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新型PVdF-HFP聚合物复合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0:54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而应用越来越广。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因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而吸引了人们持续的改进,其中,凝胶电解质隔膜,因为其电化学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等优点,被视为一种极具前景的隔膜。但是,由于隔膜本身材质的特点,表现出机械强度差,尺寸稳定性差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无机纳米致孔剂、丙烯酸酯交联及静电纺丝法制备复合膜中间层等方法,重点提高凝胶电解质PVd F-HFP基聚合物隔膜的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本论文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1)采用纳米Zn O作为致孔剂对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 F-HFP)基聚合物膜进行改性。对改性膜有关指标进行表征,如洗脱率测试、扫描电镜测试(SEM)、孔隙率与吸液率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一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纳米Zn O的粒径小(30 nm)时改性效果好,纳米Zn O添加18%为合适的量,相应隔膜的离子电导率约为1.2 m S cm-1,同时拉伸强度达到11.5 MPa,其隔膜组装成电池后也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综合性能良好。(2)在(1)的研究基础上,制备了一种交联型锂离子电池微孔膜。将单体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POSS)经紫外线引发自由基聚合,与PVd F-HFP聚合物形成交联型聚合物膜,并通过纳米Zn O引入和去除形成膜的微孔结构。经膜的SEM、孔隙率与吸液率测试、机械强度测试以及各种电化学性能测试和分析,综合考虑离子电导率和机械强度这两个呈负相关的参数,认为18%是纳米Zn O合适的添加量,膜(CRZ18)的离子电导率为1.4 m S cm-1,拉伸强度为16 MPa。同时,用CRZ18膜组装的Li Fe PO4/Li半电池表现出最佳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3)将静电纺丝纤维素膜作为复合膜的中间层,即在静电纺丝所得的纤维素膜表面涂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 F-HFP)、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及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A)混合液,经引发聚合,形成表层含交联型聚合物、中间层为静电纺丝纤维素膜的三层复合膜。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的离子电导率和机械强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分别达到1.8 m S cm-1和12.5 MPa;与商业PE隔膜相比,其热稳定性有着明显提高,在180 oC下仍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在电池测试中,其复合隔膜组装的电池在0.5 C/0.5 C的充放电条件下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37 m A h g-1,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放电性能。
【图文】: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电池


图 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ig. 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operating principles of Li-ion batte子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x y 1-x x y x nLiM O nC Li M O Li C充电放电+ + 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Li+分别具有正极脱嵌、负极嵌入和负极脱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Li+浓度差,Li+在这过程中不断来回迁子电池的内电路。子电池隔膜膜概述

扫描电镜照片,聚合物膜,扫描电镜照片,干法


隔膜的制备方法据隔膜的分类不同,隔膜的制备方法也不同,常见的隔膜制备方法有静电纺丝法及相分离法。通常而言,聚烯烃微孔膜主要采用干法或者为这两种方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静电纺丝法主纺布隔膜,这种方法制备的隔膜纤维更细,微孔结构更丰富,离子电分离法主要用来制备聚合物电解质隔膜,这种制备方法工艺较为复杂,但是得到的隔膜孔洞结构更为丰富规整。下面对这几种制备方法做。1)干法[7,8]。干法制膜法又称为热致成膜法,其原理为将聚合物成膜或者双轴拉伸,从而形成裂缝状的微孔结构,如图 1.2 所示[9]。由于中没有使用溶剂,,所以干法制膜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特别是 PE、PP 和 PE/PP/PP 隔膜产业,还是以干法作为主要的制作工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2 ;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发布[J];中国有色金属;2018年03期

3 李镇;;锂离子电池安全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8年12期

4 顾琮钰;孙均利;;三元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年07期

5 费有静;;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探索[J];新材料产业;2018年06期

6 李乾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7期

7 张悦;何丽杰;张守庆;史春薇;杨占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18年08期

8 韩旭;刘全义;吕志豪;孙中正;;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爆特性研究[J];民航学报;2018年05期

9 尚凡朋;唐铭声;;谈谈锂离子电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14期

10 陆顺;罗宝权;;浅议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办法[J];新材料产业;201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丽玲;李春南;黄奕钊;;新形势下对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侧重点及不足的思考[A];探索科学2016年6月学术研讨[C];2016年

2 周恒辉;祁丽亚;信跃龙;杨程凯;吴恺;;构建自支撑柔性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电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3 孙维yN;于川茗;梁静;陶占良;陈军;;花状二硫化钼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余小清;陈国喜;邹嘉林;陈东云;王宣懿;;基于ANSYS的18650锂离子电池单体稳态热分析[A];2017年中国汽车先进技术应用大会论文集(《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第7期)[C];2017年

5 安宇鹏;张U

本文编号:2617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17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