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介质击穿原理的配电线路高阻接地故障精确建模

发布时间:2018-07-23 15:13
【摘要】:配电线路负荷率快速增加和电缆线路的广泛应用使得配电网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中性点有效接地配电线路受送电走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弧光高阻接地故障;此类故障电流幅值小,保护难以检测跳闸,很少能获取到现场录波数据;而人工接地试验成本高,难以频繁使用,因此挖掘有限的试验数据,实现弧光高阻接地模型的精确建模尤为重要。文中在详细分析基于热平衡原理的电弧模型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了该类模型不完全适用于开放空间,以及弱故障电流的高阻弧光接地故障。针对以上问题,文中基于固体介质电击穿原理,提出并建立了配电线路高阻接地故障点非线性电阻模型,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的高阻接地故障检测算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distribution line load rate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able line, the effective grounding mode of neutral point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has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ower transmission corrid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it is easy to occur arc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fault in neutral power distribution line, such as low current amplitude, difficult to detect tripping, and rarely obtaining field recorded wave data. But the artificial grounding test is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to be used frequently,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ine the limited test data and realize the accurate modeling of arc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model.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arc model based on heat balance princip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kind of model is not fully applicable to open space and high resistance arc grounding fault with weak fault curren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olid dielectric breakdown, a nonlinear resistance model for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fault points of distribution lines is proposed and establishe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ield test data. 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of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fault detection algorithm.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7045,51120175001)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资助项目(SKLD13M11)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LAPS13004)~~
【分类号】:TM8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庆强;许扬;周栋骥;奚雪峰;;小电阻接地配电网线路保护单相高阻接地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9期

2 王仁甫;电弧现象模型的发展[J];高压电器;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军;吴为民;黄双喜;;1~4kHz水下电火花声源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7年04期

2 牛灵慧;;电力系统防雷措施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易小羽;用数字谐波法检测MOA的试验研究[J];电瓷避雷器;2004年04期

4 陈敏;文远芳;姚宗干;王小瑜;李淑芳;张国胜;叶启弘;姚宏霖;;超高压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现场实测与仿真计算[J];电瓷避雷器;2008年06期

5 刘丰;毕卫红;王健;;光学高压电压互感器传感头结构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6 袁海燕;吴剑强;傅正财;陈坚;孙伟;;一种改进的避雷器冲击电流试验回路参数设计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11期

7 吴云飞;陈俊武;彭潜;;XLPE电缆交流耐压试验中阻性电流的检测[J];电工技术;2004年12期

8 颜廷纯;倪承波;周鲁川;李成刚;李娟;;基于瞬时性故障行波测距的电力电缆绝缘监测技术[J];电气应用;2012年03期

9 陈铖;;电力机车车顶绝缘子沿面放电机理分析及防污闪对策[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9年04期

10 周力行;邹一梅;王允龙;;基于小波包多分辨率分析的输电线路过电压识别[J];电力建设;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颜楠楠;傅正财;;直流输电换流阀屏蔽系统的电场分布分析[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湘莲;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刘砚菊;新型旋气吹弧式SF_6断路器喷口及开断能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周学;航天继电器分断电弧及其抑制措施的仿真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琰;交流电弧炉电弧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5 董曼玲;直流条件下厘米级间隙流注特性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高仕斌;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新型保护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钟和清;激光热核聚变能源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李晓松;单相300KVA/25000V/860V高温超导变压器电磁设计及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斌;特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及保护与控制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臧春艳;航天继电器稳态电弧等离子体电离过程与电弧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盛;中压配电网过电压保护与绝缘配合标准探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司昌健;基于DSP的高压容性电力设备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董超文;德兴铜矿35kV系统防雷措施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纪腾飞;高压SF_6断路器三维电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卢文浩;±800kV换流站直流侧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志成;基于外加电场液体乙醇微尺度燃烧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君;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特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博;弓网离线电弧电磁干扰的机理分析及测试系统界面实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杨玉坤;基于Prony算法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暂态量保护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10 陈敏;500kV电站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耀中,杜兆强,刘浩芳;自适应速断保护的动作性能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8期

2 薛永端,吴敏,王俊江,冯祖仁,徐为纲,徐丙垠;一种电压型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2期

3 王成山,王赛一,葛少云,谢莹华,尹页秀,林瑞兴;中压配电网不同接线模式经济性和可靠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24期

4 薛永端,冯祖仁,徐丙垠,陈羽,李京;基于暂态零序电流比较的小电流接地选线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9期

5 刘东,丁振华,滕乐天;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7期

6 孔瑞忠;董新洲;毕见广;;基于电流行波的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试验[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5期

7 林济铿;李鸿路;罗萍萍;高东亮;;统一考虑变电站和网架优化的配电网综合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9期

8 李欣然;李培强;朱湘有;彭国荣;欧阳力;;基于最优化原理的高压配电网建设规模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4期

9 李子韵;姜宁;;20kV电压等级在南京中压配电网的推广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10 葛耀中,赵梦华,彭鹏,吴雪峰,叶曙光,田又涵;微机式自适应馈线保护的研究和开发[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博;配电系统保护自动化技术综述[J];农村电气化;1995年09期

2 张林;储忠;李秀娟;;基于GPS的配电系统多媒体网络远程监控系统[J];电工技术;2004年08期

3 ;西门子全集成能源管理的全新方案[J];电气时代;2006年01期

4 刘士杰;柴伟民;;UPS电源在广播电视行业应用的探讨[J];电视工程;2008年04期

5 张奇;;关于工厂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32期

6 孙瑞鹗;;漫谈电缆[J];有色金属;1951年02期

7 刘仿忠;;用34.5千伏电压作农电配电电压的优点[J];黑龙江电力;1984年02期

8 曾乃鸿;自动重合器在国外配电系统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1986年06期

9 ;测量配电系统谐波的新装置[J];华北电力技术;1994年08期

10 王金芝,江荣汉,符建国;配电系统结线方式的可靠性分析[J];电网技术;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林;;PLC在石化工业配电系统中的应用[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曾鸣;;配电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及其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刘和平;严利平;;TMS320F2407在配电系统智能测控装置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4 刘国威;孙秋野;张化光;;配电系统的可视化可靠性分析系统设计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欣;杜逸鸣;;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在某汽车生产线配电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张铁岩;刘莉;张媛;张化光;;配电系统的区间负荷模式建立及负荷数据处理[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叶木林;;SPD在低压交流配电系统中的选择与应用[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8 田文;;企业配电系统跳闸原因及其防范措施[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秦纪平;刘前进;;基于成功概率的配网可靠性评估[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丽君;管霖;;配电网可靠性管理研究现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伟;让高效环保能源惠及更多百姓[N];天津日报;2009年

2 陆振华;智能电网的“数字化魔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冯义军 金迪 沈芝春 吴争 (本报记者 冯义军);20千伏掀起配网新变革[N];中国电力报;2009年

4 王怡鑫;天津公司配电系统分析管理技术项目通过鉴定[N];国家电网报;2008年

5 赵狄飚;浅析低压配电系统的方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韩建新;首款SMCB新品出炉正式开启国内第四代低压电器之门[N];机电商报;2009年

7 安莉;省地电公司与银行签署意向融资135亿[N];陕西日报;2007年

8 ;电推系统的电力管理与推进控制[N];中国船舶报;2005年

9 山东 刘国起;“小变”换“大变”,,反而更节电[N];电子报;2007年

10 记者 杨世智;有保有限确保安全可靠供电[N];甘肃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海;配电系统协调供电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程汉湘;配电系统StatCom的动态性能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杨辉;在含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中继电保护协调问题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艳霞;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卫志农;配电系统运行状态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王宾;配电系统电压跌落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谢莹华;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D];天津大学;2005年

8 王丹;配电系统电子电力变压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马立克;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系统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苗友忠;配电系统馈线整体化暂态保护与分布智能故障定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洪;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2 许正海;基于虚拟仪器的智能小区配电系统信息采集与处理[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彦凯;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的电容器优化投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李永红;图形化农网保护定值计算和管理软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5 吴春芳;配电系统Statcom的参数辨识及控制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6 黄昆林;Weibull-Markov模型在配电系统可靠性成本估计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7 路金川;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 谭晓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状态估计[D];天津大学;2008年

9 朱健强;配电系统的防雷保护[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进涛;五莲县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9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39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