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优化与硅钨酸包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23:02
【摘要】: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以其高比容量、低成本、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各方学者的研究热点。但是,要想将其应用到商业化生产中,还需解决材料首次库伦效率低、循环与倍率性能差等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是利用共沉淀法结合高温固相法制备新型高工作电压的富锂0.5Li_2MnO_3×0.5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并对合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将最终得到的富锂正极材料与已经广泛研究过的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另外为提高富锂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倍率与循环稳定性,对其进行硅钨酸包覆研究,并通过物理与电化学表征深入解析包覆对富锂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针对富锂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平均工作电压低,并且在循环过程中易发生相转变等导致电压与容量衰减,故拟减少材料中过渡金属Mn的含量,合成组成为0.5Li_2MnO_3×0.5LiNi_(0.8)Co_(0.1)Mn_(0.1)O_2的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以提高材料的平均工作电压,并对其合成过程中的预烧时间、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等进行优化,通过XRD、SEM等物理表征结合电化学性能确定最优工艺的富锂0.5Li_2MnO_3×0.5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9mA h g~(-1);平均工作电压为3.86 V;同时将制得的最优工艺的新型富锂材料与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进行对比,并且结合XRD、SEM等物理分析与电化学性能解析得出0.5Li_2MnO_3×0.5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的倍率性能与循环过程中的电压衰减有了明显的提升,1000 mA g~(-1)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仍有114 mA h g~(-1),在1 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电压衰减仅为0.07 V,而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衰减则有0.17 V。由于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0.5Li_2MnO_3×0.5LiNi_(1/3)Co_(1/3)Mn_(1/3)O_2中Li_2MnO_3相为绝缘体,不利于电子与离子传输,影响材料整体的倍率性能。故将具有高的电子与离子电导率的硅钨酸包覆在材料表面提高材料整体的电子电导率与锂离子扩散系数,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500 mA g~(-1)电流密度下包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仍有158 mA h g~(-1),较原始材料提升约34 mA h g~(-1);同时硅钨酸做为一个表面保护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提高界面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包覆后的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3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在90%以上。
【图文】:

对比图,化学电源,能量密度,功率密度


离子电池简介些年来,由于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人们开始对太阳能、潮汐能、风进行开发与利用。但是,这些能量不能连续的产生,因此需要特定的能实现达到人们使用需求的能源持续供应[1, 2]。如今世界各国都已认源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可再的高效转化、储存和运输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等日益严。而二次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高效率转化,具有较高功率密度(图 1-1),是有效利用这些清洁能源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展迅猛的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较性、高工作电压和没有记忆效应等优点在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子设等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4]。同时,我国政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促使人电池的容量与能量密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与比容量、加强电池的安全性、降低成本等要求的关键性来越多的关注。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摇椅,电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于加拿大的 Moli 公司由于电池爆炸事件而宣告破产。1990出商用锂离子电池,采用层状LiCoO2作为电池的正极,石墨0Whkg-1,循环寿命超过 1000 次,首先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商2/C 锂离子电池为例,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电池正极与负现充放电,像摇椅一般,所以也被叫做“摇椅式电池”(RC-2 所示[6]。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华锋;李文泽;张丽清;;多孔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4年01期

2 刘玉清,汪尔康;12-硅钨酸根离子在水/硝基苯界面的电化学转移[J];科学通报;1989年02期

3 吕宝兰;周海龙;杨水金;;硅胶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3期

4 尹荣;关晓晖;赵吉丽;龚剑;;12-硅钨酸/PMMA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4期

5 王锐;;硅钨酸盐的合成及其在醇的四氢吡喃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J];化学研究;2009年02期

6 王初华,顾达,徐延瓞;大阳离子硅钨酸盐的合成和性质研究[J];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李倩;黄金术;冯浪;蒲权林;张玉涛;张秋云;;镍掺杂改性硅钨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辽宁化工;2018年08期

8 杨水金;张思诚;邓丽芬;蔡锦凤;;硅胶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丙酸正丁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10期

9 黄大凯;薛琳;曹忠;李旭;肖忠良;郑卓;谭淑珍;杨荣华;;聚合物/碳纳米管网孔结构负载硅钨酸修饰电极检测水中溴酸盐[J];分析化学;2015年11期

10 张海丽;柳华春;闫红云;余新武;;钛钼氧化物负载硅钨酸盐聚苯胺膜修饰电极制备及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J];分析化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冬;王力;;钴取代硅钨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姚爽;王恩波;;1:11双系列硅钨酸盐与过渡金属构筑的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马荣华;李娜;;二氧化硅负载取代型硅钨酸盐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A];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路海洋;彭军;丁艳红;原越;;三钒取代的硅钨酸盐微米管的合成和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沈磊;王军;任晓乾;;希夫碱-锰-硅钨酸催化剂上等摩尔磷酸与月桂醇的绿色酯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马荣华;杨万丽;常希文;;杂多硅钨酸盐异构体/聚苯胺掺杂材料的合成及性质[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7 曾敏;蔡李鹏;刘翠娇;范玉桥;曹峰;王娟;;吡啶多酸/硅钨酸合Nd(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吸附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8 史岽瑛;何成;段春迎;;一例由硅钨酸盐和[Cu(4,4′-bpy)_2]~(2+)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柳华春;张海丽;;TiO_2-WO_3负载硅钨酸盐聚苯胺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杨磊;霍瑜;;饱和Keggin型无机有机杂化硅钨酸盐{[M(C_(10)H_8N_2)_2H_2O]_2SiW_(12)O_(40)}·4H_2O(M=Ni,Zn,Cu)合成、结构和性质表征[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天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优化与硅钨酸包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罗婕;三缺位硅钨酸盐与过渡—稀土异金属离子反应体系的探索及相关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王冬晓;两个铬离子(1,2)取代的A-β-Keggin型硅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娜;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修饰电极的研究与应用[D];扬州大学;2004年

5 祝军兵;SiO_2-MgO负载硅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在丙三醇脱水氧化反应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6 柳华春;多酸及负载型多酸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薛曲;生物质基炭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连中;乙烯直接氧化制备乙酸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9 宋皖;低介电常数聚苯并VA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10 王博慧;改性多酸基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结构表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3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43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