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下空间电荷对直流输电线路上行先导起始特性的影响
[Abstract]:In the past, only the effects of thundercloud, downlink pilot and DC operating voltage on the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transmission line were considered when analyzing the starting process of the uplink forerunner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 The distortion caused by the space charge around the transmission line is not fully considered. For this reason, a series of discharge processes prior to the initiation of the uplink pilot a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surface space charge layer caused by the thundercloud, the ion current charge layer caused by the DC operating voltage, and so on. The effects of these processes on the ini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link a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pace charge around the line before the upstream pilot initiatio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operating voltage and the thundercloud. The space charge density around the transmission line can exceed 10 nC/m3;.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ect of thundercloud on the initiation of the uplink is negligible because the space charge density of the space charge layer caused by the thundercloud is only about 1 nC/m3,. In addition, the downlink pilot has little effect on space charge distribu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ownlink leader can produce a voltage equivalent to the operating voltage only when the downlink leader reaches a relatively low altitude, so the downlink pilo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pace charg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 uplink pilot initiation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ion curr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tual upstream pilot initiation process is simulat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ion current, the downlink leader must develop to a lower height in order to make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around the conductor satisfy the initial condition of the uplink lead, which leads to the delay of the starting time of the uplink pilot. This shows that the ion current of DC transmission line hinders the initiation of uplink forerunner.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20940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重点科技项目(K201014)~~
【分类号】:TM8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曾嵘;耿屹楠;李雨;何金良;;高压输电线路先导发展绕击分析模型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8年10期
2 曾嵘;何金良;陈水明;;输电线路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二):分析方法[J];高电压技术;2009年12期
3 曹晓斌;马御棠;吴广宁;李瑞芳;苏杰;;利用地形参数计算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J];高电压技术;2010年05期
4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马御棠;苏杰;;输电线路档距两端导线不等高时雷电绕击率的计算[J];高电压技术;2010年07期
5 刘靖;刘明光;屈志坚;刘铁;;不同地形条件下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年04期
6 王志勇;余占清;李雨;何金良;耿屹楠;梁曦东;;基于先导发展法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绕击特性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年09期
7 钱冠军,王晓瑜,丁一正,刘兆林,包建强;500kV 线路直击雷典型事故调查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7年02期
8 李志钊;曾嵘;庄池杰;陈赦;廖永力;高超;;雷击输电线路上行先导起始与发展特性模拟试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晓娜,吴广宁,付龙海,李增;采用避雷器后输电线路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现状[J];电瓷避雷器;2005年05期
2 樊春雷;黄震;吴光灿;李瑞芳;曹晓斌;吴广宁;;线路型避雷器在110kV玄石线的应用研究[J];电瓷避雷器;2007年05期
3 蒋国文;吴亮;安莉;张英华;姜伟军;;超高压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分析及保护措施[J];电瓷避雷器;2008年03期
4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马御棠;刘平;;考虑雷电入射角后电气几何模型的改进[J];电瓷避雷器;2009年04期
5 马御棠;吴广宁;张星海;苏杰;曹晓斌;李瑞芳;;地形对输电线路最大绕击雷电流的影响[J];电瓷避雷器;2010年01期
6 王春杰;祝令瑜;汲胜昌;张乔根;;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雷电防护的现状与发展[J];电瓷避雷器;2010年03期
7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樊春雷;王云飞;刘平;;输电线路雷电绕击率的三维计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10期
8 杨振伟;周江波;代晓光;文晓军;谢平;王世洪;季芳;陈键;黄鲁洪;;JG及ZGUT型铁塔防绕击避雷针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2年05期
9 王茂成;程学启;高晓东;季善浩;;国网典设2G模块双回直线塔的差异化设计[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10 吴广宁;任晓娜;付龙海;李增;;采用避雷器提高青藏铁路11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淳;谷山强;童雪芳;吴焯军;卢泽军;张思寒;;多层次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2 郭秀峰;谭涌波;朱俊儒;梁忠武;;分辨率对建筑物周围大气电场计算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3 王茂成;程学启;高晓东;季善浩;;国网典设2G模块双回直线塔的差异化设计[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二届优秀论文汇编[C];2011年
4 申元;马仪;王磊;;云南特高压直流输电雷电上行先导起始特性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申元;王磊;马御棠;黄然;;基于Global Mapper的输电线路防雷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朱俊儒;谭涌波;李祥超;梁忠武;郭秀峰;;基于孤立金属尖端电晕触发阈值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7 叶宽;李春生;张yN果;周恺;;输电线路雷击过程分析的分形模型的建立[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段大鹏;任志刚;叶宽;张yN果;李春生;韩良;;11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双跳故障录波分析与过电压计算[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熊为军;陈昌斌;盛佳;;降低ELA NGUEMA变电站33kV出线事故跳闸率的建议措施[A];2013年电气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段大鹏;任志刚;叶宽;张yN果;李春生;韩良;;11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双跳故障录波分析与过电压计算[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国庆;交流输电线路绕击仿真模型及同杆双回耐雷性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付龙海;青藏铁路输变电系统防雷及接地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伏进;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李建标;雷电先导分形模型及线路耐雷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李瑞芳;雷电活动及地形地貌对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杨勇;架空输电线路雷电监测及雷击杆塔暂态特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7 贺恒鑫;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三维先导仿真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沁;雷电回击电磁场建模与探测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炜;贵州110kV石平输电线路综合防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冠荣;基于单档距走廊法的输电线路防雷风险可视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林峰;在运架空输电线路雷害综合治理方案研究[D];福州大学;2009年
4 马御棠;地形参数与雷电活动特征对输电线路绕击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捷;内蒙古电网500千伏架空线路防绕击雷跳闸措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程溪;冰灾引起电气参数变化对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黄然;交流线路过电压分类识别及预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金学军;贵州500kV鸭福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鲁炜;超高压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及单相闪络跳闸后潜供电流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王益军;深圳电网高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探讨及其雷电定位系统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旭;常树生;孙福东;谭春力;;风偏角与杆塔结构对500 kV同杆双回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影响[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袁海燕;傅正财;魏本刚;赵刚;;综合考虑风偏、地形和工作电压的特高压交流线路雷电绕击性能[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5期
3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樊春雷;王云飞;刘平;;输电线路雷电绕击率的三维计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10期
4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马御棠;刘平;苏杰;;雷电流幅值概率计算公式[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5 侯牧武,曾嵘,何金良;感应过电压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4年12期
6 王羽;文习山;胡京;黄瑞平;陈虎;段玉祥;;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中相绕击模拟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08年16期
7 唐东跃;熊助国;王金丽;;Google Earth及其应用展望[J];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04期
8 纪渭 ,戴祥隆;长空气间隙负极性放电——法国日纳第高压试验室1978年的研究结果[J];高电压技术;1981年04期
9 王晓瑜;几种雷电屏蔽分析模型物理基础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4年01期
10 王晓瑜;雷电屏蔽性能的模拟试验和分析模型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言,,邬烈辉;电子防雷器及其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1995年06期
2 纪爱亮,王继升;雷电危害分析与预防[J];海河水利;1999年04期
3 张绍忠;雷电的形成及危害[J];农村电工;2005年03期
4 方宏一,石成富;阻导针自动切换型消避雷器[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9年05期
5 严宝康;雷击东屋 人死西屋[J];华南金融电脑;2000年03期
6 刘月朋;谈电力系统的外部过电压[J];农村电气化;2001年12期
7 臧庚媛;消雷器尖端放电对雷云起电影响的分析[J];中国电力;1997年05期
8 卢广芝,冯金成;通信系统的防雷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1997年03期
9 唐家辉;避雷器的发展及其应用[J];电气时代;2002年07期
10 崔际辰;避雷针防雷安全的技术分析[J];电气时代;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文艺;乔雨;田京红;赵文桐;;人工减雷[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2 叶林;;引雷型消雷针的可靠性说明[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兴旺;;高压输电线路主动防雷——杆塔顶部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有效防雷可行性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刚;;走出改进常规避雷针性能的思路误区[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5 刘麦仓;高连章;苗学英;张文玲;;中波发射天线及设备的几种避雷方法[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年
6 陈谋彬;;对通信设备防雷技术的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六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张力欣;;雷电防护是系统工程[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8 高文艺;乔雨;贾继军;赵文桐;;避雷针效果的改进[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9 毛洪涛;;家庭防雷对策[A];2002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曹廷涛;刘培峰;;过电压及接地的重要意义[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高乾 通讯员 刘子健 陈进;先进,从做好小事开始[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黑龙江 郝高麟;直埋电(光)缆线路遭雷击的原因和防治(上)[N];电子报;2011年
3 胡连荣;用雷电烧开水[N];中国石油报;2000年
4 重庆 张艺锋 谭栋明;雷电对高山发射台站电源的危害及防预[N];电子报;2010年
5 陈旭;浅谈通信电源防雷“粗”保护[N];中国电子报;2003年
6 广西 胡高清;楼宇对讲系统防雷措施和注意事项[N];电子报;2011年
7 重庆 骆世泉;再谈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N];电子报;2008年
8 上蔡县有线电视台 陈金美;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问题之我见[N];驻马店日报;2011年
9 烽火网络;烽火网络交换机防雷解决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林;雷电全时空监测系统在超高压电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贺恒鑫;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三维先导仿真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权;电力系统二次设备防雷机理及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季严飞;珠江三角洲地区输电线路雷电防护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航航;架空电力线路防雷与接地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4 彭海涛;山区10kV配网架空线路差异化防雷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敏;二次设备防雷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丛义宏;220kV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接地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于剑标;利用铁氧体抑制雷电过电压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陈世昌;区域输电网智能防雷措施调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德伦;山区微波站防雷与接地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朱凯;基于江西电网输电线路防雷治理深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6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9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