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尾流效应的海上风电场有功出力优化

发布时间:2020-02-08 00:54
【摘要】:以海上风电场风速平稳和尾流效应影响距离远为背景,提出基于尾流效应的海上风电场有功出力优化方案,使风电场各机组有功出力之和大于传统单机最大风能捕获方案。挖掘风电机组有功出力和尾流效应的关系,给出基于有功控制的尾流定量调控方法,并建立了风电场有功出力优化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现有计算资源实现控制策略的方法:根据尾流传播路径,对风电场进行分组,有效降低控制对象数;根据风电机组运行与有功控制特性,降低优化方程求解的搜索空间,抑制计算规模;通过数据拟合,降低优化变量数,将离散域优化问题转化为连续域优化问题,便于使用具有广泛公信力的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有效提升风电场功率,在不增加风电硬件设备投资的前提下,提高风电场效益。
【图文】:

风电场


http://www.aeps-info.com1尾流模型精简的尾流模型对于降低优化计算量和提升风电场有功出力调度实时性至关重要[11]。海上风电场风能密度大,风速、风向变化缓慢,风况平稳[12]。机组间的尾流传播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顺风向影响距离长,传播路径呈直线[13],为方便描述,不妨设某海上风电场的布局如图1所示,用Ai,j表示风电场中第i行第j列机组。图1风电场布局Fig.1Layoutmodelofwindfarm可选用改进的Jensen尾流模型描述[13]尾流:vi+1,j=(1-ki,jCi,jT)vi,j(1)ki,j=121+x′2()d-1(2)式中:vi,j为机组Ai,j的尾流;Ci,jT为机组Ai,j的推力系数;x′为同一风向上相邻两台机组之间的距离;d为风电机组叶轮直径;ki,j由机组间距和叶轮直径确定,对于已经投入运营的风电场,x′和d已确定,则ki,j为常数。由式(1)可知,影响机组间尾流效应的关键因素是Ci,jT。根据输入风速的风向,风电机组之间的气动耦合可以划分为正向耦合和斜向耦合两种情况,,如图1所示。正向耦合是指输入风垂直于行或列,风向为0°,90°,180°,270°时同行或同列机组间的气动耦合;斜向耦合是指风向为45°,135°,225°,315°时,风电场对角斜线上机组间的气动耦合。根据上文对尾流模型的分析,可确定两种耦合路

风电机组,运行曲线,风速,功率


340.6411565.091139.20…99.61899.12198.679鐤鐤鐤鐤鐤鐤鐤89.637690.65044.65…11.43011.42111.41189.837922.55151.41…14.62114.61114.60190.038185.85246.79…17.81117.80117.791当捕获风速低于切出风速vout时,变速变桨距机组运行状态可分成待机区(Ⅰ)、最大风能捕获区(Ⅱ)以及额定功率运行区(Ⅲ)3个区域,如图2所示。图2风电机组风速?功率运行曲线Fig.2Windspeed?powercurveofwindturbine机组最大风能捕获方案下,当输入风速低于启动风速时,机组处于Ⅰ区的待机状态,不并网发电,有功出力为0kW;当风速大于切入风速且小于额定风速时,机组处于Ⅱ区,维持最佳尖速比,按最大风能捕获方式运行;当风速大于额定风速时,机组处于Ⅲ区,机组按额定功率方式出力。对变速变桨风电机组而言,同一风速下,不同的转速导致机组输出不同的有功功率,可通过电磁转矩控制实现转速调节,该方法具有动作快、惯性时间常数小的特点,继而可以快速响应机组有功出力控制要求[16]。当风电场风速大于额定风速,在各机组按传统策略运行时,即使经过尾流衰减,各机组的可用功率仍能达到额定功率。3风电场有功出力优化策略为计算方便,忽略各机组的电学耦合,风电场各机组有功出力之和即为风电场整体有功出力,由n行、m列风电机组组成的风电场有功出力模型可表示为:Pall=∑ni=1∑mj=1Pi,jw=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其辉,贺益康,赵仁德;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20期

2 徐乾耀;康重庆;张宁;樊扬;朱浩骏;;海上风电出力特性及其消纳问题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2期

3 陈皓勇,王锡凡;机组组合问题的优化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4期

4 张利;王成福;牛远方;;风电场输出有功功率的协调分配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8期

5 傅质馨;袁越;;海上风电机组状态监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21期

6 黄玲玲;符杨;胡荣;刘露;;基于运行维护的海上风电机组可用性评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6期

7 刘灿文,刘婕;基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并行遗传算法的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t$;王辉;谭健;;双馈风力发电机系统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7年06期

2 李大虎;石新春;;双馈异步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2期

3 王瑞舰;葛书鑫;;风力发电中的变速恒频技术综述[J];变频器世界;2009年08期

4 方蒽;;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综述[J];变频器世界;2010年09期

5 郑重;杨耕;;基于负载电流前馈的风电系统网侧变流器控制[J];变频器世界;2010年12期

6 张豪;邵国庆;邵松;;基于MPPT的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J];变频器世界;2011年10期

7 倪红军;;On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variable 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wind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1期

8 李茂军;;人工免疫算法在水电机组优化组合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9 丁明;包敏;吴红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经济调度[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10 喻菁,周建中;利用CC-PN建立机组组合问题中时间约束辅助模型[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大海;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汪令祥;永磁同步直驱型全功率风机变流器及其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蔚兰;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问题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郑刚;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任海军;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辉;采用串联网侧变换器的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运行和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谢毓广;计及网络安全约束和风力发电的机组组合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白永祥;省级调度中心风电场调度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周耀;段斌;苏永新;潘嘉琪;龙辛;;基于功率和载荷协调的变桨距控制策略[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年03期

2 马yN炜;俞俊杰;吴国祥;陈国呈;;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3 米增强;苏勋文;杨奇逊;王毅;吴涛;;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的多机表征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5期

4 尹明;王成山;葛旭波;张义斌;;中德风电发展的比较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9期

5 黄树生;南麂站定常波风浪波高与风速的经验关系[J];东海海洋;1994年04期

6 白永祥;房大中;侯佑华;贺旭伟;;大规模风电场监控智能通信管理终端[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7 雷亚洲;与风电并网相关的研究课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8期

8 段斌;林媛源;黄凌翔;于雄;;风电场监控通信安全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2期

9 郭艳平;颜文俊;包哲静;;风力发电机组在线故障预警与诊断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10 高宗和;滕贤亮;张小白;;适应大规模风电接入的互联电网有功调度与控制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华;[N];中国质量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波;刘海燕;崔小磊;;尾流效应和时滞对双馈机组风电场输出特性的影响[J];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14期

2 苏勋文;赵振兵;陈盈今;白本质;;尾流效应和时滞对风电场输出特性的影响[J];电测与仪表;2010年03期

3 张友鹏;叶爱贤;高峰阳;董唯光;;风力机尾流效应影响下输出功率预测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4年07期

4 陈树勇,戴慧珠,白晓民,周孝信;尾流效应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影响[J];中国电力;1998年11期

5 徐玉琴;张林浩;王娜;;计及尾流效应的双馈机组风电场等值建模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年01期

6 许海青;李华强;潘一飞;陈卓;李扬;;尾流效应和风特性对双馈风机LVRT的影响[J];电气传动;2014年04期

7 贾彦;刘璇;李华;任哲;赵文武;;考虑尾流效应对风电场机组布局的影响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4年04期

8 张莹;徐建源;李家珏;朱钰;刘劲松;王刚;;基于尾流效应的双馈式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13年09期

9 仇国兵;刘文霞;张建华;;考虑复杂尾流效应和连接电缆故障的风电场可靠性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18期

10 朱洲森;缪竞威;廖雪花;师免恭;;异构微团簇库仑爆炸中较重离子尾流效应‘消失’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晓明;宋远红;王友年;;C_(20)离子团簇在氧化物中穿行时库仑爆炸过程的理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姚红军;H_2D~+的核间距及尾流效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相站;H_3~+微团簇通过超薄碳膜引起“尾流效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杰;双馈异步发电机风电场等值建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郭婧;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充裕度评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巍麟;计及风电场相关性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齐雯;大型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其并网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77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77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