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多逆变器并网系统谐振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2 02:48
【摘要】:基于闭环传递函数法建立了LCL并网逆变器诺顿等效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并联逆变器数量、组成和系统控制参数对系统谐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和传统单逆变器系统相比,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存在多个谐振频率,谐振频率个数和系统中的逆变器种类相关,较低的谐振频率随着逆变器数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并网阻抗的增大而减小;谐振频率随着电容电流内环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并网电流外环控制参数KP的增大而增大,基本不受并网电流外环控制参数KI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图文】:

组成图,电容电流,内环,逆变器


f/Hz(a)系统由逆变器A组成Fundamental(50Hz)=10.12A,THD=24.83%图9逆变器A并网电流及其THDFig.9Grid-connectingcurrentanditsTHDofinverterA(b)系统由逆变器A和B组成60300200400600THD/%f/HzFundamental(50Hz)=10.11A,THD=42.39%200-2000.050.100.150.20ig,i/At/s第34卷电力自动化设备H1iH=0.3,1i=0.2,H1i=0.430-300-90-180-270102103104f/Hz幅值/dB相角/(°)0图11电容电流内环参数对系统谐振特性的影响Fig.11Influenceofcapacitivecurrentinner-loopparametersonresonantcharacteristicsofsystemf/Hz50-300-90-180-270102103104幅值/dB相角/(°)10(a)KP对系统谐振的影响KP=0.9,KP=1.0,KP=1.1图12并网电流外环控制参数对系统谐振的影响Fig.12Influenceofgrid-connectingcurrentouter-loopcontrolparametersonresonantcharacteristicsofsystemKIK=200,I=100,,KI=300f/Hz(b)KI对系统谐振的影响40-300-90-180-270102103104幅值/dB相角/(°)5********50250250300400450500600f/Hz系统由逆变器A和B组成*系统由逆变器A组成图10逆变器A并网电流THDFig.10THDofgrid-connectingcurrentofinverterA350550THD/%200-2000.050.100.150.20ig,i/At/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5119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7137,51177113)~~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要强;吴凤江;孙力;;并网逆变器用LCL滤波器新型有源阻尼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05期

2 雷一;赵争鸣;鲁思兆;;LCL滤波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有源阻尼与无源阻尼混合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11期

3 马添翼;金新民;黄杏;;含多变流器的微电网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6期

4 陆晓楠;孙凯;黄立培;;微电网系统中并联LCL滤波器谐振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5 许德志;汪飞;毛华龙;阮毅;张巍;;多并网逆变器与电网的谐波交互建模与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一;赵争鸣;鲁思兆;;LCL滤波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有源阻尼与无源阻尼混合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11期

2 曾正;杨欢;赵荣祥;汤浩;朱明磊;金磊;汤胜清;;一种多功能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其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1期

3 肖华锋;许津铭;谢少军;;LCL型进网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技术分析与比较[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5期

4 朱昊;韦钢;陈秋南;贺静;;分布式电源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3年09期

5 胡伟;孙建军;查晓明;高明海;刘飞;;基于动态相量法的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建模与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3期

6 帅智康;肖凡;涂春鸣;沈征;尹新;;宽频域谐波谐振劣化机理及其抑制措施[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2期

7 唐芬;Josep M.GUERRERO;周啸;马添翼;Juan C.VASQUEZ;;一种可实现微网系统快速平滑并网的主动同步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8期

8 严干贵;常青云;黄亚峰;李龙;于洋;;弱电网接入下多光伏逆变器并联运行特性分析[J];电网技术;2014年04期

9 肖贞仁;席自强;周苗;;基于CAN总线多模块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控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潘玲;宾海东;;一种并网逆变器设计分析[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伟;查晓明;高明海;刘飞;张扬;;基于动态相量法的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建模与仿真[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谢宁;罗安;马伏军;陈燕东;帅智康;;光伏电站与配电网谐波交互影响[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林;不同电网条件下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叶兰兰;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辉;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5 马兰珍;新型三相五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并网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孙伟;基于PWM整流器的LCL滤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立涛;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及LCL输出滤波器优化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D];五邑大学;2013年

8 石立光;LCL型并网变换器PR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王一江;双模式微电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师维;高速列车四象限变流器非线性振荡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善旭,孙朝晖,张凯,康勇,陈坚;基于重复控制的SPWM逆变电源死区效应补偿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2 张宪平;林资旭;李亚西;许洪华;;LCL滤波的PWM整流器新型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2期

3 张承慧;叶颖;陈阿莲;杜春水;;基于输出电流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电源[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4 裘迅;方宇;王儒;邢岩;;三相高功率因数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1期

5 伍小杰;孙蔚;戴鹏;周娟;;一种虚拟电阻并联电容有源阻尼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10期

6 杨波;吴建德;李武华;何湘宁;;在线自适应PWM死区消除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11期

7 邓卫;唐西胜;裴玮;齐智平;;含风电微型电网电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8 肖朝霞;王成山;王守相;;含多微型电源的微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6期

9 张建华;苏玲;刘若溪;王利;陈勇;;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小信号稳定性动态建模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2期

10 张建华;苏玲;刘若溪;张旭;苏静;;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并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伟;胡玮;魏岚婕;;多功能开关电源的研究[J];电气应用;2007年10期

2 杨潮,韩英铎,马维新;单相串联电压质量补偿器控制器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5期

3 张春雨;彭咏龙;张智娟;;一种基于FPGA的谐振型逆变器控制电路的分析和实现[J];电力电子;2005年06期

4 袁佳歆;陈柏超;田翠华;贾嘉斌;;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逆变器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5 李鑫;朱建华;岑盈盈;;吸收式冷藏箱逆变电源控制系统[J];轻工机械;2006年02期

6 金园园;王正仕;陈辉明;刘欢;;基于根轨迹的单相逆变器PID控制器设计[J];机电工程;2008年02期

7 王健;陈强;;免疫遗传算法在逆变器开关优化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董超;邱创;;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优化[J];湖北电力;2009年03期

9 曾嵘;年珩;;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10 赵卓鹏;贾石峰;;电流滞环跟踪PWM逆变器控制仿真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忠;张红梅;张伟;李耀荣;王志;吴海波;;基于SVPWM的优化Z源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存刚;;一种新型的光伏逆变器SHE-PWM开关模式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裘君;赵光宙;刘栋良;王家军;;交流伺服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及其补偿策略[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祝龙记;张立;;基于非正交坐标系的三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廖家平;张友奖;姚铭;;基于模数混合FPGA的标准正弦波逆变器设计[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忆平;李明;朱美强;;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杨海柱;金新民;;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洪礼;陈阿莲;张承慧;;一种交流光伏模块系统拓扑建模和仿真[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春明;王金全;刘文良;张红贤;;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广东 华田;300W高效率逆变电源板[N];电子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燕;微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组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汤雨;Z源逆变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谢东;分布式发电多逆变器并网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何中一;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姜世公;微网孤岛运行模式下阻抗匹配关系和混杂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强;软开关PWM逆变器的研究及其在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0年

7 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朱艳萍;微电网多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控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陈敏;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的逆变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君惠;基于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尹越;兆瓦级风力发电逆变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欧阳桂泉;基于Z源逆变器的直驱式方波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周国祥;小功率全桥光伏并网型逆变器的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皮海燕;柔性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晨云;基于PEBB的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丰林;基于Quasi-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曹建;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10 朱志杰;逆变器控制及其并联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9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39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7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