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硒化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5:47
【摘要】:硒化锡基材料由于理论比容量高和储量丰富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候选者之一。然而,硒化锡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反复脱/嵌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学者们通过纳米化、碳复合以及阴离子掺杂等手段进行改性。目前,硒化锡材料的研究进展中仍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维SnSe材料较难合成;SnSe/C复合材料只是简单物理作用;SnSe2的储锂机制存在争议。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三个工作:(1)利用Sn纳米棒作前驱体,通过液相硒化过程制备一维SnSe纳米带。一维带状结构能提高电荷转移的速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材料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仑效率和良好的倍率性能。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087.9/954.9 mA h g-1,首次库仑效率为87.8%;与0.1 A 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相比,在1 A g-1电流密度下的平均容量保持率为46.4%。(2)利用氧化石墨烯包覆Sn纳米棒气凝胶作为前驱体,通过液相硒化和热处理过程制备石墨烯包覆SnSe纳米带(SnSe NB@rGO)框架材料。SnSe纳米带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均匀分散在rGO框架中。在SnSe纳米带自身能缓冲体积膨胀和提高电荷转移能力的基础上,三维互联的rGO框架既可以为SnSe的体积变化提供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优良的导电性。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材料表现出超长的循环寿命和较好的倍率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412 mAh g-1;在0.1和1Ag-1的电流密度下的平均比容量分别为700和551 mA h g-1;与0.1 A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相比,在1Ag-1电流密度下的平均容量保持率为78.7%。(3)利用柠檬酸复合Sn-Fe氰胶为前驱体,通过热处理和硒化过程制备了碳包覆锡铁复合硒化物(SnSe2-FeSe2@C)框架材料。FeSe2和SnSe2均匀分布在三维碳网络中可以缓冲复合物的体积膨胀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更为重要的是,FeSe2在循环过程中生成的Fe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催化Li2Se的可逆分解。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倍率性能。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572mA hg-1,容量保持率80.4%;在0.1和2 Ag-1的电流密度下的平均比容量分别为742.9和563.9 mAh g-1;与0.1 A 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相比,在2 A g-1电流密度下的平均容量保持率为75.9%。
【图文】:

充放电曲线,转换反应,过渡金属,复合物


在上述反应式中形成LinX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然而惰性的LinX很难与形逡逑成M粉末发生反应[46]。因此,这种转换机制可逆性的关键是在与形成高电化学逡逑活性的M纳米颗粒来分解被SEI膜包裹的LinX邋(如图1.2所示)[46_47]。另外,逡逑在脱/嵌锂过程,材料结构会发生重排,这会使充放电曲线中出现电压滞后问题,逡逑从而影响能量密度效率和内部热量的释放[47]。不仅如此,电压滞后的问题与阴逡逑离子的种类密切相关,从氟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磷化物依次递减[4748]。逡逑此外,该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平台电压较高且电极粉化和电导率低等问题,,逡逑导致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较差[49]。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一逡逑系列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设计不同维度的纳米结构,不同维度分级纳米结逡逑构,单层和多层的空心结构,和与碳复合等方法。例如,MiEunIm等[41]Fe304/C逡逑复合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充放电曲线,硅材料,机制,合金


逦MiJKb邋+邋irreversible邋LinX逡逑□j邋Transition邋metal邋compounds邋(M/J邋□邋Metal邋(M)邋□邋Li?X邋□邋Irreversible邋Li,,X邋□邋SEI邋layer逡逑图1.2过渡金属复合物转换反应储锂机制|45]。逡逑在上述反应式中形成LinX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然而惰性的LinX很难与形逡逑成M粉末发生反应[46]。因此,这种转换机制可逆性的关键是在与形成高电化学逡逑活性的M纳米颗粒来分解被SEI膜包裹的LinX邋(如图1.2所示)[46_47]。另外,逡逑在脱/嵌锂过程,材料结构会发生重排,这会使充放电曲线中出现电压滞后问题,逡逑从而影响能量密度效率和内部热量的释放[47]。不仅如此,电压滞后的问题与阴逡逑离子的种类密切相关,从氟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磷化物依次递减[4748]。逡逑此外,该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平台电压较高且电极粉化和电导率低等问题,逡逑导致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较差[49]。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TQ13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2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3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4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5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6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7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8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10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容淼;田立斌:负极材料研发中的创新者[N];阳泉日报;2019年

2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3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7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8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9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锋;生物质碳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王光霞;Cu基氧化物/硫化物的设计及其储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张苗;球磨法制备锂/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林成;锂/钠/钾离子电池磷化物负极材料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潘齐常;基于金属硫/硒化合物微纳结构的设计及其储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方姗;高容量Si/Ge基负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嵌锂性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7 刘畅;沥青基锂/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8 唐校福;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闫春爽;新型钴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0 吴泽;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氧碳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立峰;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亢静锐;非对称混合电容器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轩玉雪;用做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4 谢银斯;微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9年

5 杨静仁;氧化锌基负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锂存储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6 蒋芳;低共熔溶剂合成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C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7 杨皖皖;过渡金属硫/磷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钠/钾性能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8 王宏;合金化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钾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祝志;过渡金属硫化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0 邓明向;锑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0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00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