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布置对功率传输的影响
【图文】:
率因数、线路长度对最大传输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均未针对并联电抗器安装位置连续变化时对最大功率传输与最大传输效率的共同影响。本文基于长距离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等效电路,以分段线路双端口模型级联的方法,分析串补条件下,并联电抗器分别置于线路发送端与接收端,且位置向线路中点串补电容连续变化时,对线路接收端最大传输功率及线路最大传输效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并联电抗补偿度及不同等级电压对功率传输的影响。1长距离输电线路理论长距离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通常采用长线路分布参数模型如图1所示,z0=r0+jx0为线路单位长度的阻抗,y0为线路单位长度的导纳,l为线路长度。根据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距线路接收端x处的节点电压Ux和电流Ix为RRcRRcch()sh()sh()ch()xxxxxxγγγγ=+=+UUIZUIIZ(1)式中:UR、IR分别是线路接收端电压、电流。线路的波阻抗cZ及传播常数γ分别为c00Z=z/y,00γ=zy(2)长距离输电线路分布参数模型对外部的作用可视为如图2所示的二端口网络模型。设发送端对接收端的距离x等于l,则式(1)可写成下面的矩阵形式SRRSRR===UUABUTIICDIcRRcch()sh()1sh()ch()llllγZγUγγIZ(3)式中:=ABTCD为线路传输矩阵;US、IS分别是线路发送端电压、电流;RRU=U∠0,SSU=U∠δ,A=A∠α=D,B=B∠β,C=C∠ξ。当线路上布置并联电抗补偿与串联电容补偿时,并联电抗补偿度Ksh与串联电容补偿度Kse由其图1线路的分布参数简化等值电路Fig.1Simplifiedequivalentcircuitofdistributedpa
缦呗防砺?长距离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通常采用长线路分布参数模型如图1所示,z0=r0+jx0为线路单位长度的阻抗,y0为线路单位长度的导纳,l为线路长度。根据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距线路接收端x处的节点电压Ux和电流Ix为RRcRRcch()sh()sh()ch()xxxxxxγγγγ=+=+UUIZUIIZ(1)式中:UR、IR分别是线路接收端电压、电流。线路的波阻抗cZ及传播常数γ分别为c00Z=z/y,00γ=zy(2)长距离输电线路分布参数模型对外部的作用可视为如图2所示的二端口网络模型。设发送端对接收端的距离x等于l,则式(1)可写成下面的矩阵形式SRRSRR===UUABUTIICDIcRRcch()sh()1sh()ch()llllγZγUγγIZ(3)式中:=ABTCD为线路传输矩阵;US、IS分别是线路发送端电压、电流;RRU=U∠0,SSU=U∠δ,A=A∠α=D,B=B∠β,C=C∠ξ。当线路上布置并联电抗补偿与串联电容补偿时,并联电抗补偿度Ksh与串联电容补偿度Kse由其图1线路的分布参数简化等值电路Fig.1Simplifiedequivalentcircuitofdistributedparameters图2线路二端口模型Fig.2Two-portmodelofatransmissionline定义分别表示为[19]bsh0Im()YKyl=,,cse0Im()XKxl=(4)式中:Yb为并联补偿电抗的感纳;Xc为串联补偿电容的容抗;Im表示虚部。2最大传输功率及最大传输效率长距离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接收端最大传输功率与线路功率最大传输效率是传输线路的重要性能指标,补偿结构、线路参数、负载特性等因素均可能对其产生影响。2.1最大传输功率根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腊吾;朱英浩;周之光;;特高压可控并联电抗器的调节范围[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12期
2 杨帮宇;彭建春;代红才;王娜;;750kV长线路中间动态无功补偿的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15期
3 易强;周浩;计荣荣;苏菲;孙可;陈稼苗;;交流特高压线路高抗补偿度上限[J];电网技术;2011年07期
4 熊虎;向铁元;詹昕;宋旭东;;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无功与电压的最优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2年03期
5 徐政;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分析[J];电网技术;1995年08期
6 谷定燮;周沛洪;;特高压输电系统过电压、潜供电流和无功补偿[J];高电压技术;2005年11期
7 周沛洪;何慧雯;戴敏;娄颖;;可控高抗在1000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1年08期
8 张友鹏;杜斌祥;田铭兴;;计及损耗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可控电抗器补偿度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1年09期
9 田铭兴;安潇;顾生杰;陈华泰;;磁饱和式和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电压控制方法及其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3年04期
10 秦晓辉;申洪;周勤勇;郭强;郑彬;项祖涛;班连庚;张琳;刘楠;;特高压串补线路沿线电压分布及串补布置方案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茂迁;;交直流输电系统交互影响特性分析[J];安徽电力;2012年01期
2 帅春江;;孔洞对直埋式农用屏蔽电缆耦合效应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3 邓军;肖遥;楚金伟;赵宇明;张斌;倪园;夏辉;张建功;;±800kV云广UHVDC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测量与分析[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2期
4 冯远程;吴忠明;朱旭东;李克伟;;一种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现象的新方法[J];变压器;2009年08期
5 唐攀龙;周羽生;马士英;何凯;邝江华;彭琢;李发舫;;超高压变压器局放在线监测与诊断的探讨[J];变压器;2009年09期
6 宓传龙;汪德华;;1000kV交流输电工程电抗器核心技术的研究[J];变压器;2009年11期
7 孔宁;尹忠东;王文山;杨坡;崔若晨;;电抗器的可控调节[J];变压器;2011年05期
8 余波;杨海;童泽;;一种三相铁心电抗器磁场分析及其电感量计算[J];变压器;2011年06期
9 李令远;;我国特高压电网的绝缘与绝缘配合的综述[J];才智;2011年10期
10 时凤菊;南东辉;;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的计算[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烨;陈钢杰;;特高压输电线路暂态电流故障分量的计算分析[A];2007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宁健;;220kV高压输电线路的环保优化设计[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涂长庚;;建设超高压大电网,促进华中电力发展[A];中国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迅;;特高压电网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徐振宇;;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现状及发展[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何果佑;张翼鸿;胡成;何琛;;论“藏电外送”的必要性[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禄文;李永明;刘昌盛;俞集辉;侯兴哲;;重庆500kV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及安全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春蕾;赵延华;于景岳;周建强;;山区输电线路事故轻质抢修塔研究与应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茂成;张治取;滕杰;程学启;吕凤文;;1000kV双回直线塔结构模型和电气模型[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一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倪海云;刘长征;;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及高海拔影响因素[A];2006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湘莲;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朱少敏;多媒体数字水印若干关键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张璞;多直流馈入受端交流电网继电保护动作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柏娜;特高压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开断后瞬态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罗兆楠;直流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合成电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士利;改进的边界元法及其在电场计算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王晓燕;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胜辉;基于紫外成像的污秽悬式绝缘子放电检测及评估[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9 刘志坦;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吕殿利;特高压电场的数值计算与全局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佳;特高压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磊;安徽电网调度员实时监控及事故告警、辅助决策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梅豫明;“十二五”粤东高压输电网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e
本文编号:2576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7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