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TiC和HfC基燃料电池电极材料氧还原活性与抗硫中毒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8:25
【摘要】:开发能够替代对环境有害的化石燃料的新材料在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存储等领域是至关重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其高效率的能源生产,低程度的污染排放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替代传统发电机的能源转换装置。虽然传统的Pt/C催化剂用于PEMFC有较高的活性,它也遇到一些诸如催化剂颗粒溶解、高成本、低稳定性等相关的问题。因此,高效廉价的电催化剂是PEMFC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过渡金属碳化物(TMC)一直是表面科学和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并已被提出作为一种可以取代成本更高、具有同等催化性能的铂族金属催化剂的候选材料。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首先研究了H_2S、SH和原子S与TiC(001)表面的相互作用,并试图揭示如何避免或从解离的H_2S中移除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硫,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在TiC(001)表面对低浓度的H_2S的抗硫中毒机制。接着我们着重以TiC(001)为载体,研究了O_2在不同Pt覆盖度(1/4,1/2,3/4和1 ML)的Ti C(001)(Pt_n/TiC(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机制,该过程可以作为氧化还原反应(ORR)的简单描述。随后,又构建了M_4(M=Au,Pd,Pt)贵金属团簇负载在HfC(001)表面的模型,详细研究了O_2在M_4/HfC(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反应,从而为设计高效廉价的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H_2S在TiC(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反应机制。详细地分析了吸附的含S物种(包括H_2S、SH和S)在TiC(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H_2S较弱地吸附,而SH和原子S被强烈地吸附在TiC(001)表面。过渡态计算显示H_2S很容易解离为SH(H_2S→SH+H),而共吸附的H的存在会抑制SH的进一步解离(SH+H→S+H+H)。相比之下,吸附的SH很容易发生氢化反应(SH+H→H_2S)。因此,解离的SH可能通过加氢反应被移除表面。由此得出,H_2S很难完全解离为S原子而使TiC表面中毒。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PEMFC中TiC(001)表面对低浓度H_2S的抗硫中毒机制。(2)研究了氧气在Pt_n/TiC(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反应机制。对吸附和解离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Pt原子与TiC(001)的强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Pt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与Pt(111)相比,MLPt/TiC(001)(3×3)对促进O-O键的断裂和减弱对O原子的吸附强度均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一个高效的ORR催化剂。(3)研究了O_2在M_4/HfC(001)(M=Au,Pd,Pt)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反应机制。对相关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O_2在Au_4/HfC(001)(0.26 eV)、Pd_4/HfC(001)(0.49 eV)和Pt_4/HfC(001)(0.09 eV)上的解离势垒比在纯净表面HfC(001)(1.60 eV)、Au(111)(1.37 eV)、Pd(111)(1.0和0.91 eV)和Pt(111)(0.27-0.7 eV)上的解离势垒要小得多。O_2在Pt_4/HfC(001)表面低的解离势垒意味着其较高的催化活性,而Au_4/HfC(001)和Pd_4/HfC(001)也可能替代传统的Pt/C催化剂促进O_2的解离。研究结果有助于设计出HfC表面负载的新型高效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促进对氧气的解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2;TM911.4
【图文】:

领域,燃料电池


出现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装置,燃料电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由燃料电池构成的大量新型电子产品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1.1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Fuel Cell)作为能量转换装置能直接将化学转化为电能,它是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三部分组成。将燃料和空气分别通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就能高效地输出电流,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燃料电池具有:(1) 环保问题少,洁净、无污染、噪声低;(2) 能量转换效率高,不受卡诺循环限制;(3) 燃料多样性;(4) 负荷响应快,运行质量高,既可以集中供电,又可以分散供电等众多优点,没有一项能源生成技术能与其相媲美。如图 1-1 所示,燃料电池既可以应用到航海、航空、军事领域,也可应用到家庭、机动车、移动设备等生活的各个方面[2-6]。

实物,燃料电池,工作温度,低温燃料电池


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化物燃料电池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据其工作温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三类:度在 373K 以下的为低温燃料电池,如 PEMFC;度在 373K~573K 之间的为中温燃料电池,如 PAFC;度在 873K 以上的为高温燃料电池,如 MCFC 和 SOFC。于工作温度低、启动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被作为电动代装置。膜燃料电池的绿色能源装置中,PEMFC(如图 1-2 所示的实物图)由车动力的首选电源。

TiC和HfC基燃料电池电极材料氧还原活性与抗硫中毒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PEMFC的结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陈文;孙海身;解传娣;李国平;郭丽波;;TiC含量对钢结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6年06期

2 庞辉;刘芳武;;海船船员急救培训TIC教学模式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龙雨;张新建;李书兰;刘清才;任山;孟飞;;含钛高炉渣高温碳化制备TiC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年08期

4 罗军明;徐吉林;邓莉萍;钟震晨;;TiC钢结硬质合金表面特性[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年02期

5 吕品;肖志超;张永辉;赵松;苏君明;;炭/炭复合材料表面熔盐反应制备TiC涂层及其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14年03期

6 宾建林;刘东华;汤波;汤富山;;添加稀土的TiC基钢结硬质合金性能研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3年03期

7 罗军明;魏峥;苏倩;徐吉林;肖可;;TiC含量对微波烧结钢结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7期

8 李伟;;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动态损伤本构[J];宇航材料工艺;2012年04期

9 林素梅;;TiC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西轻工业;2009年04期

10 刘均波;王立梅;刘均海;黄继华;;粘结相对原位合成TiC钢结硬质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技术;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加瑞;肖来荣;罗锴;刘彦;李威;蔡一湘;;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罗勇;葛世荣;田茂财;杨莉;;TiC微孔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表征[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曾立英;毛小南;戚运莲;张鹏省;张廷杰;;TiC粒子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4 李炎;魏世忠;张万红;龙锐;;TiC陶瓷/碳钢爆炸焊接界面电子显微分析[A];中南地区第十六届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淑兰;钟和香;张丽君;;高钛渣中TiC表面电荷的形成与破坏[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6 任舜禹;邵奎祥;江显泓;;冷轧辊钢中TiC碳化物形态研究[A];第七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3年

7 宋卫东;杨懿敏;;冲击载荷作用下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细观本构模型[A];第五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8 王敏敏;吕维洁;覃继宁;张荻;计波;朱峰;;原位合成TiB和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超塑变形行为及机理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梁诚;唐自标;曾博义;张世贤;;均压辅助烧结高钒工具钢添加TiC微粉之研究[A];第五届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董仕节;Zhou Norman;;点焊镀锌钢板时电极表面熔敷TiC涂层对电极失效的影响[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拥军;高致密、高强度TiC钢结硬质合金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李玉阁;TiC基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和超硬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郎少庭;TiC弥散强化钨合金的沉淀包覆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4 陈肖;基于机械化学法制备TiC基金属陶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佳;TiC金属陶瓷与304不锈钢的连接工艺及相关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申玉芳;TiC基金属陶瓷界面结合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丁海民;铝熔体中TiC合成与演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洪礼伟;拟南芥TIC通过调节生长素聚集影响根分生区发育[D];武汉大学;2013年

9 鱼银虎;氟聚物和氟化石墨促进TiC低温高效固相合成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崔晓龙;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激活作用及纳米TiC合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始彦;TiC和HfC基燃料电池电极材料氧还原活性与抗硫中毒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憬;7085/7085+TiC铝合金轧制及热处理工艺研究[D];江苏理工学院;2018年

3 胡加瑞;热加工对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4 武振生;T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5 姚爽;激光原位自生TiC颗粒增强熔覆层的摩擦磨损及高温抗氧化性能[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夏琬君;乳腺癌TIC特点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TIC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7 靖爱;液中脉冲放电制备TiC陶瓷涂层及其滑动磨损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8 王禹茜;飞秒激光加工TiC陶瓷的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路德斌;TiC对高铬堆焊合金层显微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3年

10 蔡钕;激光熔覆原位自生TiC增强复合涂层的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本文编号:2764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64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