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投射电容屏ITO电路检测用线阵CCD成像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8-09-14 16:30
【摘要】:为解决线阵CCD用于投射电容屏氧化铟锡(ITO)电路检测时不易获取高对比度图像的问题,根据明场照明反射成像原理,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基于最大叠加反射系数差值的同轴照明与成像系统.根据投射电容屏ITO电路与玻璃基板的光学特性及ITO电路的几何特征,分析了光源照射及成像方式;根据ITO电路的多层复合结构,分析了影响ITO电路与玻璃基板成像对比度的影响因素;在满足较高生产率的运动速度下,通过对比不同光照亮度下所获取的系列图像,确定了可获得高对比度ITO电路与玻璃基板图像的成像系统工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精度为10μm、ITO基板运动速度为130 mm/s且光照亮度等级为190时,所获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具有显著双峰值,易于识别ITO电路缺陷.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high contrast image when linear CCD is used to detect indium tin oxide (ITO) circuit of projection capacitor scree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eflection imaging of bright field illumination, A coaxial illumination and imag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aximum superimposed reflection coefficient difference i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TO circuit and the glass substrate and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TO circuit, the illumination and imaging methods of the light source are analyzed, and according to the multilayer composite structure of the ITO circui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contrast between ITO circuit and glass substrate imag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series image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illumination luminance with the high productivity motion speed are analyzed. The working parameters of the imaging system which can obtain high contrast ITO circuit and glass substrate image are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detection accuracy is 10 渭 m and the moving speed of the ITO substrate is 130 mm/s and the illumination level is 190, the gray histogram of the obtained image has significant double peaks, and it is easy to recognize the defects of the ITO circuit.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基金】:广东省工业高新技术攻关引导项目(2013B010402003)
【分类号】:TM24;TP39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瑞;;触摸屏技术及其性能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0年03期

2 吕明;吕延;;触摸屏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J];机床电器;2012年03期

3 曹镛;陶洪;邹建华;徐苗;兰林锋;王磊;彭俊彪;;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及其在新型显示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芳芳;表面缺陷视觉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洪津;杨伟峰;乔延利;;复合线阵推扫偏振成像技术研究及方案设计[J];半导体光电;2006年04期

2 韩芳芳;段发阶;王凯;张宝峰;;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中相机景深问题的研究与建模[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12期

3 张俊杰;李政阳;叶声华;;采用光学放大提高光电自准直仪的分辨力[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4 杨玉琴;李亚宁;;触摸屏技术研究及市场进展[J];信息记录材料;2012年01期

5 宁辉;杨_g;唐远河;解光勇;刘汉臣;邵建斌;;基于PIV技术的水中气泡的拍摄与用光技巧[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林明发;余晓芬;;基于ZEMAX二组运动变焦系统凸轮曲线优化[J];光电工程;2009年04期

7 黄鲁,洪津,汪元钧,汪宗辉,张运杰,刘书珍,连翠华;VF921B型地物光谱仪[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8年05期

8 乔亚;激光主动侦察技术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5年03期

9 傅晓东;光学中的傍轴理论——关于几何光学光路计算的几点讨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邢刚,朱瑞林,倪虹,陈荣刚;用CCD测量光密度的新方法[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文娟;齐超;张元;戴景民;;测试CCD相机MTF的理论与方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宁辉;唐远河;解光勇;刘汉臣;邵建斌;;水中气泡的图像识别技术[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翟建才;马显光;;双棱镜测波长的实验研究及新设计[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The ARM Based Hardware System of Infrared Multi-touch Screen Design and Research[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杰;提高光电自准直仪分辨力和示值稳定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韩芳芳;表面缺陷视觉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戚永军;光纤共焦扫描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4 胡居广;大屏幕真彩色全固态激光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王华英;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赵忠义;温度对材料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影响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由凤玲;基于共路光束漂移补偿的五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詹珍贤;非球面液滴微透镜及其阵列的制作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刘佳;基于数字微镜技术的阿达玛变换光谱仪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张海燕;基于平面镜反射的聚光光伏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倩;全反射棱镜式激光陀螺的误差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魏飞;棱镜式激光谐振腔偏振态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余永泰;微光成像系统测试平台[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晏国强;驾驶人潜在危险预知能力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李兵兵;电容式多点触摸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许晓丽;三种M受体阻滞剂对成年近视患者调节及像差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焕宝;一种激光变焦扩束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照美;中波红外系统光学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丁伟;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李冬梅;基于热管结构的多芯片大功率LED照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鸿,赵宏;一种用线阵CCD测量物体表面三维轮廓的新方法[J];半导体光电;2001年06期

2 任驰,杨红,韩德栋,康晋锋,刘晓彦,韩汝琦;Al_2O_3栅介质的制备工艺及其泄漏电流输运机制[J];半导体学报;2003年10期

3 韩芳芳,徐爽,郑德忠;关于数字图像压缩中小波基选择问题的探讨[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1期

4 胡亮;段发阶;丁克勤;叶声华;;钢板表面缺陷检测光学系统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4期

5 韩芳芳;段发阶;张宝峰;段晓杰;;用于视觉传感器的有理系数小波滤波器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6 韩芳芳;段发阶;王凯;张宝峰;;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中相机景深问题的研究与建模[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12期

7 白雪冰;王科俊;邹丽晖;;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木材表面缺陷图像的纹理分割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8 邢丽娟;杨世忠;;触摸屏的性能及应用[J];今日电子;2006年07期

9 毕笃彦,毛柏鑫,马林华;基于灰度秩数向量的非监控纹理图像分割[J];电子学报;2000年02期

10 吴刚,杨敬安,王洪燕;一种基于变差函数的纹理图像分割方法[J];电子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洪涛;钢板表面缺陷在线视觉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彭向前;产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程万胜;钢板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杨水山;冷轧带钢表面缺陷机器视觉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忠华;基于层内和层间相关性的小波边缘检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苏卫星;基于DSP的带钢表面缺陷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3 李俊;机器视觉照明光源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青竹;B样条小波边缘检测的改进算法[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孔祥伟;组合光源与图像处理算法在工件表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6 袁琪良;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图像边缘检测[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7 郝焕瑞;钢球表面缺陷检测仪中的视觉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仝建;板带钢表面缺陷的多尺度边缘检测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刘彦涛;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冰塞水位预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3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243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