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谐振点切换WPT系统及共享通道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724
【图文】:
1.1.1 课题来源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谐振耦合的无线电能和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批注号为 51577041。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自人类采用电能作为能源以来,一直致力于摆脱导线的束缚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最早的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可以追溯到 1890 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所构想的沃登克里弗塔实验,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财力问题未能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再一次回到公众的视野是在 2007 年 MIT 宣布其成功实现在 2m 距离点亮 60W 的灯泡之后,这一实验的成功实现随即再一次掀起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热潮[1],近年来在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均对这一技术有所研究[2,3]。本文将介绍一种采用多谐振频率交替进行电能传输的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
非完全谐振系统阻抗角示意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佳对准状态变化时可以使传输功率的波动降到非常小的范围。在其实验中,在耦合系数变化 200%时系统传输功率下降不超过 20%[8]。这样小的功率波动范围是其他补偿方式难以达到的。但是非完全谐振本身具有一个限制,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拓扑最初是为了补偿系统无功功率以达到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以相同的传输功率作为比较,不完全谐振的系统电路中各部分电流有效值相比于其谐振状态均会有所增加,因此这样的设计难以保障系统的传输效率,这也是本文没有采用不完全谐振补偿策略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尧;魏国;郝潇潇;朱春波;;双谐振耦合能量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19期
2 王宏健;于乐;陈江;张晓涛;;无人水下航行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补偿网络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19期
3 周俊巍;吴军基;张旭东;王万纯;;小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S1期
4 邹爱龙;王慧贞;华洁;;基于LCL补偿的多负载移动式感应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4期
5 张献;杨庆新;崔玉龙;刘会军;金亮;;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发射线圈设计、优化与验证[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6 张治国;谢运祥;袁兆梅;;LC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4期
7 赵争鸣;张艺明;陈凯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光;具有强偏移适应性的电动轿车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闫鹏旭;基于共享通道的ICPT系统能量信号并行传输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陈毅;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16年
4 李哲;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郝潇潇;基于双谐振耦合的能量与信号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储江龙;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高效E类功放设计和实现[D];浙江大学;2014年
8 赵崇文;一种基于电磁耦合的无线能量/信号频分复合传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5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5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