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光伏发电数据挖掘中的跨度选取

发布时间:2018-12-25 16:55
【摘要】:分析光伏电站有功出力数据时,粒度和跨度是两个重要指标。粒度决定了数据的采样间隔,跨度决定了选取时长。当粒度一定时,跨度过小则包含信息量少,造成信息的缺漏和失真;跨度过大则信息冗余繁杂,造成存储量和计算量不必要的增大。因此,确定数据跨度对光伏出力数据的分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光伏电站出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自相关分析得出跨度选取的初步结论。基于天气特征对数据进行聚类,利用统计学原理对不同类别的光伏出力数据进行最优样本容量估计,确定了光伏电站出力数据分析时所需要的数据跨度,并考察了储能容量需求与数据跨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光伏出力数据跨度为31天时即可满足配置储能容量的数据量需求。
[Abstract]:When analyzing the active power output data of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the particle size and span are two important indexes. The granularity determines the sampling interval and the span determines the selection time. When the grain size is fixed, the span is too small and contains less inform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information missing and distor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is redundant and complicated when the span is too large, resulting in the unnecessary increase of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Therefore, determining the data sp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 output data. In this paper, the output data of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of span selection is obtained by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data are clustered, and the optimal sample capac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otovoltaic output data i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principle. The data span need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output data of the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is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and data span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a span of 31 days can meet the data demand of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作者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2014AA052004) 国家电网公司项目(DG71-15-039)
【分类号】:TM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彭冬;卜广全;苏剑;;光伏发电接入智能配电网后的系统问题综述[J];电网技术;2009年19期

2 赵波;张雪松;洪博文;;大量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智能配电网后的能量渗透率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8期

3 胡国珍;段善旭;蔡涛;陈昌松;;基于液流电池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容量配置及成本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5期

4 朱兰;严正;杨秀;符杨;陈洁;;风光储微网系统蓄电池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12期

5 吴小刚;刘宗歧;田立亭;丁冬;陈志;;独立光伏系统光储容量优化配置方法[J];电网技术;2014年05期

6 叶林;陈政;赵永宁;;考虑电池荷电状态的光伏功率分段平滑控制方法[J];电网技术;2014年07期

7 戚永志;刘玉田;;风光储联合系统输出功率滚动优化与实时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8期

8 石来德;张巨光;黄珊秋;;随机数据处理中确定样本长度问题的探讨[J];建筑机械;1993年04期

9 刘冠群;袁越;王敏;戴欣;许璐;;考虑经济成本的光伏电站储能容量配置[J];可再生能源;2014年01期

10 李斌;铁生年;;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云;顾广娟;;用户侧光伏微电网发展机遇与挑战[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6期

2 史常凯;梁英;孟晓丽;马力;;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6期

3 魏磊;姜宁;于广亮;高媛媛;孙川永;张琳;;宁夏电力系统接纳新能源能力研究[J];电网技术;2010年11期

4 杨秋霞;高金玲;荣雅君;任玉艳;;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共模电流分析[J];电网技术;2011年01期

5 高昆仑;刘建明;徐茹枝;王宇飞;李怡康;;基于支持向量机和粒子群算法的信息网络安全态势复合预测模型[J];电网技术;2011年04期

6 郑凌蔚;刘士荣;谢小高;;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的光伏发电系统非线性模型辨识[J];电网技术;2011年10期

7 陶梅玉;余婕;钱军;余涛;;光伏电站并网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J];低压电器;2011年23期

8 赵波;张雪松;洪博文;;大量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智能配电网后的能量渗透率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8期

9 邢浩江;张东来;李铁才;王子才;;考虑电网电压基波锁相环控制的单级式光伏逆变器柔性并网方法[J];电网技术;2012年10期

10 赵伟然;李光辉;何国庆;石文辉;徐青山;;光伏电站经VSC-HVDC并网拓扑及其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小云;顾广娟;;用户侧光伏微电网发展机遇与挑战[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万万;王斌;成燕;周阳;;基于钒电池储能的光伏微网并网运行控制技术[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第五届“智能电网”暨“电机能效提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原亚宁;孟明;;基于分布式发电即插即用功能的直流微电网系统研究[A];第七届电能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郑雪阳;黎嘉明;文劲宇;孙树敏;李广磊;;独立海岛微网分布式电源容量优化设计[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少伯;含光伏电源的微电网储能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陈建民;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与故障检测及其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蔡纪鹤;光伏并网发电的功率补偿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4 严晓辉;适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储能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王鹤;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马添翼;孤岛模式下微网的性能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蔡纪鹤;光伏并网发电的功率补偿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8 汪伟;风电及含风电微网中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施琳;含新能源的独立电网储能容量配置和运行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谭益;考虑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的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琪祁;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思耕;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施凯敏;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余涛;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及其对电网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门汝佳;光伏并网系统的仿真与小干扰稳定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叶金根;并网光伏电站的电能质量评估及运行特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2年

7 刘斯维;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王乃祥;基于多准则的装载机半轴载荷样本长度的确定方法[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宇飞;基于集成学习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沈文涛;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虎;江全元;曹一家;;基于聚类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预测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7期

2 谭忠富;谢品杰;王绵斌;张蓉;乞建勋;;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的可中断电价与峰谷分时电价的联合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5期

3 陈昌松;段善旭;殷进军;;基于神经网络的光伏阵列发电预测模型的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4 刘兴杰;米增强;杨奇逊;樊小伟;;一种基于EMD的短期风速多步预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5 任航;叶林;;模拟分析环境因素对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10期

6 陈昌松;段善旭;蔡涛;代倩;;基于模糊识别的光伏发电短期预测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7 倪琳娜;罗吉;王少荣;;含风电电力系统的频率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8 吴晋波;文劲宇;孙海顺;程时杰;;基于储能技术的交流互联电网稳定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9 苑津莎;张英慧;牛丽仙;刘献伟;;基于SOFM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年08期

10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小梅;混沌预测与混沌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海生;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3 韩爽;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广敏;考虑光伏并网发电的短期负荷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春梅;;利用聚类分析对全国各地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09期

2 蔡建国;;排序聚类分析在成组技术中的应用[J];机械工艺师;1985年01期

3 张春早;会议评判与聚类分析[J];机械工程;1988年02期

4 刘康和;;聚类分析在坝基岩体风化程度分带中的应用[J];海河水利;1993年04期

5 孙颖;刘新平;;外国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价格评价的聚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胡锋华;韩禄亮;张军;;聚类分析在维修时间模拟中的应用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年03期

7 胡雷芳;;2种算法在客户价值聚类分析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年04期

8 闫云娟;冯大一;;聚类分析在开放式基金绩效研究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徐彬彬;根据光谱资料进行土地利用的聚类分析[J];自然资源;1982年03期

10 唐庭安,陈新,陈新度;聚类分析在产品族规划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翠;;我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对消费的制约[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均立;傅国华;;海南各县(市)经济实力的聚类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黄金;曹林峰;;南京服务业发展的聚类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静;杨泽峰;徐辰武;;微阵列表达谱监督聚类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国华;廖小莲;夏君;;证券投资分析的聚类分析方法[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1(1)][C];2011年

6 路爱峰;崔玉杰;;沪市电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聚类分析[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红卫;隗金水;;聚类分析评价与测量效度关系探讨[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牛东晓;乞建勋;;网络资源平衡问题的聚类分析优化遗传算法研究[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邹晓玫;修春波;;基于聚类分析的犯罪率相关因素的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10 詹原瑞;彭书杰;李如一;;基于聚类分析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建萍;基于计算智能技术的聚类分析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成安;分布式环境下聚类分析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杨旭杰;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李宝玲;王裕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眩晕证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周韬;盐胁迫下胡杨的生理响应及miRNA表达动态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文锴;聚类分析在古生物学和矿物学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2 冯伟;聚类分析在金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邹家兴;基于混合多指标信息的聚类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4 陈毅;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大坝位移强度聚类分析模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5 曾玉钰;定性数据的聚类方法及其应用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杨磊;一种两总体聚类判别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强;聚类分析理论在港口规模确定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陈艳伍;聚类分析模型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D];湖北大学;2013年

9 张中月;影响聚类分析方法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2年

10 孙冰心;基于谱系聚类分析的集装箱装箱方案优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91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91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