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可变递进步长及期望输出的储能系统优化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20-02-25 03:30
【摘要】:根据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信息提出了基于可变递进步长及期望输出的储能系统(ESS)优化控制策略。通过设定荷电状态(SOC)上下行限值范围,构建递进控制区间的SOC临界限值循环充放电模式,提升ESS利用率;同时严格限定递进控制区间的充放电状态转换次数,以保证ESS的性能状态。基于该思路,以单次充放电区间作为递进控制步长构建ESS充放电策略,并以递进区间步长最大和整体期望输出波动率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在临界限值循环充放电模式下协调控制风电功率输出与本区间期望输出的关系,由此利于ESS在SOC限值内的充分利用,同时大幅降低其充放电状态转换次数,并可有效减少期望输出的波动程度,提升其可调度性。利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通过风电场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图文】:

模式图,循环充放,模式,充放电


1ESS充放电策略1.1SOC临界限值循环充放电模式常规ESS运行中SOC上行和下行状态转换频繁,且大部分时间未达到ESS可承受的SOC运行限值,如图1所示,造成ESS容量空间的资源浪费,为此提出了SOC临界限值循环充放电模式。该模式下设定SOC上行和下行临界限值区间分别为[Smaxd,Smaxu](Smaxu<1.0)和[Smind,Sminu](Smind>0),其中Smaxd和Smaxu分别为ESS单次充电时SOC上限值的最小和最大值,,同理Smind和Sminu分别为单次放电时SOC下限值的最小和最大值。在递进控制步长区间内(如ti),SOC由某临界限值区间开始并单调非线性变化,直至对端限值区间,此时充放电状态转换并按上述规律运行至始端SOC限值区间,如图1所示,由此构成循环充放电模式。该模式中,SOC在上下行限值区间内大范围变化,有效地提升了ESS容量空间的效能,保证了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容量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SOC单调且大范围充放电对应储能能量的持续吸收或释放,可靠保证了该步长内平抑效果的稳定性,有效避免了满充弃风或放电能量不足;严格限定充放电转换次数极大保障了ESS运行性能的可持续性,消除了频繁充放电对ESS运行寿命的影响。图1SOC临界限值循环充放电模式Fig.1CyclicalchargeanddischargemodewithinSOCcriticallimit上述循环充放电模式中,ESS运行服从基本充放电规律,当期望输出值Pi

波动曲线,容量,输出区,储能


oweroutputandexpectedoutputunderdifferentcapacityvalues图5中每条曲线代表对应储能容量下,日周期内随控制区间的递进,相应恒值输出区间时长的变化和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储能容量越大,递进区间的恒值输出区间总体时长水平越高,相应日时间内的控制步长数越少,同时对应表1中充放电转换次数也越低,原因在于储能容量越大,循环充放电模式下SOC上下限之间的对应能量越充足,由此可吸收或平抑较长时间内的波动功率。同时,由图5可以图4不同容量下的SOC波动曲线Fig.4SOCcurvesunderdifferentcapacityvalues图5不同储能容量对应恒值输出区间分布图Fig.5Distributionofconstantpoweroutputstepscorrespondingtodifferentcapacityvalues表1不同储能容量控制策略计算指标Table1Calculationresultsofdifferentcapacityvalues储能容量/(MW·h)充放电状态转换次数n平抑功率波动率fδ恒值输出区间时长均值/min10213.762165.515162.923684.720142.427596.025132.3203102.020(常规方法[15])416.257360.0看出恒值输出区间时长的均值随容量增加而上升,且其时长完全满足经济调度计划的时间需求,即使10MW·h容量对应的是恒值输出区间时长,其均值也满足小时级经济调度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分析波动率fδ,在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野;郭力;贾宏杰;李占鹰;陆志刚;;基于电池荷电状态和可变滤波时间常数的储能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6期

2 高明杰;惠东;高宗和;雷为民;李建林;王银明;;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介绍及其典型运行模式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3 陆志刚;王科;刘怡;董旭柱;段卫国;;深圳宝清锂电池储能电站关键技术及系统成套设计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4 李逢兵;谢开贵;张雪松;汪科;周丹;赵波;;基于锂电池充放电状态的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5 冯江霞;梁军;张峰;王成福;孙舶皓;;考虑调度计划和运行经济性的风电场储能容量优化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6 丁明;林根德;陈自年;罗亚桥;赵波;;一种适用于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7 高飞;杨凯;惠东;李大贺;;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的能量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张学清;梁军;张熙;张峰;张利;徐兵;;基于样本熵和极端学习机的超短期风电功率组合预测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符;刘雪梅;肖峻;;新型变流器主电路参数的设计[J];电源技术;2012年12期

2 李逢兵;谢开贵;张雪松;汪科;周丹;赵波;;基于锂电池充放电状态的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3 谢俊文;陆继明;毛承雄;王丹;付学强;林武生;;基于变平滑时间常数的电池储能系统优化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4 严干贵;朱星旭;李军徽;穆钢;罗卫华;杨凯;;内蕴运行寿命测算的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1期

5 龙虹毓;徐瑞林;何国军;赵渊;谢开贵;张煦;;基于热电风电协调调度的系统日调峰能力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4期

6 张卫东;刘祖明;申兰先;;利用储能平抑波动的光伏柔性并网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5期

7 王颖;张凯锋;付嘉渝;庞晓东;耿建;;抑制风电爬坡率的风储联合优化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3期

8 李知艺;闫凯;张伟;王子谦;;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大规模风光储联合发电技术探析[J];电源技术应用;2013年04期

9 施啸寒;王少荣;;蓄电池-超导磁体储能系统平抑间歇性电源出力波动的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8期

10 王海波;杨秀;张美霞;;平抑光伏系统波动的混合储能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石世前;黄仙;白恺;陈豪;李娜;牛虎;;电力储能用锂电池容量测试标准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军徽;抑制风电对电网影响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程杉;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高燕;主动配电网计划孤岛与日前调度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5 时玮;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寿命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章美丹;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微网系统多能互补协调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冯晓东;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洪海生;应用于平抑风电功率波动的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与协调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冠锋;混合式风—储电站出力互补机制及其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5 冯江霞;风电功率预测及风电场储能容量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戴碧蓉;基于SOC分级优化的混合储能风电功率平抑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波;储能系统的优化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8 吴兴龙;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何春光;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仿真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王辉;锂电池与超级电容混合储能技术及其在风电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苗苗;康龙云;徐大明;孙耀杰;;风光复合发电系统中储能单元的容量优化设计[J];电气应用;2006年06期

2 杨水丽;惠东;李建林;梁亮;李蓓;;适用于风电场的最佳电池容量选取的方法[J];电力建设;2010年09期

3 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2期

4 迟永宁;王伟胜;刘燕华;戴慧珠;;大型风电场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5期

5 刘昌金;胡长生;李霄;陈敏;徐德鸿;;基于超导储能系统的风电场功率控制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16期

6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7 王虹富;曹军;邱家驹;魏新颖;;一种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有功功率补偿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8期

8 李霄;胡长生;刘昌金;徐德鸿;;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的风电场功率调节系统建模与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9期

9 廖怀庆;刘东;黄玉辉;陈羽;柳劲松;;基于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智能电网兼容性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2期

10 孙元章;林今;李国杰;黎雄;;采用变速恒频机组的风电场并网问题研究综述(英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民;李津福;许镇琳;杨立勋;;直流PWM功率变换器的死区效应及其计算机仿真[J];电气传动;1994年03期

2 牛洪海;赵荣祥;尚U

本文编号:2582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82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