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硅基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03:59
【摘要】:电动汽车的发展迫切需要锂离子电池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硅基负极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被寄予厚望。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和高容量的正极材料相匹配,在石墨负极材料中逐渐引入一定含量的硅材料。但当前商业化的硅碳负极材料中硅含量较低导致其比容量仍然低于500 mAh g~(-1)。较高含量的硅碳复合材料仍然遭受巨大的体积膨胀问题,使得硅材料粉化,导致材料的导电性差,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快速衰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制备卵黄-壳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类石榴结构的二氧化硅/生物质炭复合材料来缓解硅的体积膨胀问题。同时在电解液中引入电解液添加剂以促进稳定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形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氮气吸脱附测试等表征手段来探究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特征以及孔隙率等。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来研究卵黄-壳结构的设计、氮掺杂碳、孔隙率等对硅基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Si/Void/C复合材料以100 nm左右的硅粉为原材料,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硅酸四乙酯包覆一层二氧化硅在硅纳米颗粒的表面作为中空层的模板,然后水热碳化葡萄糖包覆一层无定形碳在Si/SiO_2表面,最后刻蚀掉二氧化硅层即可得到卵黄-壳结构的Si/Void/C复合材料。本章研究了中空结构的构筑以及电解液添加剂对Si/Void/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卵黄-壳结构的设计以及电解液添加剂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硅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其首次库伦效率可达到82%以上,在0.2 C下循环200次后,其比容量仍能保持在1594.5 mAh g~(-1)。(2)Si@Void@NC复合材料以50 nm左右的硅粉为原材料,同样通过水解硅酸四乙酯包覆二氧化硅层作为模板,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使盐酸多巴胺搅拌自聚合来包覆一层氮掺杂碳层以此进一步提高硅纳米颗粒的导电性。最后通过去模板得到Si@Void@NC复合材料。本章研究了中空结构的构筑以及不同合成方法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中空结构的构筑可有效缓解硅的体积膨胀,保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研究表明通过简单的自聚合合成的Si@Void@NC比水热法合成的Si/Void/NC展现出更好的导电性和更高的循环比容量。Si@Void@NC复合材料首次库伦效率可达到79.29%,在0.2 C下循环50圈后比容量仍然能够达到2331.4 mAh g~(-1)。(3)SiO_2@MNPC复合材料以鸡蛋为碳源,加入水和乙醇稀释并搅拌均匀,再用浓氨水调节溶液pH后滴加硅酸四乙酯,直接在鸡蛋溶液中水解生成二氧化硅。最后经过冷冻干燥,高温煅烧后,选择性刻蚀即可得到SiO_2@MNPC复合材料。本章研究了氮磷掺杂以及孔隙率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类石榴结构的三维SiO_2@NPC复合材料通过选择性刻蚀以后可提高孔隙率从而增强其电化学性能。SiO_2@MNPC复合材料在5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仍然能够达到373 mAh g~(-1)。
【图文】: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通常取其中的 2~3 种配置。电解液添加剂主要分为成膜添加剂、高/低温添加剂、倍率添加剂、过充添加剂、阻燃添加剂等。电解液添加剂的引入极大的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锂离子电池在工作时主要是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嵌入脱出。如图 1.2 所示,正负极材料分别为典型的层状 LiCoO2和石墨。在放电时锂离子从已经嵌锂的LixC6中脱出进入电解液并穿过隔膜到达正极再次嵌入到 LiCoO2层状结构中,与此同时电子从外电路有负极转移到正极。充电过程则与放电过程完全相反。其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达:LiCoO26C Li1 xCoO2LixC6(1.1)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晨;王怀国;;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发展概况[J];新材料产业;2019年09期

2 周晓吉;刘婷婷;;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9年05期

3 晏婷婷;郭小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8年06期

4 杨杰;王婷;杜春雨;闵凡奇;吕桃林;张熠霄;晏莉琴;解晶莹;尹鸽平;;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综述[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01期

5 高飞;朱艳丽;齐创;王松岑;杨凯;;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激源浅析[J];电源技术;2019年03期

6 黄兵;;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组充电模式改造方案——锂离子电池管理研究之二[J];中国金属通报;2018年12期

7 黄红军;张晓雪;;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组分的研究现状[J];电源技术;2019年04期

8 苏芳;李相哲;徐祖宏;;新一代动力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9年05期

9 丁奉;刘玉媛;宋固;;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及船舶应用研究[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9年08期

10 林虹;曹开颜;;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池工业;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丽玲;李春南;黄奕钊;;新形势下对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侧重点及不足的思考[A];探索科学2016年6月学术研讨[C];2016年

2 周恒辉;祁丽亚;信跃龙;杨程凯;吴恺;;构建自支撑柔性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电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3 孙维yN;于川茗;梁静;陶占良;陈军;;花状二硫化钼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余小清;陈国喜;邹嘉林;陈东云;王宣懿;;基于ANSYS的18650锂离子电池单体稳态热分析[A];2017年中国汽车先进技术应用大会论文集(《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第7期)[C];2017年

5 安宇鹏;张U

本文编号:2603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03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