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PCE10与窄带隙受体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6:18
【摘要】: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将来的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被应用的一种光伏器件。因此,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在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半透明器件的本质是充分利用近红外区域太阳辐射的吸收并透过人类视觉最敏感的400-600 nm的光。在非富勒烯体系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内,为了使具有合理的可见光透明性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高透光率和高能量转化效率,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强吸收的光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合成了一个新型的适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窄带隙受体材料,将其命名为ITA1。又选取了两个同样适合半透明器件的窄带隙受体材料,分别是ITVIC和ITVffIC。将三个受体与PCE10给体进行匹配制备拥有高光电效率和良好透光率的半透明器件。我们通过制备非透明器件并对器件进行优化,探究使用三种不同活性层所制备的器件的最优能量转换效率,并对相关器件数据、活性层形貌、活性层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进行表征。将器件顶部不透明的铝电极替换成透明超薄Ag电极来实现器件的半透明化,之后我们研究了不同Ag厚度下器件的效率和透过率。在本文的研究中,PCE10:ITA1活性层在非透明器件下表现出的最高效率为7.37%,半透明器件的最优效率具有6.29%。在Ag电极厚度为10 nm时,器件的效率为5.45%,在可见光区域内平均透过率为31.48%,依据透过光谱计算得到的透过光色CIE坐标为(0.2818,0.3062),这表明器件显示出了较好的颜色中性。PCE10:ITVIC活性层在非透明电极的器件下最高的效率可以达到6.36%,其半透明器件最优效率为5.97%。在Ag厚度为10 nm时,器件的效率为4.85%,可见光平均透过率为34.15%,透过光的CIE色坐标为(0.2709,0.2901)。以PCE10:ITVffIC作为活性层的非透明器件的效率是9.49%,半透明器件最优效率是8.34%。在Ag电极的厚度为10 nm时,器件的效率为7.30%,可见光平均透过率是36.05%,透过光的CIE色坐标为(0.2839,0.2961)。使用新型的受体ITA1制备的半透明器件效率和透光率都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而选取的受体ITVffIC的半透明器件则具有了比较优秀的效率和透光率,这表明在近红外区域吸收强烈的窄带隙受体ITVffIC有应用到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4.4
【图文】:

太阳能电池,测试系统,量子转换效率


图1-2典型的太阳能电池测试系统[32]逡逑Figure邋1-2邋At>^pical邋setup邋for邋solar-cell邋measurements^321.逡逑在一般的器件测试中,测试系统见图1-2,模拟阳光都取AM邋1.5,即是100邋mW逡逑cnT2。将这一数值代入上述公式后,能量转换效率PCE即等于填充因子、短路电逡逑流密度和开路电压三者相乘。逡逑外量子转换效率EQE:逡逑外量子转换效率EQE是External邋Quantum邋Efficiency的简称,也可以叫做入射逡逑光子-电子转换效率邋IPCE邋(Incident邋Photon邋to邋Current邋Conversion邋Efficiency)。它所逡逑4逡逑

等效电路图,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并联电阻


Figure邋1-3邋Equivalent邋circuit邋diagram邋of邋solar邋cells.逡逑串联电阻兄:逡逑在等效电路图中,见图1-3,串联电阻基本是载流子在传输时受到的阻碍。当逡逑电压接近开路电压I,曲线接近线性曲线,串联电阻既可以由斜率的倒数推逡逑导而得:逡逑(1邋V1逡逑(1-5)逡逑并联电阻兄h逡逑同样的,并联电阻等同与电池自身的电阻,也就是负载。在电压接近0V,逡逑曲线近乎线性曲线,此时并联电阻可以用斜率的倒数推得:逡逑(1邋V1逡逑-邋(1-6)逡逑-逦5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雪花;温彬彬;;电池结构对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07期

2 ;我国有机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纪录[J];山东化工;2018年17期

3 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品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1期

4 ;德国开发基于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智能太阳镜[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5期

5 黄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6期

6 李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新进展[J];电子世界;2018年06期

7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5期

8 拉迪娅;;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工作方式分析(英文)[J];现代盐化工;2018年03期

9 ;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J];浙江化工;2018年08期

10 王传坤;张星;郝艳玲;;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仿真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博宇;陆恒;占肖卫;;基于十一并稠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2 胡拯豪;张福俊;安桥石;;基于二元器件互补的光伏参数制备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3 高亮;张志国;李永舫;;基于给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4 童金辉;熊思醒;毛霖;周印华;;柔性多结有机太阳能电池:高电压及大面积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5 张有丹;张浩力;;并五苯衍生物的单线态裂分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高兴宇;杨迎国;季庚午;郑官豪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中的同步辐射表征及其构效关系研究[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孙倩倩;张福俊;张苗;;通过极性溶剂浸润的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Zhengguo Xiao;Qingfeng Dong;Wenjing Tian;Hui Huang;Jinsong Huang;;极性小分子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英文)[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苗;张福俊;;两步倒置处理协同三元策略制备高效率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石慧;夏若曦;孙辰;肖经洋;吴志鸿;黄飞;叶轩立;曹镛;;基于界面工程及光学调控的高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陈欣然;南开大学: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获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8年

3 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光电率最高纪录[N];光明日报;2018年

4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达12.7%[N];科技日报;2016年

5 记者 邱登科;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高[N];民营经济报;2016年

6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7 记者 马悍德;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获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14年

8 记者 贾明;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N];青海日报;2014年

9 刘霞;控制电子自旋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N];科技日报;2013年

10 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突破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瓶颈[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辉;基于氧化锌改性界面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7年

2 王文艳;基于金属银纳米结构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孙倩倩;优化有源层形貌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安桥石;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郑毅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孙磊;理论研究给—受体型有机分子激发态性质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建华;D-A型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8 张光;有机光伏二极管的光电子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许美凤;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党东锋;含噻吩或噻吩稠环单元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泽邦;三元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及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蒋卫刚;基于引达省衍生物小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7年

3 李腾腾;基于P3HT及稠环共轭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4 谢q世

本文编号:2737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37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