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

发布时间:2019-07-30 18:43
【摘要】:基于能源互联网的特征,给出了广义电力储能的定义,提出了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2种应用模式。对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储热、储氢等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储能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关键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的协调规划和调度技术、基于储能的能源路径和能源分配策略、储能与能量转换装置的集成设计和协调配置、考虑储能的能源交易机制是储能在能源互联网应用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图文】: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


1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广义电力储能技术定义传统意义的电力储能可定义为实现电力存储和双向转换的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电池储能等[16],利用这些储能技术,电能以机械能、电磁尝化学能等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不仅包含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设备,还应包含电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单向存储与转换设备。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可定义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如图1所示,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其中,电化学储能和电动汽车实现了电力双向转换,用双框线标出,其余用单框线标出,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FCEV表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BEV表示电化学电池电动汽车。图1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技术Fig.1Electricalenergystoragetechnologiesintheenergyinternet图1中,除储能设备外,还包含了热电联供机组、燃料电池、热泵、制氢等能源转换设备。储能和能源转换设备共同建立了多能源网络的耦合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常进行一体化设计,难以区分,因此本文将具有储能能力的电力转换设备也纳入广义电力储能的范畴。图1中,通过新能源发电实现风、光、潮汐、地热等主要一次能源向电能的转换。在电网传输和消纳能力的限制下,部分新能源发电将通过制氢、制热等方式进行转换,部分新能源发电以电化学储能等双向电力储能设备存储并适时返回电网。在各电力储能技术的支撑下,新能源发电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


式中:C为集线器中能源转换元件的功率耦合矩阵,包括电力变压器、热电联供燃气轮机(CHP)、电锅炉;D为系统中储能元件的功率耦合矩阵;L=[LeLh]T为系统的输出功率向量;P=[PePh]T为系统的输入功率向量;S=[SbseShsh]T为储能功率向量。图3热电联供系统能源集线器Fig.3Energyhubforaheat-electriccombinedservicesystem若系统中不存在储能,则有L=CP,燃气轮机将按照以热定电、以电定热或混合运行3种模式工作[21]。考虑储能作用时,CHP可更加灵活地制定生产计划。一定条件下,系统还可利用储能实现电力和热力供应的解耦。当CHP检修或故障时,系统仍能维持一定输出,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在支撑多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方面,需要储能弱化多种能源间的强相关和紧密耦合关系,储能的技术类型和作用时间尺度要与系统的能源供应需求和转化元件的技术特性相匹配。3.3为多元能源系统能量管理和路径优化提供支持对于局域多元能源系统,管理者可根据价格信息合理安排各能源的生产、转换、存储及消费,使得系统运行成本最低,并保证系统可靠和高效运行。储能和释能管理是系统运行决策的重要对象。如图3所示的多能源系统,除式(1)表示的功率耦合关系外,还应考虑储能的状态变化,即E(k+1)=E(k)+ηS(k)(2)式中:E(k)为k时刻储能装置的能量存储状态向量;η为与储/释能效率相关的向量。系统可依据储能状态的动态变化,确定储能的功率
【作者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电网公司基础前瞻项目(DG71-15-038)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新基金资助项目(DG83-15-003)~~
【分类号】:TM61;TK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明;衣宝廉;;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电化学;2012年01期

2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董朝阳;辛建波;;计及电动汽车和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随机经济调度[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0期

3 于大洋;宋曙光;张波;韩学山;;区域电网电动汽车充电与风电协同调度的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4期

4 姚伟锋;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辛建波;;基于双层优化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1期

5 张文亮;丘明;来小康;;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年07期

6 李永亮;金翼;黄云;叶锋;汪翔;李大成;王彩霞;丁玉龙;;储热技术基础(Ⅰ)——储热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新动向[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7 宗明;朱钦;吴喜平;骆泽彬;;蓄能技术在电网侧的节能作用分析[J];低压电器;2012年24期

8 李永亮;金翼;黄云;叶锋;汪翔;李大成;王彩霞;丁玉龙;;储热技术基础(Ⅱ)——储热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9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新技术前景研究"项目咨询组;王松岑;来小康;程时杰;;大规模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10 袁小明;程时杰;文劲宇;;储能技术在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明义;郑建涛;徐海卫;刘冠杰;曹传钊;;电解水制氢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应用[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坚;硼氢化钙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储氢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维昊;陈哲;王晓茹;;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2 严干贵;谢国强;李军徽;王健;朱昱;丁玲;;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刘金龙;李国庆;王振浩;辛业春;;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风电场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杨卫东;姚建国;杨胜春;;储能技术对未来电网发展的作用分析[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2年02期

5 姚勇;朱桂萍;刘秀成;;电池储能系统在改善微电网电能质量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6 刘世林;孙海顺;顾明磊;文劲宇;;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与飞轮储能联合系统的并网运行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4期

7 张雪莉;刘其辉;李建宁;李赢;;储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12年12期

8 刘刚;梁燕;胡四全;姚为正;;电池储能系统双向PCS的研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10期

9 陶以彬;杨波;陈彬;郑高;;并/离网双模式储能变流器的研制[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5期

10 方彤;王乾坤;周原冰;;电池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评价及发展建议[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科;张乐平;吴俊阳;张明明;雷金勇;;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控制技术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冯利民;李群英;姚志忠;李成钢;;基于电动汽车集中充电的风电消纳模式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白晓清;韦化;陈英杰;黄锋;;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动态经济调度[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雷;杨春;谢晓峰;;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鄂宝民;黄旭;庞立军;陈昀;支伟;;先进储能技术在环渤海风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旭;高毅;;先进储能技术在天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汗青;王国刚;冯汉春;;可并网电池储能系统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初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永丽;张惠智;谈震;袁金桥;孙杰;李博通;;飞轮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怡;陆志刚;雷金勇;李勇琦;;电池储能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红梅;智能优化方法在电力系统调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姜文;计及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动态经济调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静铁岩;大规模风电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袁建华;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扬;风电短期预测及其并网调度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茂斌;钒电池关键材料及外通道流量分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曾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单任仲;并联型复合电能质量扰动及补偿的控制方法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吴耀文;三级电网体系结构智能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杨娟;基于数字控制的双向DC/DC储能变流器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思耕;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宋丽;基于滞环控制的储能变流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崔金涛;风电并网中分布式蓄能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曙光;风电功率波动特性及其与储能协调策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于慎航;风电场储能容量计算及虚拟储能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宇;基于储能装置的微网运行特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学良;分布式抽水蓄能系统的效益评估与运营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蒋冀;含储能单元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生生;朱红;俞红梅;侯俊波;衣宝廉;明平文;;碳化钨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抗氧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7年02期

2 吴会军;朱冬生;李军;王春华;程军;;蓄热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08期

3 方玉堂;匡胜严;;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12期

4 程晓敏;何高;吴兴文;;铝基合金储热材料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7期

5 严干贵;谢国强;李军徽;王健;朱昱;丁玲;;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吴俊玲,吴畏,周双喜;超导储能改善并网风电场稳定性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4年03期

7 袁小明;;长线路弱电网情况下大型风电场的联网技术(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7期

8 褚晓广;张承慧;李珂;荆业飞;;基于涡旋机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与效率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9 戴兴建;邓占峰;刘刚;唐西胜;张凤阁;邓自刚;;大容量先进飞轮储能电源技术发展状况[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10 姚勇;朱桂萍;刘秀成;;电池储能系统在改善微电网电能质量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新华;锂离子电池组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2 于大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协调策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英姿;电网企业电动汽车用电市场分析及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1999年我国能源生产情况[J];中国能源;2000年04期

2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3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5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6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7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8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9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10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龙海亮;深化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李昂;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8 蒋佳宸;江苏省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9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10 何乔立;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1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21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