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段补偿原理的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
【图文】:
1956薛永端等:基于分段补偿原理的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Vol.38No.7为架空线与电缆的各个连接点,记线路测量点S和R分别为P0和Pn,设各段线路的长度和波速度分别为Li和vi(i=1,2,3,…,n)。图3含有n段架空线与电缆的混合线路Fig.3Hybridlinecontainingnsectionsofoverheadlinesandcables利用分段补偿原理实现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混合线路结构和参数。包括架空和电缆线路的总段数n以及各段的线路长度Li和波速度vi(i=1,2,3,…,n)。2)计算行波穿越各段线路时的传播时间/iiiTLv(i=1,2,3…n)(13)令T0=0,Tn+1=0,再计算行波从混合线路连接点或线路端点Pk(k=0,1,2,…,n)处传播到线路两端P0和Pn的时间差为1SRP01kkniiiiktTT(k=0,1,2,…,n)(14)3)故障后,记录故障初始行波浪涌到达S(P0)点和R(Pn)点的绝对时刻tS和tR,计算其时间差tSR=tS-tR并与SRPit(i=0,1,2,…,n)逐个进行比较。4)若有SRSRPktt(k=0,1,2,…,n),则可直接确定故障点位于混合线路连接点或线路端点Pk,其到端点S(P0)的故障距离为SF0kiiLL(15)5)若有(1)SRPSRSRPkkttt(k=1,2,3,…,n)(16)则故障点位于第k段线路上。故障点到S(P0)点的距离为(1)1SRSRPSF02kkikittLLv(17)显然,公式(15)是公式(17)的特例。故障点F到R(Pn)点的距离为(1)SRSRPRFSF12(1,2,3,)knniikiikttLkvnLLL(18)4误差分析影响行波测距精度的因素有很多[20-22],由公式(16)(17)可知,主要因素包括行波波速和故障初始行
抗ZC=88.85,架空线波阻抗Z0=385.10;电缆波速度为vc=172.09m/μs,架空线波速度为v0=295.08m/μs。仿真步长为0.1μs。由上述条件求得行波在每段线路上的传播时间依次为:t1=18.10s,t2=35.25s,t3=46.97s,t4=20.06s,t5=101.05s。则0SRPt221.43s,1SRPt=-185.23s,2SRPt=-114.73s,3SRPt=-20.79s,3SRPt=19.33s。利用线模电压或线模电流行波信号,可以检测到各种类型故障行波。设在距离S测量点18000m处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则两端接收到的行波波形如图5所示。baV/U51054t/10s图5两测量点接收到故障行波Fig.5Thefaultravelingwavereceivedbythetwomeasurementpoints由图5可知,St=4.20755×104s,tR=4.21456104s,则SRt70.1s,由于23SRPSRSRPttt,可知故障点位于第三段线路上,可进一步计算出故障点到S端的距离为2SF12SRSRP0LLL[(tt)/2]v17933(19)与实际故障距离误差为7m。对不同区段、不同位置发生故障的情况进行详细仿真,结果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表1给出了其中几组典型故障情况。由表1故障测距结果可知,大多数情况下,,本文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故障所在区段且测距误差在50m以内;当故障点靠近架空线电缆连接点时,实际应用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对故障区段可能误判,但测距精度仍然满足要求。改变线路结构和参数,仿真结果仍然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实现混合线路的行波测距。表1故障定位结果Tab.1Thefaultlocationresults故障位置测量结果误差/m区段到S距离/m区段到S距离/mSP130SP16333SP13000SP1302424P1P29000P1P28975-25P2P318000P2P31799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舟山电力局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2012AA050213)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混合线路在线监测及定位系统研发)~~
【分类号】:TM76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覃剑;雷林绪;孙爱春;鹿洪刚;刘靖;;基于小波变换技术的混合电流电压行波测距系统在750kV输电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6年06期
2 李友军,王俊生,郑玉平,周文;几种行波测距算法的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4期
3 徐丙垠,李京,陈平,陈羽,董新洲,葛耀中,P.F.Gale;现代行波测距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3期
4 陈平,徐丙垠,李京,董新洲,葛耀中;现代行波故障测距装置及其运行经验[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6期
5 薛永端;徐丙垠;李京;陈羽;陈平;索南加乐;;铁路10 kV自闭/贯通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5期
6 黄震;江泰廷;张维锡;吴生赞;陈平;徐丙垠;;基于双端行波原理的高压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故障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4期
7 束洪春;孙涛;;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故障行波测距新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10期
8 黄子俊,陈允平;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故障定位法在串补输电线路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4年18期
9 黄雄,王志华,尹项根,张哲;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的行波波速确定方法[J];电网技术;2004年19期
10 李骏;范春菊;;基于小波分析的电缆-架空线混合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J];电网技术;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松;梁小冰;;利用GPS和双端量实现电力电缆故障的快速定位[J];安徽电力;2008年01期
2 肖锋;李欣然;石吉银;;阶跃响应法在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与测距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3 曾祥君;楚相辉;李灵;邓丰;;株洲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4 曾祥君;邓丰;李泽文;李灵;楚湘辉;;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行波定位网络算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5 何正友;邬林勇;李小鹏;夏璐璐;钱清泉;;基于行波自然频率的故障测距方法适应性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1期
6 ;Application of Fault Location Mode Based on Travelling Waves for Neutral Non-effective Grounding Systems[J];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2010年S1期
7 白小奇;;配电线路故障行波模量分析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5期
8 齐爽;翟玉成;刘立伟;张木子;韩学军;;单端行波测距新算法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桑亚平;赵玉林;;基于单端行波法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的设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丁瑾;袁振海;;小电流接地系统行波测距法的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忠健;徐丽;勾松波;金华蓉;李瑞生;;考虑分布电容的神经网络单相接地故障测距算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Fault Location Technique of Railway Automatic Blocking and Continuous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Travelling Waves[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荣钢;石恒初;;基于电力调度数据网的行波测距系统探讨[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4 何正友;曹军军;陈小勤;吴限;;基于TMS320F2812的电力系统暂态小波分析仪研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乔峰;余发山;张宇华;;基于行波法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煤矿电工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季涛;孙同景;熊立新;;电力线路故障行波测距技术及应用[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党晓强;刘俊勇;陈云良;雷霞;张力;唐国栋;彭晓东;;电力主设备中的行波技术应用(1)-故障定位[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党晓强;雷霞;刘俊勇;陈云良;张力;唐国栋;彭晓东;;电力主设备中的行波技术应用(3)—技术实现[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长林;沈梦君;刘延飞;侯荣昌;姜柯;;地下电缆故障探测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10 郝艳妮;田宇;王茜;;基于行波自然频率的线路单端故障测距[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优化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黄震;多馈直流系统接入对交流电网的影响及混联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严凤;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行波定位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4 王志华;超高压线路故障行波定位及高压变频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郑涛;变压器数字仿真和数字式主保护新原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季涛;基于暂态行波的配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朱正伟;基于小波理论的电力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党晓强;大型发电机内部故障在线诊断及其行波应用新原理[D];四川大学;2006年
9 徐青山;基于混沌载波优化及行波多分辨理论的输电网故障诊断[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李一泉;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对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小安;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卫;基于暂态功率相关分析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茂清;基于阻抗法与行波法相结合的输电线路单端故障测距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欧峻彰;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串补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陈豪;AT供电方式牵引网故障定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晖;基于S变换的神经网络对自闭贯通线的故障测距[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兆林;铁路自闭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建;基于小波变换的高压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邵会臣;电网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系统[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砚;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剑,陈祥训,郑健超;连续小波变换在使用中应满足的条件[J];电工技术学报;1998年05期
2 季英业;和敬涵;;基于小波变换的铁路10kV系统单相接地故障行波测距法[J];电工技术;2003年11期
3 刘韬文,龚庆武,龙志君;基于GPS的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装置的研究[J];电力建设;2002年05期
4 李冰;覃剑;雷林绪;孙爱春;鹿洪刚;刘靖;;基于小波变换技术的混合电流电压行波测距系统在750kV输电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6年06期
5 肖东晖,刘沛,程时杰;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3年08期
6 董新洲,贺家李,葛耀中,徐丙根;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故障选相研究第2部分仿真试验结果[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1期
7 曾祥君,尹项根,陈德树,林福昌,魏丰,邹建明;基于整个输电网GPS行波故障定位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0期
8 曾祥君,尹项根,陈浩,余畅,吴杰余,林福昌,张哲,陈德树,罗毅芳;新型输电线路故障综合定位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2期
9 李友军,王俊生,郑玉平,周文;几种行波测距算法的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4期
10 徐丙垠,李京,陈平,陈羽,董新洲,葛耀中,P.F.Gale;现代行波测距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邬林勇;利用故障行波固有频率的单端行波故障测距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召满;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2 蔡玉梅;10kV铁路自闭贯通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王超;输电线路故障行波分析与测距[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春;照明动力混合线路中的问题及相应措施[J];农村电气化;1996年06期
2 吴承恩,邰能灵,郁惟镛,范春菊,滕乐天,周韫杰;超高压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故障测寻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10期
3 姚铿;采用单、三相变压器混合线路降低线损[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年01期
4 胡福太;在10kV架空线和电力电缆混合线路上的电力载波通信[J];农村电气化;1995年11期
5 张华贵;海底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的保护[J];继电器;1990年01期
6 陈sピ
本文编号:2532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3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