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电磁场的PEMFC电流分布实时非接触测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4 01:26
【摘要】: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内部电流密度分布不易被检测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检测电池外部磁感应强度并对检测数据运用奇异值分解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得到电池内部电流分布的实时非接触测量方法。对有效反应面积为80mm?80mm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建立单体数学模型,分别对电流均匀分布以及局部电流过低两种情况下的电池模型进行了外部磁场仿真分析,并利用仿真所得磁场检测点数据对电池内部电流分布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PEMFC电流均匀分布,或在电池局部电流过低的情况下,该算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磁场的电流设定值相符合。
【图文】:

密度分布,燃料电池,原理结构,单体


诓康缌鞯男路?法,即通过检测外部磁场强度来计算内部电流密度分布情况。首先建立PEMFC内部电流密度分布与外部电磁场关系的数学模型,然后讨论了电流均匀分布情况和由于缺氧引起的局部电流密度下降情况,并使用ANSOFT电磁场分析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1EMFC单体磁场模型及算法单体PEMFC在外观上一般表现为板状。为了更好地对质子交换膜上电流密度的分布进行准备分析,可以将一块正在工作的单体PEMFC沿电流方向等效为m行、n列通电导线模型组截面[10-11],同时可对导线模型进行区域编号,以进一步减小其复杂程度,如图1所示。图1单体燃料电池原理结构图对PEMFC外部某一检测点P,其理论磁感应强度为电池各子单元在P点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叠加值。对图1所建模型,点P处磁感应强度为I11~Imn各子单元在P点的磁场矢量和,故要对每一个子单元在P点的磁场值进行计算。各子单元在P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BPImn,如图1中子单元m2对检测点P处磁感应强度BPIm2。对长直柱状导体,环绕在电流周围的磁场B可以利用电流值I和磁感应公式1得到:02πBIr(1)其中:μ0=4π·10-7N/A2表示真空磁导率;r为到电流导体中心的距离;I表示恒定电流。故各子单元在点P的磁感应强度可由式2表示:(,)0(,)(,)2πijijPIijIBr(2)方向可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由式2,可得P点总磁感应强度为:(,)0(,)(,)1111(,)2ijmnmnijPIijijijijIBBr(3)由式3对每一个检测点P均可得到一个二次方程。当检测点个数达到m×n个,即与PEMFC子单元数量相同时,可得到一个m×n元二次方程组。在现阶段,,多元二次方程组求解耗时且结果准确度不足。为了提高算法计算速度同时降低计算的复杂度,

磁场分布,电流均匀分布,磁场分布


第26卷第12期Vol.26No.122014年12月仲志丹,等:基于电磁场的PEMFC电流分布实时非接触测量研究Dec.,2014http:∥www.china-simulation.com3005magnetostatic(静磁场);求解区域region取各向偏移500%;边界为region四边,取balloon(气球边界);对该4×4电池模型,在PEMFC外部取4×4个磁场检测点,与PEMFC最短距离均设定为0.5cm。下面对PEMFC两种情况下的电流分布进行磁场仿真及计算分析。2.1PEMFC内部电流均匀分布在理想均匀分布情况下,设定各子单元电流值均为2.5A,可得PEMFC外部磁场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图2电流均匀分布时磁场分布仿真在图2中,PEMFC外部磁场分布宏观上遵循一定规律,类似长直电流导线外部磁场分布。同时所取各检测点与电池表面距离相同,但相对每个子单元而言各检测点距离并不一致,所以各检测点磁感应强度值在遵循宏观规律的同时也存在各相异性。对设定电流值,从图2中可以得到模型外部磁场检测点所处位置磁感应强度值在1.3597*10-4T至1.8129*10-4T之间。利用检测点的磁感应强度值对电流分布进行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图3电流均匀分布时电流分布计算结果图3中电流值均为计算值保留一位小数点所得。可以看出,各子单元电流值分布比较均匀,与设定值(2.5A)相差较校对各子单元电流值(四舍五入前)计算相对误差,得到最大相对误差为0.8%。2.2PEMFC局部电流过低当PEMFC受到缺氧问题干扰时,电池内部会产生局部电流密度过低现象。设定缺氧区为41子单元,电流值为0.5A,其它子单元电流仍保持为2.5A,仿真可得PEMFC外部磁场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图4局部电流过低时磁场分布仿真由图4可知,在PEMFC内部电流分布不均的情况下,缺氧区(41子单元)外部检测点磁感应强度值明显低于其它检测点,宏观上观察亦可以发现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卢波;;病态问题的奇异值分解算法与比较[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4期

2 刘志祥;吴兵;王利生;毛宗强;;大活性面积PEMFC的电流密度分布[J];电池;2009年01期

3 于乐;樊进宣;陶文铨;;PEMFC局部电流密度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4 ;铁道桥梁中双角钢纵横梁连接的扭曲应力分析[J];钢结构;2012年04期

5 唐文超;林瑞;黄真;曹春晖;马建新;;在线分区测试燃料电池内部电流密度分布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年10期

6 仲志丹;朱新坚;史君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混合建模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24期

7 李奇;陈维荣;贾俊波;刘述奎;刘小强;;一种改进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建模[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仲志丹;王冰雪;杨晴霞;党国辉;李鹏辉;;PEMFC电流分布对外部磁场影响的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4年03期

2 曹涛锋;林鸿;陶文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温度和电流分布同步测定[J];化工学报;2011年S1期

3 杨晴霞;仲志丹;张洛平;;空气供给系统对kW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新竹;康志忠;;后方交会模型病态问题分析与改善[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卫国爱;车用PEMFC空气供给系统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吕志勇;PEMFC电流密度分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超;趋肤效应对燃料电池催化剂影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姚聪;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趋肤效应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小强;基于PEMFC的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傲;正则化方法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汪紫龙;PEM燃料电池切向电流对CCM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吕琪;不适定问题的迭代正则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朱星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王冰雪;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电池组电流分布检测分析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奇;湛耀添;区永江;贾俊波;韩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响应研究[J];电池;2006年05期

2 吴峰;叶芳;郭航;马重芳;;燃料电池在航天中的应用[J];电池;2007年03期

3 沈云中,许厚泽;不适定方程正则化算法的谱分解式[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3期

4 郭建伟,毛宗强,徐景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局部电流研究[J];电源技术;2004年02期

5 吴金锋,衣宝廉,侯明,胡军,刘浩,张华民;直通道流场PEMFC电流密度分布测定实验[J];化工学报;2004年05期

6 顾勇为,归庆明,边少锋,郭建峰;地球物理反问题中两种正则化方法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杜树新,吴铁军;用于回归估计的支持向量机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11期

8 李曦,曹广益,朱新坚,苗青;基于LS-SVM的燃料电池控制建模的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6期

9 李平,王椿镛,许厚泽,熊熊;地球物理反演中奇异值分解应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8期

10 王振杰,欧吉坤;一种新的病态问题奇异值修正方案及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振杰;大地测量中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解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吴金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流密度分布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远;曹广益;朱新坚;;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Science in Engineering);2006年03期

2 郝建新;高现文;高鹤明;;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PEMFC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8年05期

3 黄乃宝;梁成浩;郭华;;抛光液对304钢在模拟PEMFC阳极环境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9年02期

4 李艳昆;陈维荣;程站立;游志宇;;基于PEMFC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1年05期

5 ;Influence of PTFE on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Performance of PEMFC and 10-Cells Stack[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2年06期

6 王乐萍;张连洪;姜军鹏;;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Ultracapacitors for Thermal Underwater Glider[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13年02期

7 徐晔;侯朋飞;崔陈华;王金全;吕强;;多路输出的PEMFC控制系统电源的研究[J];电工电气;2013年07期

8 Ying-ying ZHANG;Ying ZHANG;Xi LI;Guang-yi CAO;;Control design of 60kW PEMFC generation system for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2013年09期

9 ;Preparation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supported High Loading Platinum for Vehicular PEMFC Application[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5年11期

10 马海鹏;张华民;胡军;才英华;衣宝廉;;PEMFC阴极排水的研究[J];电池;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Hydrogen supply system for a 200 watt PEMFC[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2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PEMFC cold start models[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3 ;Recycling of key materials of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for PEMFC by acid oxidation method[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4 ;Progress of Guangdong 300KW PEMFC power station[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5 ;Effect of Driving Cycl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EMFC and microstructure of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6 ;Carbon cloth based on PAN carbon fiber practicability for PEMFC applications[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7 ;Experiment of gravity effect on PEMFC[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8 ;Rapid Prototyping Bipolar Plate of PEMFC by Gelcasting[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Rapid Prototyping Bipolar Plate of PEMFC by Gelcasting[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10 ;In-situ production of CO-free hydrogen for PEMFC application by methan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integrated with Pd membrane hydrogen separation[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陆天虹;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前景看好[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董释伦;氢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前景看好[N];解放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星;PEMFC流场与电池性能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张洁婧;PEMFC电极微观结构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3 任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智能建模优化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邵玉艳;PEMFC铂/碳纳米管催化剂稳定性和电极制备新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卫国爱;车用PEMFC空气供给系统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昀;储氢合金代铂作为PEMFC和AFC阳极催化材料的电化学过程与电催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刘宗浩;用于PEMFC的石墨/聚合物复合材料双极板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骆兵;凝胶注模工艺研究及其在制备PEMFC双极板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乐萍;基于PEMFC的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器能源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王胜;PEMFC甲醇自热重整制氢体系关键过程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巍;系统建模与仿真在PEMFC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志明;PEMFC系统的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3 汪小姗;PEMFC最大功率跟踪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旭;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PEMFC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古云蛟;7KW级PEMFC电力变换及控制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彭峗;空冷自增湿PEMFC电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吴魁;用于微型热电联产的高温PEMFC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揭伟平;PEMFC堆电效率与PEMFC-温差热机电热联供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李艳;城市天然气制取PEMFC用氢系统的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蒋祖威;脉冲排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分布特性及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0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60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