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导电悬浮体对管母-管母相间作业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02 08:03
【摘要】:为分析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作业间隙放电特性,针对变电站带电作业实际工况,进行了变电站管母相间组合间隙(PPCG)放电试验研究,得到了相间组合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曲线。并在Rizk经验公式基础上,引入气体放电流体动力学模型,考虑流注-先导放电系统空间电荷对悬浮体电势影响,建立了带悬浮体相间组合间隙放电的物理计算模型,计算了相间组合间隙的50%放电电压,分析了相间组合间隙的放电特性。研究表明,相间组合间隙的50%放电电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误差£4%;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组合间隙中悬浮体距正极性管母约1.55 m(即距离负极性管母0.2 m)处为最低放电位置。因此,所提出的物理模型可用于研究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组合间隙放电特性。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hase gap discharge in live operation in substation, the (PPCG) discharge test of the combined gap between tube and bus phase in subst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working conditions of live operation in substation. The operating impuls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interphase combination gap is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Rizk's empirical formula, a physical calculation model of composite gap discharge with suspension phase i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the hydrodynamic model of gas discharge an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pace charge on the potential of suspension. The discharge voltage of 50% of the interphase combination gap is calculated and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hase combination gap are analyz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rror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50% discharge voltage of interphase combined gap and the test data is 4, and the lowest discharge position is at the distance of 1.55 m (0.2m) from the positive polarity tube mother in the combined gap between the two phases of substation live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proposed physical model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ed gap discharge between phases in live operation of subst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059/E070502)~~
【分类号】:TM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力农;胡毅;邵瑰玮;刘凯;郑传广;徐莹;胡建勋;刘庭;;10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年12期

2 邵瑰玮;蔡焕青;刘红太;;换流站机具的施工安全距离[J];高电压技术;2011年04期

3 蔡焕青;叶齐政;;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Nonlinear Poisson-Boltzmann Equation Under the Anisotropic Boundary Condition for Colloidal Plasmas[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02期

4 孙兵;王春雨;;纪营110kV变电站5号母线带电接引[J];华北电力技术;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炳森;赵莲清;陈路;;感应式触电防护报警装置设计[J];安全;2008年01期

2 范建斌;廖蔚明;李庆峰;丁玉剑;;±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的试验研究[J];电力建设;2009年07期

3 胡选;张要强;潘少成;张天光;;1000kV交流特高压有关联双柱组合耐张塔软跳线设计[J];电力建设;2009年11期

4 刘凯;胡毅;王力农;邵瑰玮;郑传广;徐莹;胡建勋;刘庭;;10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年12期

5 胡毅;王力农;刘凯;刘庭;胡建勋;肖宾;;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现场应用试验[J];高电压技术;2009年09期

6 邵瑰玮;蔡焕青;刘红太;;换流站机具的施工安全距离[J];高电压技术;2011年04期

7 王力农;胡毅;刘凯;吴田;阮江军;邓鹤鸣;;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组合间隙的放电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1年05期

8 刘凯;胡毅;肖宾;刘庭;刘艳;彭勇;;1000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试验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年08期

9 肖宾;胡毅;刘凯;刘庭;刘艳;彭勇;;1000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等电位进入方式[J];高电压技术;2011年08期

10 胡毅;刘凯;刘庭;肖宾;彭勇;苏梓铭;;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J];高电压技术;2012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旭东,龚延兴;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J];电力设备;2005年02期

2 易辉;纪建民;;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J];电力设备;2006年07期

3 吴敬儒,徐永禧;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前景[J];电网技术;2005年03期

4 舒印彪;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5年19期

5 胡毅;王力农;邵瑰玮;刘凯;张亚鹏;;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06年02期

6 胡毅;王力农;邵瑰玮;刘凯;郑传广;徐莹;胡建勋;刘庭;;1000kV级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06期

7 徐政;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分析[J];电网技术;1995年08期

8 项立人;应该加快我国特高压输电前期工作的研究[J];电网技术;1996年02期

9 刘亚芳,袁亦超,王惠仁,巩学海;500kV紧凑型输电技术的研究[J];电网技术;1999年02期

10 孙昭英,李斌;±500kV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杆塔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8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洪钦;张锡涛;;丁字河口附近海域冬季悬浮体特征及其对潮流运动的响应[J];红水河;2012年04期

2 夏麟培,陈丙瑜,苏雁,杨连福;单颗粒在浓相悬浮体中的沉降运动[J];化工冶金;1996年01期

3 ;三维姿态测定装置──超导磁性悬浮体的姿态测定[J];实用测试技术;1999年01期

4 张辉,方图南,戴干策;剪切稀化悬浮体流变性的唯象模型[J];化工学报;1996年03期

5 欧阳美玲,方继德,黄健华,,王存文,刘青;气-固悬浮体两相流流体力学描述[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张存满,陈嘉庚;Cr_2O_3/SiC(M,Y)-Al_2O_3系稳定的低粘度高固相含量悬浮体的制备[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茹荣忠;;舟山蛏子港深水网箱养殖环境分析[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陆慕寒;概念创新的微悬浮体染整[N];中国纺织报;2006年

2 记者 陆慕寒;纯棉产品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纺织报;2010年

3 主持:本报首席记者 陆慕寒 嘉宾: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邢建伟;一种全新的理论和实践[N];中国纺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温维健;棉织物印染“改良版”将推广[N];中国纺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道季;长江河口悬浮体的有机特性及其动力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云海;中太平洋及东海陆架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郭营;浓悬浮体表观流变特性与局部流动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娟;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分布的遥感反演及输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余佳;黄海悬浮体分布及季节性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邵和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张彩云;东海陆架悬浮体输送三维数值模拟及模拟结果的可视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王保铎;夏、秋季黄海典型断面悬浮体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肖合辉;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性变化及扩散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熊林芳;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周蓉;悬浮体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安成龙;EPR区海洋悬浮体矿物学研究—矿物组成及其与海底热液活动的联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徐筱;棉织物活性染料微悬浮体轧染染色研发[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18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218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