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随调式消弧线圈并联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22:56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随调式消弧线圈投入使用,当配电网合环运行时,带来了随调式消弧线圈并联运行的问题。在分析了随调式消弧线圈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台随调式消弧线圈并联运行的改进主从式自动控制技术。在计算电容电流时,应首先将所有从消弧线圈投入并联前的电感电流,然后调节主消弧线圈,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在电容电流计算结束后,应根据消弧线圈的容量,按比例分配电感电流,以均衡各个消弧线圈的负载。本技术成熟、可靠,现场的实际运行充分证明了技术的实用性。
[Abstract]: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adjustable arc-suppression coils are put into use. Whe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coils are running, it brings about the problem of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adjustable arc-suppression coi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 suppression coil, an improved master-slave automatic control technique is proposed for the parallel operation of a number of auxiliary arc suppression coil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all the inductive currents from the arc-suppression coil should be put into parallel connection first, and then the main arc-suppression coil should be adjust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After the capacitive current calculation is finished, the inductance current should be distributed propor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capacity of the arc-suppression coil to balance the load of each arc-suppression coil. The technology is mature and reliable,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field fully proves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北京丹华昊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号】:TM4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少林;谢聿琳;叶力行;;调谐方式对消弧线圈并联运行的影响[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年01期

2 徐玉琴,陈晓科,江一,李国华;35kV配电网消弧线圈并联运行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03期

3 陈忠仁,吴维宁,张勤,陈家宏;自动调谐式消弧线圈的并联运行方式[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年07期

4 陈忠仁,吴维宁,陈家宏,董浩斌;自动调谐式消弧线圈测量跟踪问题的研究[J];继电器;2004年18期

5 李嗣明;何婧;张熙军;陈飞;王磊;骆云峰;;消弧线圈投入后引起系统电压不平衡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年24期

6 方景辉;赵扉;周海滨;;消弧线圈主从并联运行方式下的综合控制方案[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谷彩连;;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算法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朱宁;;磁阀式与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消弧线圈的比较和分析[J];安徽电力;2008年04期

3 徐斌;;限制TV铁磁谐振过电压的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贺鹏飞;张嘉星;郭秀娥;;包钢电网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思考[J];包钢科技;2009年S2期

5 陈锐;;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脱谐度问题的探讨[J];变压器;2009年04期

6 孔宁;尹忠东;王文山;杨坡;崔若晨;;电抗器的可控调节[J];变压器;2011年05期

7 徐天锡;芦灯;宋明慧;;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J];变压器;2011年12期

8 王凌波,沈兵,张怀亮;船用交流供电系统电容漏电流自动测量补偿方法[J];船电技术;2003年04期

9 刘晓阳;杨春麟;王伦月;;基于DSP的调容式消弧线圈控制器设计[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汤放奇,李景禄,肖金华,胡登宇;关于配电网智能复合型接地选线方式的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德收;;配电网10kV母线TV熔断器熔断原因分析[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2 曹廷根;常会军;;一种新型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炯聪;齐郑;连鸿波;杨以涵;;一种基于相电流的新型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A];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坤;张国红;王世旭;;电力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机理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市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芦兴;焦邵华;牛利涛;汪成根;;配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志鹏;;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研究的创新理论与应用[A];山东省石油学会油田电力、通信及自动化技术研讨会优秀工程技术论文集[C];2009年

7 张海;徐玉琴;王增平;;10kV谐振接地系统完全补偿状态下单相接地故障残流过大的机理分析[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潘贞存;张慧芬;李洪涛;刘振伶;王勇焕;王宏伟;;基于注入恒频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与接地选线定位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卢继平;李健;薛毅;黎颖;;基于零序暂态电流的配电系统接地选线方法[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庆强;伍雪峰;丁士长;;一种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军;多绕组变压器式可调电抗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柯硕灏;配网故障自诊自愈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樊淑娴;信号注入法在有源配电网保护与控制中的综合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梁睿;基于故障类型的单相接地故障综合选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李德臣;基于可拓理论的小电流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王新超;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状态监测及接地故障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艳霞;微机保护自适应算法和暂态特征量算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毕大强;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及保护方案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9 刘和平;新型快速可调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陈艳霞;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永将;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琼;矿井电网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漏电故障及保护装置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郭浩;基于信号注入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洋洋;基于小波熵与证据理论的配电网暂态选线保护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晓卫;基于暂态功率相关分析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炯辉;城市配网典型接地方式分析及零序电流保护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庆磊;景湖变电站220kV备自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琦;基于SVM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与测距[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国云;电力线路馈线监控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福生;谐振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评价体系及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景禄,刘春生,胡毅,吴维宁;配电网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J];变压器;2000年10期

2 佘艳,陈忠仁;自动补偿消弧装置的并联运行方式[J];电力建设;2005年03期

3 赵牧函,纪延超;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原理的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年04期

4 俞晓荣,廖培金,彭书涛,李琳;小波分析在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年04期

5 徐玉琴,陈晓科,江一,李国华;35kV配电网消弧线圈并联运行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03期

6 陈禾,陈维贤;利用高速响应可控消弧线圈测量配网电容电流[J];高电压技术;2003年04期

7 李景禄,刘春生,孙春雷,胡毅,美维宁,陈守聚;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的并联运行[J];供用电;1998年04期

8 孙岩洲,邱毓昌;配电网电容电流的测量方法分析[J];高压电器;2002年05期

9 刘清凡;消弧线圈接入后一次系统不平衡加剧原因分析[J];继电器;2005年03期

10 杜永忠,阎国强,韩加凌;自动调谐调匝式消弧线圈阻尼电阻的选取原则分析[J];继电器;2005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薛鸿;35kV电网实施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调谐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2 李文锋;新型主从式消弧线圈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艳;消弧线圈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展望[J];山东机械;2002年01期

2 阳斌,何伯强,游华春;浅谈消弧线圈的制造工艺[J];变压器;2002年04期

3 蔡旭;新型偏磁式消弧线圈及其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0期

4 张明;浅析消弧线圈在电网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03年03期

5 孙德龙,关求博,吴功翠;消弧线圈运行抽头的选择[J];黑龙江电力;2004年01期

6 陈静殊;西宁电网老式消弧线圈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更新改造[J];青海电力;2005年03期

7 蒋平;张耀洪;;智能消弧线圈的构成及影响因素[J];四川电力技术;2005年06期

8 刘清凡;消弧线圈接入后一次系统不平衡加剧原因分析[J];继电器;2005年03期

9 孙德龙,张沛超;浅谈消弧线圈运行抽头的选择原则[J];东北电力技术;2005年02期

10 王卫卫;汪洁;;浅谈电力系统消弧线圈[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嗣明;何婧;张熙军;陈飞;骆云峰;王磊;;消弧线圈投入后引起系统电压不平衡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丽英;程汉湘;;一种新型的磁通可控消弧线圈的仿真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复兴;颜士华;;消弧线圈自动调节原理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顾精彩;;有载开关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特点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田效礼;刘清源;;接地变与消弧线圈研究与探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金涛;;发电机消弧线圈参数试验验证方法研究[A];全国火电大机组(300MW级)竞赛第三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科;赵现平;;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虚接地”问题的探讨[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8 魏岱宁;周海斌;徐振栋;;论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危害及消弧线圈的发展[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韦良;韦景;张洪瑾;;偏磁式消弧线圈接地新技术[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10 裴继东;马玉昌;侯慧卿;王学礼;张真涛;;消弧线圈接地警示讯号装置的改进[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西山煤矿总公司官地矿 王桂莉;浅谈煤矿供电系统装设消弧圈的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江萌 实习生 王慧 何祝君 通讯员 王欣 邹祖虎;武昌方圆几公里面临断电[N];湖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江渝;快速可连续调节消弧线圈谐振接地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曲轶龙;全补偿消弧线圈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3 贾晨曦;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刘和平;新型快速可调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潘贞存;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与接地选线定位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程路;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旭;偏磁式消弧线圈控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2 李原;主辅式消弧线圈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软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陈恒;不同消弧线圈性能分析与试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贺鹏程;基于磁通可控原理的新型消弧线圈系统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廖玉波;偏磁式消弧线圈的全数字化控制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贺琳;有源消弧线圈技术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汪军;用于消弧线圈性能研究的高压模拟电网及分析测试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赵勇;消弧线圈配置优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牛卓博;消弧线圈在保定电网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范明阳;电子多分接头自动调节消弧线圈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323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23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