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低压微网逆变器的“虚拟负阻抗”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8-10-08 10:09
【摘要】:提出基于"虚拟负阻抗"的控制策略对低压微网中的并联逆变器进行控制,该策略包含"虚拟负电阻"和虚拟电感两部分。"虚拟负电阻"用以降低由阻性线路引起的功率耦合,并减小并联系统输出电压降落;虚拟电感使逆变器本身的输出阻抗呈感性,调节系统感抗匹配程度以提高无功分配精度;分析非基频暂态稳定性对"虚拟负电阻"取值范围的限制,提出增大该取值范围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使并联逆变器能稳定运行于基波系统阻抗角位于第二象限的新区域,可提高线路参数漂移和估算不准确时的系统性能。此外,给出用波德图对并联逆变器功率环路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控制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virtual negative impedance" is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parallel inverter in low-voltage microgrid. The strategy includes "virtual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virtual inductance". Virtual negative resistor is used to reduce the power coupling caused by resistive circuit and to reduce the output voltage drop of parallel system, the virtual inductance induces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inverter, and adjusts the system reactance matching degree to improve the rea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accura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non-fundamental frequency transient stability on the value range of "virtual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puts forward an improved scheme to increase the value range of "virtual negative resistance". The improved scheme enables the parallel inverter to run stably in the new region where the impedance angle of the fundamental wave system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quadrant, which can improv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hen the line parameters drift and the estimation is inaccurate.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power loop of parallel inverter is given by using Bode diagram.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trategy and metho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7162)~~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2 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3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阚志忠;张纯江;薛海芬;董杰;邬伟扬;;微网中三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新型下垂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33期

5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6 吕志鹏;刘海涛;苏剑;周成;吴鸣;;可改善微网电压调整的容性等效输出阻抗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UPS无互联线并联中锁相环与负载均分的协调控制方案[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7年04期

2 肖岚,陈良亮,李睿,严仰光;基于有功和无功环流控制的DC-AC逆变器并联系统分析与实现[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10期

3 阚加荣;谢少军;;提高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稳定性的一种功率运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4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5 余蜜;张宇;康勇;单鸿涛;段善旭;;基于改变环流阻抗的并联解耦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0期

6 阚加荣;吴云亚;谢少军;;控制参数对并联逆变器性能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7 马运东;王爽;王芳;王俊琦;季晓兰;;应用功率加权表决的逆变器并联同步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8 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9 张纯江;王晓寰;薛海芬;阚志忠;邬伟扬;;微网中三相逆变器类功率下垂控制和并联系统小信号建模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10 陈恒谦;;城轨车辆辅助逆变器设计选型与发展趋势[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燕东;罗安;王文;金国彬;谢宁;;阻容性逆变器及其并联功率精确分配方法[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袁建华;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丹;配电系统电子电力变压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海波;电子电力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于玮;UPS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杨恩星;低速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方天治;IPOP和ISOS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亓迎川;电压型逆变器分布式控制并联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朱艳萍;微电网多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控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华明;三相逆变器冗余并联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文思;电力电子变压器建模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蒋伟;微网接入配电网的保护控制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艳兵;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伟;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梁荣;飞轮储能电力变换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聪颖;微电网运行控制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田里思;UPS逆变及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彭铖;微电网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淑英;张兴;张崇巍;;基于下垂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年02期

2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3 吕志鹏;罗安;蒋雯倩;徐欣慰;;多逆变器环境微网环流控制新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4 段善旭,夏斌,康勇,陈坚;电力线通信在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5 姚玮;高明智;陈敏;钱照明;;可调阻抗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控制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9期

6 吕志鹏;罗安;荣飞;郭镥;;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微网PQ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7 许爱国;谢少军;;数字双闭环瞬时值控制逆变器外特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王茂海,刘会金;通用瞬时功率定义及广义谐波理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9 姜桂宾,裴云庆,杨旭,王兆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10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内外消息[J];缩微技术;1998年04期

2 张少军;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连接的瓶颈速率[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滕赢;夏明超;;基于PIC18F87J60的微网电能质量监测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年01期

4 王锡琳;;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佳佳;陈金富;范荣奇;;微网高渗透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6 陈书波;;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2期

7 张俊潇;;含分布式电源的20 kV新型配电网规划[J];陕西电力;2010年05期

8 胡海松;张保会;张嵩;张伟刚;;微网中的储能设备及飞轮储能特性的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年04期

9 张昱;;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运行控制[J];云南电业;2011年03期

10 李俊;刘小宁;张广明;;微网中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稳定性及其容量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宪国;;微网的潮流控制策略浅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昱;廖威;马早康;;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章;宋海峰;;微网中的储能技术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7 陆健;牟龙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的复合式综合保护初探[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智;;新型环保吸声材料——微网复合吸声板[A];绝热隔音材料轻质建筑板材新产品新技术论文集[C];2003年

9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军照;明确我国微网发展研究方向[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霍皓迪;“微网”加速宽带应用普及[N];通信产业报;2002年

3 陈翔;微网激活视频应用[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沈力钧;方正视频以“微网”拯救带宽[N];计算机世界;2002年

5 本报记者 范毅波;网络视频新观念[N];网络世界;2002年

6 ;安奈特AT-FS7000二层微网管以太网交换机[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张哲;微网复合吸声板面世[N];中华建筑报;2004年

8 筱平;网络视频与百姓“零距离接触”[N];金融时报;2002年

9 爱立信公司David Blankenbeckler;相识蓝牙技术[N];网络世界;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郝宏升 通讯员 宋立新;集聚太阳的能量[N];国家电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占刚;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徐立中;微网能量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彭双剑;微网运行和电能质量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刘梦璇;微网能量管理与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范元亮;微网发电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瑞琪;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协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罗奕;微网可靠性评估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尚;微网中光伏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3 周贤正;适用于低压微网的多微源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张纯;微网双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孙云岭;微网运行控制策略及并网标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高树顺;基于互联网结构的能源微网控制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李子瑜;基于全桥结构的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杨伟;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徐伟烽;基于虚拟电感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一峰;微网分布式电源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56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256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