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高压电解液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5 20:42
【摘要】:锂离子电池拥有能量密度大,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充式电池。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锂离子电池就被应用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上。这就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安全性,倍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研究者大都将目光放在电极材料上,只有较少的人注意到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将从改善目前商业电解液的循环稳定性和阻燃性入手,提出改进方法和新型体系。研究一种有更广的温度适用范围和电化学窗口,好的倍率性能,更高的阻燃性和安全性的电解液。 首先,针对商业电解液在使用锂盐LiTFSI长期高压循环时,Al集流体腐蚀严重影响电池放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的问题,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全氟无机阴离子盐,在集流体表面形成含氟的钝化膜来阻止A13+在集流体表面吸附,同时采用低粘度醚类溶剂降低A13+的络合盐的溶解度。发现相对于1#电解液1.0M LiTFSI+0.1M LiBOB/EC+EMC+ADN(Vol.1:2:1),添加全氟无机阴离子盐的2#电解液:0.9M LiTFSI+0.1M LiBOB+0.1M LiPF6/EC+EMC+ADN(Vol.1:2:1),和采用低粘度醚类溶剂的3#电解液1.0M LiTFSI+0.1MLiBOB/THF+EMC+AND (Vol.1:2:1),都对Al集流体都起到了保护作用,Al集流体的首圈腐蚀电位分别为3.9V和4.0V,高于未改善的3.7V,5圈循环后形成钝化膜的腐蚀电位都在4.2V左右。1#、2#、3#电解液的自熄时间分别为为220.87s/g、192.82s/g、221.27s/g,说明2#电解液的阻燃性最好,1#和3#电解液的阻燃性相近。在不同温度下,磷酸铁锂在3#电解液中能发挥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5℃下循环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3.4%,高于1#和2#电解液的73.4%和88.9%。在55℃时为87.8%,高于1#和2#电解液的69.2%和85.9%。而锰酸锂和磷酸钒锂则在2#电解液中发挥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锰酸锂在25℃下循环100圈后的容量为103.4mAh/g,容量保持率为90.7%,在55℃时容量保持率为67.3%,高于1#和3#电解液的55.7%和43.4%。磷酸钒锂在25℃下循环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0.5%,高于1#和3#电解液的68.4%和76.8%,在55℃时容量保持率为75.6%,高于1#和3#电解液的60.9%和71.5%。 其次,由于碳酸酯类溶剂本身结构及性质的原因,其电化学性窗口较难进一步拓宽。所以选择有较宽电化学窗口和高电导率的环丁砜为主体,以及阻燃性好,稳定性好,粘度小,熔点低的硅烷来改善单一的环丁砜电解液和电池隔膜不浸润,,粘度较大,熔点较高的问题。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的拥有优良性能的电解液。实验发现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具有比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和甲基三丙氧基硅烷(MTPS)更宽的电化学窗口,达到了5.2V,在25℃时电导率也较高,为0.64mS/cm,所以选其为改良环丁砜的硅烷。当MTMS和TMS按照4:6体积比例混合时能保持5.2V的电化学窗口,在25℃电导率达最高,为2.35mS/cm,此时为最佳比例。按照这个比例混合后电解液的自熄时间为183.02s/g,Al集流体的首圈腐蚀电位为3.9V,在5圈循环后形成钝化膜的腐蚀电位在4.4V左右。说明其该电解液拥有优秀的阻燃性和能形成较好的铝集流体的保护膜。三种正极材料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的环丁砜电解液都有良好的兼容性,无副反应发生。并且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LiFePO4、LiMn2O4、Li3V2(PO4)3在25℃下循环100圈的剩余容量分别达到了134.8mAh/g、109.9mAh/g、129.2mAh/g,55℃下分别达到了126.1mAh/g、95.7mAh/g、126.2mAh/g。在25℃下电池的倍率放电性能也较为突出:磷酸铁锂在5C下具有20mAh/g的电容量,锰酸锂和磷酸钒锂在10C倍率放电时分别具有30.0mAh/g和66.7mAh/g的电容量,而传统的碳酸酯电解液在上述倍率下则难以放电。 总之,对商业碳酸酯类电解液的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采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环丁砜电解液改性后,能够获得比单一环丁砜溶剂更优异的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美蓉;王臣;徐永进;刘伟强;朱永法;;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S1期

2 郑浩;高健;王少飞;李泓;;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Ⅵ)——离子在固体中的输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3 Suqing Wang;Jinglun Wang;Hao Luo;Xinyue Zhao;Lingzhi Zhang;;A Novel Aminoalkylsilane Compound with Oligo(ethylene oxide) Units as Effective Additive for Improving Cycl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10期

4 徐启远;徐永进;朱永法;姜冬冬;;锂离子电容器集流体用穿孔箔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5 胡婧娴;林仕立;宋文吉;张艳辉;冯自平;;城市轨道交通储能系统及其应用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2期

6 刘宏伟;张萍;胡汉祥;;有机溶剂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六氟磷酸锂中26种杂质元素[J];分析化学;2014年06期

7 姚汪兵;陈萍;王晨旭;;Al_2O_3涂层锂电池用复合隔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刘亚利;吴娇杨;李泓;;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Ⅸ)——非水液体电解质材料[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9 刘云霞;郑军委;文家新;;二氯二甲基硅烷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4年06期

10 袁振善;徐强;桑林;丁飞;;二甲基亚砜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生;锂离子电池新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吴贤文;功能电解液对LiMn_2O_4和LiNi_(0.5)Mn_(1.5)O_4电化学性能改善及其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李娜;高功率柔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陈立锋;碳基复合材料的设计、规模化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张龙;石墨烯及石墨烯基材料的控制制备与超级电容器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李玉涛;石榴石型和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性能与机理[D];清华大学;2013年

7 徐守冬;嵌入电极的界面特性及锰系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8 朱建慧;镍基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颖;基于Bir-MnO_2的复合电极材料设计、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平平;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高安全性电池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芳燕;NiO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周晶晶;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2FePO_4F的合成及相关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3 黄冬海;极性有机溶剂辅助液相合成LiFePO_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佳;锂离子电池SnO_2纳米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刘桐;介孔TiN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6 胡华冲;LiFePO_4/Li_4Ti_5O_(12)电池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肖莹;多孔聚苯胺及其衍生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8 雷婷;铝代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9 余羚;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合成及其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金鑫;环保型磷酸亚铁锂锂离子电池工艺及其一致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76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76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