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高效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发布时间:2020-03-30 11:01
【摘要】:近年来,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NF-PSCs)成为国内外能源科学和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这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尤其是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n-OS)的飞速的发展。目前,研究的焦点是如何进一步提高NF-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本论文主要围绕宽带隙氟取代聚合物给体材料(PM6)与窄带隙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共混制备高效率的NF-PSCs,探索器件的各性能参数与活性层材料的特性和共混薄膜的微观形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备并探究了大面积、柔性NF-PSCs的光伏性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氟取代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PM6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ITIC为研究对象,制备有机光伏器件并对器件性能进行研究。其中,PM6作为聚合物给体材料,具有较宽的光学带隙(1.8 eV)和较低的HOMO能级(-5.50 eV),以及较强的结晶性和以Face on取向为主的分子结构。经过器件优化,在DIO和热退火的协同作用下,基于PM6:ITIC的活性层获得了宽而强的光谱吸收,平衡的空穴/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相分离尺寸,从而光伏器件获得了高达9.7%的能量转化效率;同时获得了高达1.04 V的V_(oc)和16.0 mA cm~(-2)的Jsc。值得注意的是,PM6和ITIC之间的HOMO能级差(ΔE_(HOMO))仅有0.10 eV,仍然可以获得高效的空穴传输;且能量损失(E_(loss))低为0.51 eV。9.7%的能量转换效率是基于V_(oc)大于1 V且E_(loss)小于0.55 eV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文献报道的最高值。2.为了进一步提高光伏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我们使用结晶性更强的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IDIC为受体,以PM6为给体,共混制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中,PM6和IDIC的能级匹配、吸收互补且PM6具有较强的结晶性和π-π堆积的分子结构;所以,基于PM6:IDIC体系在活性层不需要任何特殊处理的情况下简单制备的PSCs就可以获得高达11.9%的PCE,同时获得了高达0.97 V的V_(oc)、17.8 mA cm~(-2)的J_(sc)以及69%的FF。11.9%的PCE是当时文献报道的单结PSCs中不需要后处理的最高效率。同时,为了研究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潜力,我们制备了不同活性层厚度和不同器件面积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发现在活性层膜厚范围为95-255 nm、器件面积为0.20-0.81 cm~2之间时均可以获得超多11%的能量转换效率。当器件面积高达1.25 cm~2时,初步优化的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依然收获了6.54%的能量转换效率。上述结果表明,该活性层体系适用于高效柔性大面积器件的简单(无后处理)制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图文】:

无机硅,太阳能电池板,柔性,太阳能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其核心是利用高分子/有机光电转换材料将光转换成电能。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光伏材料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质量轻、成低、制备工艺简单、可制备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突出优点;尤其是薄、轻、柔是无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图 1.1 所示),被视为最有希望取代传统石能源的新能源电池之一[1-3]。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本体,器件结构


溶性/C60衍生物的“本体异质结”(bulk he池由 Heeger 研究组的俞钢等发明,从而使的的电荷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得以解决[7]。因见图 1.2)可以有效地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体异质结结构来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镇镇;;富勒烯的合成研究与应用前景[J];中国粉体工业;2017年01期

2 ;“内嵌富勒烯”凭啥一克一亿英镑[J];功能材料信息;2016年01期

3 黄飞;徐慧敏;黄成相;黄涛;徐雪峰;魏先文;;富勒烯C_(60)的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常伟伟;赵增典;;富勒烯C_(60)衍生物自组装微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5期

5 ;世界最昂贵材料内嵌富勒烯:每克1.45亿美元[J];泸州科技;2016年01期

6 魏亮;;提升精准度的新材料:内嵌富勒烯[J];中国科技术语;2016年03期

7 何婷;张晓磊;张静;;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J];化学试剂;2015年04期

8 ;科学家成功捕获“消失”的富勒烯[J];前沿科学;2015年01期

9 卢博为;张前炎;谢素原;黄荣彬;郑兰荪;;氮杂[60]富勒烯的优化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10 黄飞;李长江;兰艳素;魏先文;张哲;杨富功;;富勒烯C_(60)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素原;;新型富勒烯的氯化/氢化稳定 从“有没有”到“多不多”再到“行不行”[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占肖卫;;非富勒烯受体[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占肖卫;;新型高效非富勒烯受体的设计[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甘良兵;;富勒烯的骨架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5 刘燕燕;傅建捷;张爱茜;;构建表面不同修饰C_(60)纳米颗粒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构效关系[A];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程幸荣;朱润良;许银;葛飞;;叶腊石吸附富勒烯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王官武;;基于碳-氢活化的富勒烯衍生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一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斌;张俊彦;龚珍彬;魏利;;含氢类富勒烯结构碳薄膜的摩擦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甘佐华;谭凯;;一条全新C_(60)到C_(70)富勒烯七元环生长路线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詹梦熊;;铜的富勒烯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明;第三届国际富勒烯科学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通化日报;2018年

2 记者 黄锐;内嵌富勒烯:1克竟值10亿元[N];东莞日报;2015年

3 记者 钱童心;“纳米王子”富勒烯产业化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钱曙光 李文明;富勒烯造就新材料传奇[N];内蒙古日报(汉);2015年

5 陈超;小鼠研究首次证实富勒烯可运载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6 龚向前;武大纳米科技蓄势待发[N];科技日报;2001年

7 罗阿华;为富勒烯走向应用奠基[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罗阿华;我国富勒烯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李文龙;“内嵌富勒烯”凭啥一克一亿英镑[N];科技日报;2015年

10 文竹;日本发现富勒烯有望用于癌症治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富勒烯功能化修饰衍生物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程运华;硼、氮掺杂富勒烯的结构搜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李世雄;硼富勒烯及内嵌金属硼富勒烯电子结构与光谱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4 代水星;非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赵艳丽;镨内嵌金属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稳定性[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陈传宝;含金属钛的新型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高飞;氯参与下富勒烯的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程伟;具有二十面体群及四面体群对称性的富勒烯的光谱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1999年

9 吴红丽;异型碳纳米管和富勒烯吸附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的计算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玉学;C_(60)环、C_(36)环、小直径碳管的性质及富勒烯新结构的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贝贝;氮杂环卡宾催化的[60]富勒烯并环戊酮和2-环己烯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危娟;[60]富勒烯并四氢环戊[2,3-b]吲哚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燕;高效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优化[D];苏州大学;2018年

4 罗才云;富勒烯/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聂梦思;内嵌铽金属富勒烯的制备与Tb@C_(82)的化学功能化[D];黑龙江大学;2018年

6 王兆龙;含氢类富勒烯薄膜摩擦性能研究及固液复合润滑[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7 刘景;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力—磁—光耦合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8 刘丽娜;点击构筑大环受体及其分子识别[D];南昌大学;2018年

9 王兴浩;富勒烯阿霉素衍生物的设计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10 张乐乐;金属富勒烯多氨基加成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7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07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