
5 孙月江;;基于分层优先级队列算法的AFDX端系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6 李雯;王世奎;林坚;;AFDX端系统技术时延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J];测控技术;2014年05期
7 张明兴;黄斯茜;卢绍强;李康;;电压下降方式下的多端系统上层控制[J];电气开关;2013年03期
8 王衡;姚秀萍;常喜强;周专;;特高压直流故障对风电场送出可靠性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电工电气;2014年0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长胜;王红春;邱征;;AFDX网络端系统测试技术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IBM中低端系统超低价出击中小企业市场[N];电脑商报;2005年
2 记者 张银炎;我国自主研发VMS向产业化发展[N];中国船舶报;2010年
3 刘环 白光亚;哈郑特高压双极低端系统调试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伟;PKI端系统结构的研究和设计[D];东南大学;2005年
2 罗西;基于FPGA的AFDX端系统设计[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琳;黄金交易清算银行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4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9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