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带储能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9-10-09 15:39
【摘要】:提出了一种将储能装置接入传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背靠背变换器直流侧的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通过对已有的背靠背变换器实施功率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抑制风速随机化引起的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点输出功率的波动。在分析系统构成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背靠背变换器相应的功率控制策略,并根据所建立的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模型,在EMTDC/PSCAD仿真环境以及3kW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实验平台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速波动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按照优化控制策略得到平滑的功率输出,实现风速的去随机化过程。
【图文】:

框图,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


图1传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Fig.1BlockdiagramoftraditionalDFIGwindturbine从端口特性分析,若将双馈式感应发电机和背靠背变换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如虚线框所示),该系统可看成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进一步从能量流动的净功率概念出发,风力机从风能中转换得到的随风速波动的机械功率Pm在忽略各种损耗后,即为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点输出功率:PA=Pm(1)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是将储能装置接入传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背靠背变换器直流侧,如图2所示。图2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Fig.2BlockdiagramofnovelDFIGwindturbine从端口特性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若仍然将双馈式感应发电机和背靠背变换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新型系统则可看成为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系统。其输入是风力机提供的机械功率和储能装置提供的补偿功率的叠加,输出为并网点功率。储能系统既提供RSC按最大风能跟踪控制要求所需的转差功率,又能通过GSC对并网点提供补偿的有功功率。从能量流动的净功率概念出发,,此时并网点输出有功功率可表达为:PA=Pm+Pess(2)式中:Pess为储能装置提供的补偿功率。从式(1)、式(2)可以看出,传统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由风速引起的机械功率波动必然会导致并网点输出功率的波动;而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控制储能装置与电网交换的有功功率可对传统方式下并网点的功率波动进行补偿,从而有可能在并网点获得平稳的输出功率。另一方面,从背靠背变换器所能控制的功率流动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并网点A的有功功率流动

框图,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


1传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Fig.1BlockdiagramoftraditionalDFIGwindturbine从端口特性分析,若将双馈式感应发电机和背靠背变换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如虚线框所示),该系统可看成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进一步从能量流动的净功率概念出发,风力机从风能中转换得到的随风速波动的机械功率Pm在忽略各种损耗后,即为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点输出功率:PA=Pm(1)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是将储能装置接入传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背靠背变换器直流侧,如图2所示。图2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框图Fig.2BlockdiagramofnovelDFIGwindturbine从端口特性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若仍然将双馈式感应发电机和背靠背变换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新型系统则可看成为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系统。其输入是风力机提供的机械功率和储能装置提供的补偿功率的叠加,输出为并网点功率。储能系统既提供RSC按最大风能跟踪控制要求所需的转差功率,又能通过GSC对并网点提供补偿的有功功率。从能量流动的净功率概念出发,此时并网点输出有功功率可表达为:PA=Pm+Pess(2)式中:Pess为储能装置提供的补偿功率。从式(1)、式(2)可以看出,传统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由风速引起的机械功率波动必然会导致并网点输出功率的波动;而新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控制储能装置与电网交换的有功功率可对传统方式下并网点的功率波动进行补偿,从而有可能在并网点获得平稳的输出功率。另一方面,从背靠背变换器所能控制的功率流动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并网点A的有功功率流动又
【作者单位】: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837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219701)~~
【分类号】:TM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隐北;;风力发电中的储能与超级电容器[J];上海电力;2007年06期

2 胡毅;陈轩恕;杜砚;尹婷;;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与发展[J];电力设备;2008年01期

3 张宇;俞国勤;施明融;杨林青;何维国;卫春;;电力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08年04期

4 陈茂斌;李晓兵;孟凡明;刘效疆;刘联;张胜涛;;钒电池储能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前景[J];电池工业;2008年04期

5 马奎安;陈敏;;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充电模式控制设计[J];机电工程;2010年07期

6 卢继平;朱三立;韩涛;吕东;刘蕾;;风电场储能容量合理取值范围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7 闻超;邱瑞昌;赵晓红;韩啸一;;基于超级电容的直流不间断电源设计[J];电源技术;2011年07期

8 王振文;刘文华;;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3期

9 刘建斌;易灵芝;王根平;颜志刚;李明;;超级电容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郭永香,郭宇明;分布式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峻;白临泉;李振生;梁海深;于波;;储能系统规划设计软件的介绍与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波;王成山;肖峻;郭力;;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输出波动的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方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宇;朴红艳;王新刚;王佳斌;钱晨巍;;漕溪站镍氢电池储能系统测试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庆;何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福保;杨波;叶季蕾;薛金花;;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及典型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汗青;王国刚;冯汉春;;可并网电池储能系统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初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侯世英;房勇;孙韬;宋星;;混合储能方案平衡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变化[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桂长清;马伯岩;;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储能电池[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张学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优化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定槐;钠硫电池储能系统自主研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陈建辉;世界首台超导限流—储能系统样机研制成功[N];经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曹建萍;储能:电力生产新环节 能源节约新思路[N];国家电网报;2008年

4 记者 柯进 通讯员 黄志明 实习生 赵记辉;华中科大磁储能系统通过验收[N];长江日报;2005年

5 记者 李大庆;世界首台超导限流-储能系统样机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6 张宇;我国首套实用性钒电池储能系统投运[N];国家电网报;2010年

7 杨群;上海启动5个科技节电项目[N];解放日报;2006年

8 房田甜;资本掘金储能业市场细分趋向明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9 李鹏;是什么扼住了供电的喉咙[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大庆;紧跟国家发展战略 追求创新50载[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徽;抑制风电对电网影响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张坤;基于储能的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优化控制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彭思敏;电池储能系统及其在风—储孤网中的运行与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章美丹;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曾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于波;微网与储能系统容量优化规划[D];天津大学;2012年

7 史晏君;级联多电平STATCOM/BESS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慧妍;超级电容器直流储能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9 赵坤;城轨交通车载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及容量配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陈茂斌;钒电池关键材料及外通道流量分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岸;计及储能系统运行策略的风/柴/储混合系统可靠性评估[D];重庆大学;2012年

2 冯晓东;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徐涛;大容量储能系统的控制与保护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波;储能系统的优化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嘉;提高风电调度入网规模的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谢石骁;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与容量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朱昱;储能系统主电路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吴少峰;储能系统在风电场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9 何文辉;轨道交通列车车载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熊雄;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6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46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b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