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不同距离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4:18
【摘要】: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逐渐增加,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此外,热失控的传播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严重的后果,传播过程的研究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本文针对荷电状态(SOC)为0%、50%和100%的18650-26 JM型三元锂离子电池开展热失控传播试验,研究电池间不同的竖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对试验过程、电池表面温度、安全阀破裂和喷射时间、质量损失、CO和SO_2浓度、热释放速率(HRR)和燃烧释放的热量等的影响。同时针对竖直距离的THS1批次电池和水平距离的TIT3批次电池进行比较。主要的总结如下:无论是竖直距离的试验,还是水平距离的试验,热失控的发生均极大促进了热失控传播的发生。首先进行上下层电池间不同竖直距离的试验,对于上层电池,结果发现可以用指数函数模型去预测不同距离下安全阀破裂和喷射的临界时间,并且SOC与安全阀破裂和喷射的临界距离成正比。其次进行电池间不同水平距离的试验,对于第3个电池,SOC越大或者d_2越大,安全破裂的临界时间越短、临界距离d_1越大,并且喷射的临界时间越短、临界距离d_1相同。上层电池与第3个电池有很多相同的规律:安全阀破裂或者喷射时的临界表面温度与距离无关,但与SOC呈反比;如果喷射发生或者0%SOC的安全阀破裂,那么总的质量损失和最大质量损失速率与距离无关,但与SOC呈正比;SOC与CO浓度峰值、SO_2浓度峰值成正比,与HRR峰值和释放的热量成反比。下层两个THS1电池与前2个TIT3电池受加热炉的辐射强度相同,试验发现这两种批次电池有相同之处:不同SOC的试验过程,CO和SO_2浓度释放规律。但也有不同之处:安全阀破裂和喷射发生的时间,最大表面温度,质量损失,最大温升速率和最大质量损失速率,CO和SO_2浓度峰值。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
【图文】:

人保,中国汽车,绪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背景国机动车保有量在 2017 年底达到了惊人的 3.1 亿辆,其中汽车保 亿辆,占全球的 20%,销量占全球的 30%,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工业 1.2 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由于中国人

汽车保有量,中国汽车产业,人保,中国汽车


占全球的 20%,销量占全球的 30%,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工业 1.2 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由于中国人图 1. 1 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Figure 1.1 Number of cars own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in China

锂离子电池,型号,内阻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电压高、自放电率染、无记忆效应等优势,其性能参数包括电压、容量、内路电压和工作电压、充放电截止电压等,开路电压和工作有电流流过的电池正负极电位差,由于内阻的存在,一般工作电压,同时低于充电时的工作电压;充放电截止电压和最低电压,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出现过充或过放,对电严重或发生热失控。容量就是我们说的电量,分为实际容在实际条件下可充放的电量,比后者小,并与充放电倍率度影响非常大。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出过程阻,包括电化学极化内阻、浓差极化内阻、欧姆极化内阻和秒级发生极化,电流越大,极化越严重,会产生大量的压和容量的积分,一般有质量、体积能量密度之分,这对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用同一型号(三星 ICR 18650-26 JM)不同批次(THS1 和为试验样品,如图 2.1 所示。根据三星 SDI 提供的信息,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超;徐森;;乳胶基质热失控温度的研究[J];煤矿爆破;2013年04期

2 张青松;白伟;程相静;;压力变化对锂金属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年11期

3 涂超;;材料稳定性对锂电池热失控影响[J];汽车实用技术;2019年04期

4 吴昊;蒋军成;倪磊;;间歇式反应器热失控情景研究:以酯化反应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年08期

5 周丹;张勇;蒋军成;江佳佳;喻源;;苯乙烯聚合反应热失控及其紧急抑制的数值模拟[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6 张维军;;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过热失控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振芳;对于热失控问题的系统对策[J];蓄电池;1993年01期

8 李文元;方林;;方形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情况下的热管理研究[J];船电技术;2019年03期

9 陈才星;牛慧昌;李钊;李磊;莫善军;黄鑫炎;;环氧树脂板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扩展的阻隔作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03期

10 邹梦雅;吴昊;蒋军成;沈赛丽;;热点对过氧乙酸叔丁酯热失控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杰;李吉刚;周添;卫寿平;唐娜;党胜男;李江存;董中朝;蒋志刚;;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毒物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四分会:公共安全化学[C];2016年

2 邢浩然;付阳阳;陆松;;热失控条件下锂电池危险性分析及灭火特性[A];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8年

3 刘长军;闫丽萍;黄卡玛;;微波加热中“热失控”的一维数值模拟[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4 肖宇;许峰;;微波闪烧热失控机制的同步辐射4D实验研究[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5 胡俊梅;黄明香;郭永榔;;阀控式铅酸蓄电池(VRLA)热失控机理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张磊;张永丰;黄昊;;LFP锂电池热失控特性及其爆炸危险性分析[A];2017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7 李坤;王敬;王芳;刘磊;陈实;吴锋;;不同循环周期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特性分析[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王青松;班新焱;黄沛丰;孙金华;;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级初探[A];2015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金满平;张晨;张婧;孙峰;徐伟;石宁;;格式反应的绝热失控特性及反应器安全泄放设计[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吉维肖;钱江锋;曹余良;杨汉西;艾新平;;基于聚(3-辛基噻吩)的正温度系数电极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过热保护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翠蓉;电解质研究获突破零下60℃能高效运行[N];中国能源报;2017年

2 见习记者 邓恢平;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自燃主因[N];中国电力报;2019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黄s

本文编号:2747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47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2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