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的模型分析及解耦控制

发布时间:2018-10-11 06:47
【摘要】: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下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平均模型,提出该模型存在的谐振峰问题,并分析了阻尼电阻对系统谐振峰的影响,揭示了该模型的新特性。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传统的单闭环控制方案无法实现D轴与Q轴的解耦,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解耦控制方案。该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框图等效变换原理,逐步消除每个滤波器元件D轴与Q轴之间的耦合项,并将所有解耦项移至控制器之后,得到系统总的解耦表达式,实现D轴与Q轴的完全解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闭环控制方案相比,提出的控制方法能有效解决D轴与Q轴的耦合问题,实现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独立控制,且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可为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精准功率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Abstract]:The average model of three-phase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n synchronous rotation coordinates is established. The problem of resonance peak in the model is presented. The influence of damping resistance on the resonance peak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are revealed. In the synchronous rotating coordinate system, the traditional single-loop control scheme can not decouple D-axis and Q-axi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decoupling control scheme for three-phase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s proposed. The basic idea of the scheme is that the coupling terms between D axis and Q axis of each filter element are eliminated step by applying the equivalent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 of block diagram, and all decoupling terms are moved to the controller, and the total decoupling expression of the system is obtained. Complete decoupling of D axis and Q axis is realize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losed loop control scheme,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D axis and Q axis coupling, and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control o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The system has good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arantee for accurate power control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7130) 台达2011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重点资助项目(DREK2011002)
【分类号】:TM4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欣科;王环;王一波;许洪华;;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点电压升高调整原理及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3期

2 王飞;米增强;甄钊;杨光;周海明;;基于天气状态模式识别的光伏电站发电功率分类预测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34期

3 韩晓娟;程成;籍天明;马会萌;;计及电池使用寿命的混合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3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文;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飞;并网型光伏电站发电功率预测方法与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明勇;SVPWM算法在光伏逆变并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雪;三相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的统一控制[D];南昌大学;2013年

3 张继元;直流微网中储能单元并联及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吴兴龙;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这仅仅只是开始——访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J];阳光能源;2010年08期

2 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3 陈雷;赵艳军;石新春;;逆变控制中关键技术的比较研究[J];灯与照明;2008年03期

4 蒙景添;;新型能源与发电[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2期

5 夏新顺;李康;朱平平;;新型解耦控制交流变频调速系统[J];电气传动;1989年03期

6 杨少勇;;混合型燃料电池汽车电力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电网技术;2008年01期

7 林飞;郝瑞祥;游小杰;郑琼林;;应用于风电场内部组网的多端直流系统研究[J];电气应用;2006年06期

8 蔡朝月;夏立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及其发展[J];机电信息;2009年24期

9 雒焕骥;李伟宏;李向庆;;XQG45-600P新能源燃料电池轻轨车[J];铁道机车车辆;2011年03期

10 王长贵;我国农村新能源发电[J];太阳能;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霞;李新叶;吴红波;郭庆鼎;;三相电压源逆变器中d,q电流分量的解耦控制[A];第十一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树卿;李世作;史建立;张志斌;;基于三相电压型逆变器STATCOM的研究[A];第二十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浦华;刘飞;黎亚元;;具有恒定开关频率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舒志兵;刘俊泉;林锦国;赵英凯;;PWM逆变中IGBT的驱动与保护[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世浩;冯晓云;蒋威;韩坤;;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算法的研究与实现[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启明;严仰光;;一种新颖的正激直流环节逆变器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金刚;钟彦儒;盛祖权;;PRC电源中负载变化对逆变器开关状态的影响[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丛庆;马运东;;基于双管正激变换器的单级逆变器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超;陈阿莲;段彬;张承慧;;基于SOPC的三电平光伏逆变器SVPWM的设计与实现[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曹开虎;新能源分兵华电打组合拳[N];华夏时报;2007年

2 广东 王泽雄;1000W准正弦逆变器[N];电子报;2002年

3 湖北 郑伟涛;自制低成本高效率的家用逆变器[N];电子报;2006年

4 吴艳荣;康保卧龙山风电场发电1500万千瓦时[N];河北日报;2007年

5 牛顺生;中电新能源收购环保发电项目[N];北京商报;2007年

6 贺勇;努力构筑“空中三峡”[N];人民日报;2008年

7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团体提案;推进风光互补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步伐[N];机电商报;2008年

8 翟永鸣邋罗伟章 肖伟光 熊定薪;荷树园电厂:走出环境友好型能源新路[N];南方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朝辉;国电集团高层人士来保定考察中国电谷[N];保定日报;2007年

10 刘红薇;“保定·中国电谷”推介会在厦门投洽会大获成功[N];保定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明;三相逆变器冗余并联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刘晓;新能源电力系统广域源荷互动调度模式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郑宏;中压静止无功发生器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5 丁凯;混合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任碧莹;户用式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策略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艳雷;动态电压恢复器逆变单元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8 许春雨;软开关三相PWM逆变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9 孙向东;组合式软开关高频链逆变器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10 胡磊;功率变换器的分布式控制和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昊洋;广义PID神经网络在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2 张坚;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在现代电站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3年

3 黎国强;火电厂全程给水控制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傅乾斌;基于DSP的空间矢量逆变器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5 施芳;用于电能质量控制器的可控电源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6 章建峰;1kVA三态准PWM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7 纪峰;级联型逆变器的SPWM控制及开路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何中一;SPWM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陈新苗;基于DSP控制的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研究与试验[D];广西大学;2005年

10 梁宝明;基于ADPLL逆变器频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本文编号:2263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263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