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锗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5:03
【摘要】:随着环境和能源矛盾的日益突显,开发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系数大的储能电子器件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锗基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容量特性、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机械性能,被认为是用于锂离子电池很有潜力的新型复合电极。基于此,本文以锗元素为构筑单元,设计制备出多种锗基材料,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发现,锗基材料的储锂性能较好、可逆容量较高、循环稳定性较好等。硕士期间的工作主要分以下三部分:1、锗基材料的高理论容量十分适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锗基材料体积膨胀较大的特性会导致电极材料容量衰减迅速。本研究以(Hbipy)_2[Ge(C_2O_4)_3]·2H_2O晶体为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500℃热解制备多孔GeO_2纳米颗粒。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比商业GeO_2微粒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多孔GeO_2纳米颗粒的首圈放电容量高达2578.8 mA h g~(-1),100次循环后仍保持581.9mA h g~(-1)。即使在2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仍然有184.2 mA h g~(-1)的可逆放电容量。优异的储锂性能可归因于纳米级颗粒,多孔结构和低结晶性的协同效应,对GeO_2纳米颗粒的巨大体积膨胀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快速扩散。2、锗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高容量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锂化和脱锂过程中的大体积变化导致其容量保持率和倍率性能较差。本研究通过使用生姜衍生的大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的生物质分层多孔碳(HPC)负载GeO_2纳米粒子并进行N元素掺杂,制备GeO_2/HP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GeO_2/HPC比纯HPC表现出更高比容量和更好循环性能:在200 mA g~(-1)恒流充放电时表现出高达2261.4 mA h g~(-1)的放电容量。经过100次循环后,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达到1014.3 mA h g~(-1)。GeO_2/HPC的优异性能源于生物质碳和良好分散的GeO_2之间的直接接触增大了锂离子的扩散速率。而纳米多孔结构可以缓冲大体积膨胀,同时提高电子传导性,解决了在锂化/脱锂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引起粉碎和循环性差的主要问题。3、为了提高锗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本研究采用简单的水热工艺和后退火处理方法,设计并制备了碳布上生长的Zn_2GeO_4纳米棒(Zn_2GeO_4/CC)。Zn_2GeO_4/CC复合材料具有分级孔隙率和网络结构。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独立负极和无粘合剂负极,它们具有高比容量和优异的可逆性。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高达1851.9 mA h g~(-1),200次循环后Zn_2GeO_4/CC电极仍保持1302.3 mA h g~(-1)的高可逆容量。即使在2000 mA g~(-1)的高比电流下,它仍然保持847.5 mA h g~(-1)的容量。Zn_2GeO_4/CC复合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归因于纳米级孔隙率,而Zn_2GeO_4纳米棒和三维碳布网络结构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地适应Zn_2GeO_4纳米棒在循环过程中的巨大体积变化并保持良好的导电性。此外,Zn_2GeO_4/CC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机械柔韧性,使该材料成为锂离子电池自支撑和柔性电极的有利候选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婷婷;郭小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8年06期

2 杨杰;王婷;杜春雨;闵凡奇;吕桃林;张熠霄;晏莉琴;解晶莹;尹鸽平;;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综述[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01期

3 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4 ;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发布[J];中国有色金属;2018年03期

5 李镇;;锂离子电池安全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8年12期

6 顾琮钰;孙均利;;三元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年07期

7 费有静;;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探索[J];新材料产业;2018年06期

8 李乾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7期

9 张悦;何丽杰;张守庆;史春薇;杨占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18年08期

10 韩旭;刘全义;吕志豪;孙中正;;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爆特性研究[J];民航学报;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丽玲;李春南;黄奕钊;;新形势下对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侧重点及不足的思考[A];探索科学2016年6月学术研讨[C];2016年

2 周恒辉;祁丽亚;信跃龙;杨程凯;吴恺;;构建自支撑柔性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电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3 孙维yN;于川茗;梁静;陶占良;陈军;;花状二硫化钼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余小清;陈国喜;邹嘉林;陈东云;王宣懿;;基于ANSYS的18650锂离子电池单体稳态热分析[A];2017年中国汽车先进技术应用大会论文集(《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第7期)[C];2017年

5 安宇鹏;张U,

本文编号:2664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64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