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一种调整共模噪声源阻抗并优化EMI滤波器性能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3-26 08:54
【摘要】:提出一种调整变换器共模噪声源阻抗的方法。通过在对称式Boost变换器的耦合电感上加入平衡绕组,并在平衡绕组的末端加入平衡阻抗实现。对比不同噪声源阻抗下变换器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频谱,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文中所涉及的端口网络均采用散射参数(S参数)来描述,变换器的寄生电容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基于测得的S参数和寄生电容的仿真结果,建立平衡阻抗和EMI滤波器共模插入损耗之间的关系,并对平衡阻抗的取值进行预测。论文提出的方法可扩大噪声源端的阻抗失配,同时增大EMI滤波器的共模插入损耗。本方法的优势在于即使EMI滤波器的元件布局及其参数是固定,其性能仍可以通过调整平衡阻抗进行优化。因此,有效减少了传统EMI滤波器的重复设计过程,同时也避免了EMI滤波器的过设计问题。
[Abstract]:A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common-mode noise source impedance of the converter is proposed. A balanced winding is added to the coupled inductor of a symmetrical Boost converter and a balanced impedance is added to the end of the balanced winding.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spectrum of converters with different noise source impedances is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The port networks involved in this paper are described by scattering parameters (S parameters), and the parasitic capacitance of the converter is obtain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measured S parameter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rasitic capacit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lance impedance and the common-mode insertion loss of the EMI filter is established, and the value of the equilibrium impedance is predicte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nlarge the impedance mismatch of the noise source and increase the common-mode insertion loss of the EMI filter.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that even if the element layout and parameters of the EMI filter are fixed, its performance can still be optimized by adjusting the equilibrium impedance. Therefore, the repetitive design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EMI filter is effectively reduced, and the over-design problem of the EMI filter is also avoided.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7106,51207118)~~
【分类号】:TM46;TN7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骏,刘正之,许家治;一种新型的动态无功静止补偿装置[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1年01期

2 李迎春,强盛,刘智勇,沙毅;含耦合电感电路的无互感等效电路[J];高师理科学刊;1996年01期

3 霍秀平;含耦合电感电路的网孔分析法初探[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王娜;何志伟;;采用耦合电感的零纹波滤波网络[J];电源世界;2005年03期

5 王群;;基于CUK变换器的噪声仪电源[J];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6 赵建华;;耦合电感的串并联等效电感问题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陈乾宏,阮新波,严仰光;耦合电感对多路输出电源输出纹波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霍炬;齐超;;耦合电感等效方法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文集[J];安全与电磁兼容;1996年01期

10 G.斯匹雅兹;S.布索;M.希特隆;M.柯拉丁;R.皮洛彭;刘军;范敬宜;;SiC肖特基功率二极管在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应用中的性能评估[J];电力电子;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志平;刘秉强;周维来;;高压变频器控制器的电磁干扰分析及措施[A];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罗平安;李润新;汪如桂;杨雯;李军;陈舸;林树谋;钟前卫;谭仲海;;核电站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对E~2PROM元件的影响——法国制造的TOTAL860剂量仪受干扰情况分析[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6年

3 刘易勇;孙树栋;周开基;高天德;范晓宇;;基于频谱仪的电磁干扰预测试系统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4 陈新娟;杨贤明;韩有跟;;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抑制方法浅析[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范同春;王兰普;闫京原;;环路电阻测试仪及其应用[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6 梁飞;;电磁继电器电磁干扰的负载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陈贤明;许和平;王小红;王彤;曾继伦;田杰;;500KVAR静止无功发生器现场投运中的电磁干扰[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莉;;计算机监控技术中关于过程通道的抗干扰措施[A];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粟;金大会;;基于单片开关电源的手机适配器设计[A];2006年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崇毓;杨文琳;;电磁干扰测量系统软件设计[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庆;电磁干扰亟需科学抑制[N];中国电力报;2003年

2 贵州 石健;浅谈用固态继电器代替传统电磁继电器时消除电磁干扰和辐射干扰问题[N];电子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旭军;万兆铜缆采购进行时[N];网络世界;2007年

4 宫宜宝;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源技术相互促进发展[N];消费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金振文 通讯员 许惠智;天津公司向地下隧道要效益[N];国家电网报;2009年

6 成都 丁伍;漫谈电子“烟雾”和电磁兼容(EMI)中的问题[N];电子报;2001年

7 山东 李宗友;高性能SSR系列固态继电器[N];电子报;2006年

8 ;你了解电子镇流器吗?[N];消费日报;2005年

9 安徽 杨光;交流单相小功率电源变压器的选用[N];电子报;2007年

10 ;同心式五芯电力电缆[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耦合电感倍压单元高增益变流器拓扑形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文武;感应雷电磁干扰及其防护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杨威;反激式微弧氧化功率电源及其脉冲作用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穆斯塔法(Kchikach);开关电源(SMPS)电磁干扰(EMI)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王海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感头的理论与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6 陆宇航;基于光纤电流传感器的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陈乾宏;开关电源中磁集成技术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9 裴雪军;PWM逆变器传导电磁干扰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罗f ;三相电机驱动系统中电磁干扰及其高功率密度滤波方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晓辉;微机保护电磁兼容研究及变电站内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2 熊军华;降低开关模式电源EMI水平的混沌调制信号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董霞;工频电场的动态仿真与测量评估[D];山东大学;2005年

4 邓平锋;超宽带射频/微波铁氧体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许加柱;大电流互感器绕组屏蔽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姚保庆;直线牵引电机的控制及电磁性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朱国忠;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国柱;家用微波炉磁控管仿真与EMI问题改善[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黄诞枫;Ni-Zn铁氧体薄膜的旋转喷镀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振;高电压脉冲放电电磁环境及其测试方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7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447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