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含储能资源参与的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5 13:28

  本文选题:自动发电控制 + 储能资源 ; 参考:《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9期


【摘要】:以电池为代表的新型规模化储能资源可快速改变功率输出,为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文主要研究AGC系统对于储能资源参与二次调频的容量需求及其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调频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高频和低频调频需求的方法,并对实际系统的全天和每小时内高频分量的占比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储能资源的快速响应特点,提出了储能资源参与调频的两种策略。策略1是基于区域调节需求(area regulation requirement,ARR)所处的区间灵活分配储能资源承担的调节量;策略2则将调频需求的高频分量指派给储能资源承担。基于实际系统的数据,对储能参与AGC的不同策略进行了仿真和比较分析。所提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new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resources, represented by batteries, can quickly change the power output and provide a new mean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AGC system for energy storage resources to participate in second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wer system frequency modulation demand, a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method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demand for high frequency and low frequency modulation,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proportion of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in the whole day and every hour of the actu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response of energy storage resources, two strategies for energy storage resources to participate in FM are put forward. Strategy 1 is based on the interval of (area regulation requirement arr), and strategy 2 assigns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of FM demand to the energy storage resource. Based on the actual system data,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energy storage participating in AGC a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7060)~~
【分类号】:TM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大宇;张粒子;王澍;牟昤峰;;储能在美国调频市场中的发展及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谷彩连;;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算法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朱哲;钟伟红;;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处理方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高清维,程玉林,明军;信号子带分解和重构的小波滤波器系统及边界处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4 段文亮 ,刘涤尘;发电厂暂态电磁环境的小波分析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5年04期

5 谢永乐;李西峰;;模拟集成电路参数型故障定位方法[J];半导体学报;2008年03期

6 田芬,李开成;MEM在铁路UM2000轨道电路信号接收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吴才成;测试系统中的数据融合技术[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3期

8 李耀波;任志良;陈光;;水下运动目标噪声线谱的联合估计方法[J];兵工自动化;2005年06期

9 辛兵;邱国防;杨海川;陈希有;崔立辉;赵栋;常青;;波达方向估计算法的性能分析与仿真[J];兵工自动化;2007年01期

10 王甲峰;;随机振动信号的小波处理方法[J];兵工自动化;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大勇;吴文启;吴美平;;低成本MEMS-IMU/GPS组合导航的自适应滤波器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陈丽;吴仁彪;卢丹;;一种加权的直接解算GPS定位算法[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2年

3 曾朝阳;贾鑫;张晓永;;线性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晓清;马君国;赵宏钟;付强;;基于二维小波变换的激光成像雷达目标识别算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汤辰;毕传兴;徐亮;;球阵列在近场声源识别中的应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6 蒋瑜;陈循;陶俊勇;;非高斯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李震宇;王秀波;;舰船噪声测量现场实时监测系统[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章林柯;何琳;江涌;;基于盲源分离的潜艇源识别信号去除干扰研究[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建军;谢维信;;一种直角可分的二维最佳数字滤波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10 陈晋央;吴瑛;;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通信信号盲分离算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迪;沉渣厚度超声检测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殷复莲;同步CDMA系统NBI识别及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吴冬梅;基于达芬振子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邓志鑫;基于因子图消息传递算法的伪码快速捕获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朱广平;混响干扰中的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刘文海;水下被动目标瞬态特征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宫宇;基于STBC-OFDM技术的海上移动通信新框架体系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苏晓宏;海杂波的特性分析与目标检测处理[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赵晓丹;基于非先验函数系的信号识别[D];江苏大学;2010年

10 隋丹;通信信号盲检测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彦娜;基于多变量自回归模型的脑信号特征提取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2 王梦;基于阶次分析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3 司瑞琦;基于消弧线圈补偿特征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毛艳丽;考虑频率特性的互联电网潮流与最优潮流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马光伟;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彭进先;核辐射探测器的前端电子学设计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卢润戈;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频率的协同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谷佳琪;热工控制系统性能评价体系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9 陈跃燕;风光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10 李岳;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永皓,尚金成,康重庆,夏清,孟远景,何南强;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及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2期

2 张伯明;吴文传;郑太一;孙宏斌;;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1期

3 葛炬,张粒子,周小兵,董雷;AGC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2年12期

4 李学忠;孙伟鹏;冯庭有;江永;;百万千瓦机组瞬变负荷能耗特性试验研究[J];现代电力;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耀武,张思忠,李胜虎,张胜刚;自动发电控制在300MW机组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2003年08期

2 陈炳;广西电网自动发电控制[J];广西电力;2003年S1期

3 李颖;火电机组参与自动发电控制运行对机组寿命的影响[J];热力发电;2004年06期

4 赵学顺,汪震,文福拴,甘德强,黄民翔,孙维真;一种新的自动发电控制容量预测和获取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5期

5 蒋伟;;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在水电厂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21期

6 赵旋宇;李鹏;汪皓;张喜铭;胡荣;;新型控制性能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自动发电控制模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6期

7 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年02期

8 张应田;郭凌旭;冯长强;;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11年09期

9 肖艳炜;余虹;姚仲焕;;计及机组日前计划的自动发电控制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1年12期

10 翁毅选;邓长虹;黄文涛;舒征宇;;基于最优动态闭环控制的水火电互联大电网自动发电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海彦;郑广辉;;电网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的控制策略及优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徐宏雷;郑伟;智勇;;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水电站机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韩少晓;孙嘉;;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2年

4 高铖海;;浅析某电站自动发电控制技术[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田传锋;温步瀛;林礼清;;调速器死区对自动发电控制影响的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冯德才;;东风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技术[A];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动化所论文专集[C];2004年

7 李小华;张丽君;陈雪波;;结构重构下互联电力系统的分散鲁棒自动发电控制[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周玉洁;刘世林;文劲宇;;飞轮储能辅助的含风电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金英哲;赵先臣;;水电站微机监控与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设计[A];2006年水力发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高志刚;;基于优化理论的CPS标志研究[A];第十九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劲;开创厂网双赢智慧模式[N];中国电力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乐;自动发电控制中频率偏差系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金花;网络化自动发电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2 张杰超;预测控制在网络化自动发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3 刘孝先;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陈冠宇;新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张永;含间歇性电源电网中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的自动发电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邓僖骘;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在自动发电控制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赵彤;自动发电控制策略及机组出力优化最优解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陈晓东;中小型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王昱;网络化自动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10 李健;梯级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研究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0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00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