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旋磁激励式压电悬臂梁发电机性能分析与试验

发布时间:2020-02-26 22:57
【摘要】:为满足旋转机械监测系统的自供电需求,提出一种由旋转磁铁与压电梁端磁铁耦合激励(简称旋磁激励)的新型压电悬臂梁发电机。建立磁力冲击载荷作用下压电梁动态响应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方法获得转速、载荷作用时间以及周期比(载荷作用时间与振动周期之比)对压电梁动态响应特性(响应波形及放大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速时属于脉冲激励,压电梁不发生共振,而高速时属周期激励且存在多个最佳转速使放大比最大。此外,周期比给定时存在最佳转速使放大比最大,转速固定时存在最佳周期比使放大比最大、且最佳周期比随转速增加而增加。在此基础上,测试分析旋转磁铁转速/磁铁厚度以及压电梁端附加质量对发电机发电能力及特性的影响规律,证明旋磁激励式发电机原理的可行性及理论分析结论的合理性;此外,通过确定合理的冲击载荷或采用多个具有不同谐振频率压电梁同步工作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发电机的速带宽度,实现较大转速范围的实时供电。
【图文】:

压电,发电机,结构原理,压电梁


较蚣だ鈊?电振子的发电机在结构及原理上均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尤其不适于高速、匀速及使用空间受限等场合。针对现有旋转激励式压电发电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高速、匀速旋转体健康监测系统的自供电需求,作者提出研究一种基于旋转磁铁与压电梁端固定磁铁耦合激励的新型旋磁式压电发电机,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研究旋磁激励状态下磁力大孝载荷作用时间、激励周期及旋转磁铁转速等对压电梁动态响应特性及其发电能力的影响规律。1压电发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旋磁激励式压电发电机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由金属基板和压电晶片粘接而成的压电梁一端固定在轴承盖上、另一端安装有“定磁铁”和质量块,转盘上安装有一个或一组“动磁铁”,且动、静磁铁的同性磁极靠近安装。工作过程中,当转盘上的动磁铁与压电梁上的定磁铁靠近时其同性磁极间产生排斥力并使压电梁轴向弯曲,旋转磁铁远离后压电梁在其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变形(或产生持续的自由振动)。根据压电学原理,压电梁发生弯曲变形的同时即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且所生成的开路电压Vg与所受外力F及端部变形量δ间的关系为[6]gVFk(1)式中——与压电梁结构尺寸及材料有关的系数;k——压电梁的弯曲刚度。本文所提出的旋磁激励式压电发电机属非接触激励,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冲击与噪声;激振力的大小易于通过磁力大小(磁场强度或磁铁间距)加以调整;此外,亦可通过质量块大小调节压电梁的基频,使之与转速相适应,故理论上可在高速及匀速时发电。因旋磁式压电发电机承受冲击载荷,压电梁的动态响应及发电特性与简谐激励的纵振式压电发电机都将有较大的区别,目前无任何可借鉴的相关成果,尚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图1旋磁

原理图,压电梁,原理,磁铁


146机械工程学报第50卷第8期期x(t)——压电梁弯曲变形时其上磁极的偏移量(其大小取决于压电梁结构参数、两磁铁间磁力及激励频率);1m,2m——安装于转盘和压电梁端磁铁的磁矩,与磁铁厚度成正比。图2压电梁的激励过程与原理简图根据图2所示发电机的激励过程及原理,载荷函数为msmm20m4mm0()03sin02[()]0FtTfttTmttTlxtTtT(3)式中λs——动-定磁铁重叠面积与磁铁总面积之比;smsintT。2r0r1mrhB;h——圆磁铁厚度;r——相对磁导率;B——剩磁。显然,动磁铁与定磁铁之间切入前与切出后s0,完全重叠时s1。式(3)表明,压电梁某一时刻所受外力与其端部位移间存在非线性的耦合关系,,难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获得所受外力或变形量的大校根据振动分析理论,压电梁受冲击作用的响应函数为[12]0n0n0dddnd0d()exp()cossin1()exp(())sin()dtxxxttxttfttm(4)式中0x——初始位移;0x——初始速度;c/(2kM)为阻尼比;c——阻尼系数;m'——总质量;yzcmmmm;ym——压电梁质量;zm——质量块质量;cm——定磁铁质量;nk/m,无阻尼时,压电梁的基频;2dn1有阻尼时,压电梁的基频。当压电梁受初次激励时,0x0、0x0,则根据式(4)可得其动态放大比(亦称放大因子)mnd0dmmnd0dmmsinexp()sin()d0sinexp()sin()dtTkttmTtTkttmTtT(5)式(5)表明,冲击载荷作用下压电梁的放大系数(影响发电特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压电梁结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江波;谢涛;单小彪;陈维山;;复合型悬臂梁压电振子振动模型及发电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2 闫世伟;杨志刚;罗洪波;菅新乐;廖志勇;;TPMS用压电发电装置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0年05期

3 季宏丽;裘进浩;赵永春;朱孔军;;基于压电元件的半主动振动控制的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生权;季宏丽;裘进浩;;基于压电智能结构状态估计误差补偿的自抗扰振动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2 朱晓锦;吴小军;李帆;高守玮;;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机敏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器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年02期

3 李艳华;肖文光;;采用低频配置的新型胎压监测系统设计[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王佩红;杜和军;;基于双ZnO薄膜单元并联结构的微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3年04期

5 张利伟;郑国强;李济顺;;压电能量采集技术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11期

6 龚俊杰;阮志林;李康超;边义祥;;新型多层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发电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7 刘祥建;;基于能量法的双晶压电悬臂梁发电装置机电耦合系数分析[J];机电工程;2014年06期

8 ;Vibration Control of a Composite Beam Using Self-sensing Semi-active Approach[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5期

9 李生权;季宏丽;裘进浩;;基于输出预估自抗扰策略的加筋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10 闫震;何青;;激励环境下悬臂梁式压电振动发电机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生权;季宏丽;裘进浩;;基于输出预估自抗扰策略的加筋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祥建;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方法及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李生权;基于前馈补偿的压电智能结构复合振动主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亮亮;基于观测器的半主动多模态振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彭少锋;压电馈能式半主动液压阻尼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徐文超;基于延迟线型声表面波传感器的无源胎压监测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刘学凯;反馈控制摩擦阻尼器设计及耗能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5 赵子超;多振子串联压电发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彭飞;基于磁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赵吉鹤;串联结构和共面电极结构的d_(15)模式压电俘能器[D];湘潭大学;2012年

8 庞高磊;车路耦合振动对压电陶瓷机电转换性能影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朱县亮;光刻机主动隔振系统设计与测试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钟勇;用于路面机械能量回收的压电换能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陆杰;高明煜;余厉阳;;基于压电陶瓷发电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设计[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程光明;庞建志;唐可洪;杨志刚;曾平;阚君武;;压电陶瓷发电能力测试系统的研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3 温志渝;温中泉;贺学锋;廖海洋;刘海涛;;振动式压电发电机及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4 刘佳鑫;王宁会;李国锋;;基于压电俘能器的免电池学习型遥控开关[J];通信电源技术;2008年06期

5 谢涛;袁江波;单小彪;陈维山;;多悬臂梁压电振子频率分析及发电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褚金奎;杜小振;朴相镐;;压电发电微电源国外研究进展[J];压电与声光;2008年01期

7 曾平;佟刚;程光明;杨志刚;唐可洪;阚君武;;压电发电能量储存方法的初步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8年02期

8 闫世伟;杨志刚;罗洪波;菅新乐;廖志勇;;TPMS用压电发电装置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0年05期

9 李威 ,尹术飞;TPMS的无源化发展方向研究[J];重型汽车;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宏丽;智能结构的自感知主动振动控制以及半主动振动控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运民;;125MW机组调速系统静态调整试验分析[J];河南电力;1995年02期

2 ;分立器件[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3年1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583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83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