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大连线阻抗环境下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11 07:07
【摘要】:随着孤岛微电网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逆变器选择通过LCL型滤波器或者耦合变压器接入微电网,使得逆变器有较大的感性连线阻抗或存在较大的连线阻抗差异。在大连线阻抗环境下,通过常规虚拟阻抗策略来调整逆变器的输出阻抗,将加剧逆变器输出电流在线路阻抗上的电压降落,恶化非线性负荷条件下微电网的母线电压质量且难以实现良好的均流控制。对此,提出一种直接控制安装点电压的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方法,通过直接控制安装点电压将网侧连线阻抗转换成逆变器自身等效输出阻抗,通过准比例谐振控制器来减小逆变器自身等效输出阻抗幅值,从而将大连线阻抗问题转换成小连线阻抗问题,减弱网侧连线阻抗对环流抑制和微电网母线电压的不利影响;在小连线阻抗环境下,通过阻性虚拟阻抗和下垂控制策略来实现高精度的功率分配和环流抑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cale of isolated microgrid, more and more inverters choose to connect to microgrid through LCL filter or coupling transformer, which makes the inverter have larger inductive connection impedance or larger difference of connection impedance. In Dalian line impedance environment,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inverter can be adjusted by the conventional virtual impedance strategy, which will aggravate the voltage drop of the output current of the inverter on the line imped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teriorating nonlinear load, the bus voltage quality of microgrid is deteriora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good current sharing control. In this paper, a parallel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of the inverter is proposed, which directly controls the voltage of the installation point. By directly controlling the voltage of the installation point, the grid-side connection impedance is converted into the equivalent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inverter itself. The quasi-proportional resonance controller is used to reduce the equivalent output impedance amplitude of the inverter, thus the Dalian line impedance problem is transformed into a small line impedance problem, which weaken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grid-side line impedance on the circulation suppression and the bus voltage of the microgrid. In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line impedance, high precision power distribution and loop suppression are realized by resistive virtual impedance and droop control strateg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rrect and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7003)~~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2 阚加荣;吴云亚;谢少军;;控制参数对并联逆变器性能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3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2期

4 张文亮;丘明;来小康;;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年07期

5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赵清林;郭小强;邬伟扬;;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16期

7 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8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述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34期

9 王成山;高菲;李鹏;黄碧斌;丁承第;于浩;;低压微网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10 张庆海;彭楚武;陈燕东;金国彬;罗安;;一种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金根;朱明星;李令冬;;配电网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能力的仿真分析[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3期

2 刘飞;秦亮;孙建军;查晓明;;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双环控制策略研究[J];变频器世界;2009年11期

3 唐巍;赵云军;;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思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4 毕天姝;余浩;张道农;;基于RTDS的广域保护与控制通用测试系统[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5 彭铖;刘建华;潘莉丽;;基于虚拟同步电机原理的微网逆变器控制及其仿真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6 曾凯文;文劲宇;;未来电网设备形态[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7 严干贵;谢国强;李军徽;王健;朱昱;丁玲;;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刘金龙;李国庆;王振浩;辛业春;;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风电场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杨卫东;姚建国;杨胜春;;储能技术对未来电网发展的作用分析[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2年02期

10 刘生辉;王克英;廖颜深;;智能开关柜操控装置Modbus-RTU通讯协议的设计[J];电测与仪表;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雷;杨春;谢晓峰;;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鄂宝民;黄旭;庞立军;陈昀;支伟;;先进储能技术在环渤海风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旭;高毅;;先进储能技术在天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汗青;王国刚;冯汉春;;可并网电池储能系统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初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永丽;张惠智;谈震;袁金桥;孙杰;李博通;;飞轮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怡;陆志刚;雷金勇;李勇琦;;电池储能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潘明明;马瑾;;飞轮储能系统在微网中的应用研究[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肖朝霞;方红伟;张献;;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雷之力;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唐诗颖;基于LCL滤波器的单相并联有源滤波器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韩国政;基于IEC61850的配网自动化开放式通信体系[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道伟;广域环境下的电网静态稳定性能态势评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彦;基于博弈论的考虑输电网络约束电力市场均衡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帆;真空开关操动智能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钟辉;含有微网的黑启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袁江伟;单相并网逆变器及反孤岛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曾嵘;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田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马向东;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及智能电网对供电营销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杨娟;基于数字控制的双向DC/DC储能变流器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钟诚;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2 孙蔚;伍小杰;戴鹏;周娟;;基于LCL滤波器的电压源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3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4 阚加荣;吴云亚;谢少军;;控制参数对并联逆变器性能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5 郭小强;邬伟扬;顾和荣;王立乔;赵清林;;并网逆变器LCL接口直接输出电流控制建模及稳定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3期

6 赵为;余世杰;沈玉梁;苏建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2002年03期

7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双闭环控制电压源逆变器外特性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3期

8 姚玮;高明智;陈敏;钱照明;;可调阻抗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控制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9期

9 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4期

10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4年01期

2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3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5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7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8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9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10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胡文斌;肖岚;严仰光;;基于DSP的逆变器并联控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8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尚;微网中光伏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王辉;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72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72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