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瞬时抑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8-07-24 10:43
【摘要】:为有效减小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直流环流的危害,通过对直流环流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重复控制的直流环流瞬时抑制策略。该策略将重复控制的补偿周期设为载波周期,以解决传统重复控制动态响应特性差的问题。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具有波动性,因此以载波周期为单位对其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反馈与比例积分(PI)控制一起调整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占空比,以实现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的瞬时抑制。模拟并联系统半波负载突变实验表明,在加载半波负载前后,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可以分别被抑制到0.02%~0.03%和0.04%~0.05%,补偿延时可控制在40 ms以内。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策略能够有效提高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的补偿精度和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抑制的动态响应特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arm of DC circulation in the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an instantaneous suppression strategy of DC circulation based on improved repetitive control is proposed by analyzing the DC circulation. In this strategy, the compensation period of repetitive control is set to carrier peri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dynamic response of traditional repetitive control. The DC component of the output voltage of the inverter is volatile, so it is calculated in the unit of carrier cycle, and the result is used as feedback and proportional integral (PI) control to adjust the duty cycle of 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PW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stantaneous suppression of DC circulation of the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C component of the output voltage of the inverter can be restrained to 0.02% and 0.04%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loading the half-wave load, and the compensation delay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40 M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ensation accuracy of the DC component of the output voltage of the inverter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C current suppression of the parallel syste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7102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5A119)~~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金灵辉;吕征宇;;基于DSP的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软件调偏法[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2 张允;陆佳政;李波;;利用有源滤波功能的新型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J];高电压技术;2011年01期

3 林莘;谢寅志;王飞鸣;徐建源;;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短路电流零点漂移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高电压技术;2012年02期

4 苏毅;张慧;刘开培;仰彩霞;;有源逆变器的改进非对称脉宽调制策略[J];高电压技术;2012年02期

5 唐欣;滕本科;涂春鸣;;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无功功率选择性补偿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2年06期

6 张成;孙驰;马伟明;艾胜;;基于电路拓扑的IGBT并联均流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3年02期

7 王宝诚;郭小强;梅强;孙孝峰;邬伟扬;;无变压器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36期

8 杨伟;洪峰;王成华;;五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4期

9 何国锋;徐德鸿;;基于解耦控制的多模块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抑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烈波;李勇;胡广振;张永康;张海涛;袁志昌;;高压大容量静止同步补偿器的优化节能运行[J];高电压技术;2013年02期

2 栗晓政;孙建平;甄晓亚;刘建伟;;基于PR与PI联合控制策略的光伏并网系统直流注入抑制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3期

3 李瑾;;基于ANSYS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撞击分析[J];电源技术;2013年02期

4 杜辉;沈艳霞;;一种新型并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06期

5 董伟杰;白晓民;朱宁辉;周子冠;李慧玲;;间歇式电源并网环境下电能质量问题研究[J];电网技术;2013年05期

6 龙佼佼;吴景林;刘小宁;陈思明;陈滋健;;有源电力滤波器中双向快速充放电DC-DC变换器设计及仿真[J];高电压技术;2013年07期

7 吴学智;尹靖元;杨捷;童亦斌;;新型的无隔离变压器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网技术;2013年10期

8 吴亮;杨勇;朱忠奎;;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的分析与抑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3年05期

9 王磊;曹现峰;刘小宁;龙佼佼;;基于能量回馈和注入补偿的直流有源滤波器设计[J];高电压技术;2013年11期

10 陈X;陈昌旺;刘涤尘;;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的瞬时补偿策略[J];电网技术;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辉品;王鹿军;吕征宇;;电网谐波背景下并网逆变器的PRI控制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史晏君;级联多电平STATCOM/BESS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赖纪东;基于CSC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协调控制方法与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雄杰;VSC-HVDC系统交流输出中直流分量抑制的控制方法[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高领军;小功率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钟良文;高效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文军;面向停车场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控制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邓斌;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DC-AC变换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年

6 和雅;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7 栗晓政;改进MPPT功能型并网光伏逆变系统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杨冰;具有直流注入抑制功能的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张国月;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谢寅志;提高特高压单相自动重合闸操作成功率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瑾;齐铂金;张少如;;单相Z源逆变器控制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赵振波;梁知宏;;IGBT并联设计参考[J];变频器世界;2008年12期

3 涂方明,王志飞,孙巍;UPS电源输出变压器的偏磁分析[J];船电技术;2004年03期

4 王冬平,陈树君,黄继强,殷树言;基于有功能量平衡原理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5 陈东华,谢少军;电流型控制半桥逆变器研究(I)——直流分压电容不均压问题[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4期

6 洪峰,刘军;滞环电流控制型双BUCK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7 张永昌;赵争鸣;张颖超;;三电平逆变器SHEPWM多组解特性比较及实验[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8 秦亮;刘开培;张慧;;基于Walsh变换的PWM优化脉冲调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4期

9 涂春鸣;李慧;唐杰;罗安;;电网电压不对称对D-STATCOM的影响分析及抑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10期

10 张钢;刘志刚;王磊;全恒立;;能馈式牵引供电功率模块并联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柏娜;特高压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开断后瞬态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允;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婷;基于暂态分量的自适应单相自动重合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2 阚加荣;吴云亚;;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并机控制系统的设计[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阚加荣;谢少军;刘爱忠;;逆变器单元用LCL滤波器的并联系统性能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年02期

4 吴云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6 林王清;赵荣祥;;级联与并联相结合逆变器特性分析与控制策略[J];电气自动化;2010年04期

7 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8 姚玮;陈敏;牟善科;高明智;钱照明;;基于改进下垂法的微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6期

9 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10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纯江;丁峰;张文新;朱艳萍;;逆变器闭环控制与并联均流的矛盾分析及并联控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宏;于泳;杨明;徐殿国;;PMSM伺服系统中的开关死区补偿技术[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蔡振鸿;谢少军;;多通道逆变器的空间矢量调制调压技术分析[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郭荣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叶楠;何中一;孟宪会;邢岩;;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赵志强;穆桂霞;赵双喜;张雄;;太阳能逆变控制器的研制[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齐东流;李多山;肖本贤;;基于ATmega8的经济型风光互用逆变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单鸿涛;康勇;李红波;吴阐;段善旭;余蜜;刘钊;朱国荣;;基于FIR滤波器的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吴红飞;胡海兵;邢岩;;一种基于半实物仿真的DSP控制逆变器的实验方法[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刘明先;裴雪军;侯婷;康勇;;数字化三相逆变器的同步锁相控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北 夏昌兰 李应杰;800W数字逆变器剖析[N];电子报;2006年

2 佟晓天;突破性新型节电产品——用抑制谐波数据软件实现的数字式逆变器[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成都 青化 编译;通用充电电源的制作[N];电子报;2007年

4 记者 胡兆珀;我国大功率光伏逆变器转换率达98.8%[N];科技日报;2010年

5 广东 王泽雄;1000W准正弦逆变器[N];电子报;2002年

6 湖北 郑伟涛;自制低成本高效率的家用逆变器[N];电子报;2006年

7 重庆 马小杰;看懂UPS的广告[N];电脑报;2006年

8 卢利伟;康佳液晶平板电视维修方法(二)[N];电子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晓惑;新车改装点到为止[N];当代汽车报;2005年

10 记者 孔祥福;家庭有望成“微型电厂”[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于玮;UPS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华明;三相逆变器冗余并联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刘宝其;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并联式功率调节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郑宏;中压静止无功发生器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丁凯;混合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赵清林;准单级高频链逆变电源控制及并网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9 单鸿涛;SPWM逆变电源的数字化及其并联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梁永春;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朝阳;DSP控制三相逆变器并联冗余技术[D];浙江大学;2006年

2 祁飚杰;基于PQ法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陈忠莹;分布式逆变电源均流控制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5 郑孟;基于TMS320F2812的变频调压功率信号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涵;轴带发电机逆变器并联的设计与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7 张业茂;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魏炳义;DC600V客车逆变器、充电机试验系统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龚文杨;数字式应急电源的开发与设计[D];湖南大学;2006年

10 李作军;基于DSP的变频电源数字化控制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1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41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