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硅和锗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12:54
【摘要】: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工具以及电动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发了新一代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目前商用的碳类负极材料相比,硅、锗基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容量与能量密度,因此被认为是有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锗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体积变化,这会导致电极材料的粉碎以及电极导电网络的崩溃,从而使循环性能急剧衰减。通过构建特定的硅、锗基微纳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复合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硅、锗基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进一步设计和制备硅、锗基纳米负极材料,改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无电金属沉积法合成了硅纳米线与多孔硅颗粒,利用模板法合成了硅锗复合材料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利用固相热分解法合成了多孔锗颗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述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 (1)利用无电金属沉积的方法,以单晶硅片和冶金硅粉末为原料,大量合成了Si纳米线以及多孔Si颗粒。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上述两种Si基材料由于具有纳米线形貌/多孔性质,能够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显示了优于碳材料以及Si粉体材料的充放电性能。在上述两种材料中,Si纳米线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更加优越。 (2)以ZnO纳米棒阵列作为牺牲性模板,经共溅射的方法合成了SiGe多孔纳米棒阵列电极。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SiGe纳米棒阵列显示了优良的循环性能,其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均好于平板电极以及相同方法合成的硅纳米棒阵列电极。这种多孔纳米棒阵列中存在的空隙,可以有效缓冲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而掺入Ge能够提高其导电性和锂离子迁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充放电性能。 (3)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泡沫镍衬底上合成NixSiy纳米线阵列。通过共溅射的方法,在NixSiy表面沉积一层SiGe层,得到NixSiy-SiGe核壳纳米线阵列。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NixSiy-SiGe核壳纳米线阵列表现出了优于对应平板电极、纯硅电极以及SiGe纳米棒阵列电极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这是由于NixSiy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且与电极基片具有良好的结合力,且Ge的掺入能够提高硅基材料的导电性和锂离子迁移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硅基材料的充放电性能。通过改变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的SiH4与H2流量比,可以获得不同组分与形貌的NixSiy纳米线阵列。其中,Ni31Si12-SiGe核壳纳米线阵列电极的性能最为优越,这得益于Ni31Si12纳米线阵列更好的导电性以及与基片更牢固的结合力。 (4)以Mg2Ge为源,在空气中热处理,经过后续酸洗,合成了多孔Ge颗粒。经乙炔裂解包碳后,得到了Ge@C多孔颗粒。这种颗粒由于具有多孔性,能够有效的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而且碳层能够提高导电性,并在充放电过程中有效缓解Ge的体积膨胀,因此能够表现出优于Ge粉体、以及商用碳材料的充放电性能。类似的方法还能被用来制备多孔Si粉等其他的多孔负极材料,提高其充放电性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2;TB38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尊庆;张辉;杜宁;杨德仁;;NiSi_x/Si/Ge核壳纳米棒阵列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2 郑浩;高健;王少飞;李泓;;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Ⅵ)——离子在固体中的输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3 李伟;姚岑;吴兴隆;谢海明;孙立群;王荣顺;;高比能锂-硫电池研究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4 姚日晖;陈梓铭;王志恒;陈颖聪;陈津桥;;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制备硅纳米线[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5 王建平;田文怀;吴宁宁;;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6 罗飞;褚赓;黄杰;孙洋;李泓;;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Ⅷ)——负极材料[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2期

7 彭鹏;温兆银;刘宇;杨建华;;不同形貌聚吡咯对SnO_2负极电化学性能的改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05期

8 刘亚利;吴娇杨;李泓;;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Ⅸ)——非水液体电解质材料[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9 亓鹏;陈云贵;朱丁;徐程浩;黄丽宏;段晓波;;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5期

10 胡仁宗;杨黎春;朱敏;;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智超;徐智谋;邹超;;硅基纳米线的太赫兹发射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徐艳;刘霞;刘云霞;周小四;;锗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物作为长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负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方姗;申来法;郑浩;张校刚;;三维TiO_2@Ge纳米棒阵列用于柔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政;三维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乔丽;纳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于洋;铁基氧化物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申小娟;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乔芸;钛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付特;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中的界面效应及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SANGARE Moussa;用于锂离子电池负电极的硅基复合材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谷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与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辛伍红;离子液体电沉积法构筑硅锗有序大孔结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王斐;基于硅微通道板的三维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及批量制备[D];浙江大学;2013年

2 孔令龙;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制备及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3 何岩;新型锂离子电池纳米正极材料硼酸铁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维;硅纳米洞/线的制备及应用于SERS基底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赵丽娟;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祝珊珊;多孔磷酸铁锂及硅薄膜在三维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东;纳米硅基光伏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张晓珍;基于石墨烯/硅异质结高性能光伏器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廖凡;硅纳米线表面掺杂现象的研究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陈宇龙;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2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22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