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铁基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5:0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交通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商业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其理论比容量仅372 m Ah g~(-1),达不到新型高储锂电池的要求。过渡金属氧化物(M_xO_y,M=Fe,Co,Mn)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对环境无污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然而,大多数过渡金属氧化物导电性较差,作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较大,影响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循环寿命。合理的改性是使过渡金属氧化物成为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中空管状结构及重量轻、电导率高、机械强度大等优良性能,但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过低,不适合单独作为负极材料使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用碳纳米管作为骨架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制备具有钢筋混凝结构的复合负极材料来改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将碳纳米管作为支撑骨架,充分利用其高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来提高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循环稳定性;制备双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的三元复合材料,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煅烧法,制备了Fe_2O_3-MWNTs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XRD、XPS和BET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进行了物理表征,利用CV和EIS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导电性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硝酸铁和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1时制备的Fe_2O_3-MWNTs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现出最优良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圈充放电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依然保持在896.3 m Ah g~(-1)。在100、200、500、1000、2000和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各循环10圈后,Fe_2O_3-MWNTs复合材料的平均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64、842、728、631、551和870 m Ah g~(-1)。其首次库伦效率达到了75.5%。(2)采用溶胶凝胶煅烧的合成路线,合成出异质结构的Fe_2O_3-Mn_3O_4-MWNTs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XRD、XPS和BET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进行了物理表征,利用CV和EIS对复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导电性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表征。循环测试结果显示,硝酸铁和乙酸锰的摩尔比为3:2时制备的Fe_2O_3-Mn_3O_4-MWNTs复合物具有最佳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其放电比容量依然能达到956 m Ah g~(-1)且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在5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其放电比容量也能保持在475 mAh g~(-1);将材料依次在100、200、500、1000、2000和1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循环10圈后,Fe_2O_3-Mn_3O_4-MWNTs复合物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依次为951、810、743、632、470和944 m Ah g~(-1)。(3)以碳纳米管为骨架,合成了三元CoFe_2O_4-MWNTs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XRD、XPS和BET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进行了物理表征,利用CV和EIS对复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导电性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表征。通过循环性能测试,CoFe_2O_4-MWNTs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较大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材料在10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没有出现明显的衰减,放电比容量依然保持在371 m Ah g~(-1)。将材料依次在100、200、500、1000、2000、3000和100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循环10圈后,CoFe_2O_4-MWNTs复合物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依次为934、899、798、722、644、581和1014 m Ah g~(-1)。综上所述,本文设计采用溶胶凝胶煅烧的路线合成的单金属铁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双金属铁锰异质结构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和双金属三元铁酸钴/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都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材料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从材料的结构分析,以碳纳米管为骨架的钢筋混凝结构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并加快了离子传输速率,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机械强度;从材料的组成分析,不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而导致的材料脱落问题,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图文】:

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储能装置


发展伴随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以来,人们对能源的获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化石燃料的能量转化效率低且燃烧过程。随着人们对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利用,全球气候变暖,雾突出。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实现人类的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储存使求。然而,太阳能和风能属于间歇性能源,这种能源在集成高的要求。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储能装置实现对这种间歇性要[2, 3]。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的储能装置,具有能量密度高高、自放电率低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太阳能和风能的集成体的应用。作为储能装置,锂离子电池更轻便、容量更高,通工具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如图 1-1 所示,是锂的部分应用[4]。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示意图,锂电池


池铁基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和工作原理-batteries)是由锂电池发展而来的。锂电池的硫酰氯,电池组装完成后即有电压,不需要充子电池称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是以碳材料作电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成:负极-石墨,正极-氧化钴锂和电解液-含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5]:

示意图,硅基,充放电,示意图


锂离子电池铁基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Wang 等人采用 Ag 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 3D 多孔硅,其中掺加的单质 Ag 有助于提材料整体的导电性,对合成的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906 mAh g-1,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755 mAh g-1,量保持率为 39.6%[33]。多孔结构和表面包覆碳膜对提高硅基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具一定的改善性。其中,多孔结构为 Li+的快速迁移提供了更多的通道,且有利于减小体结构的变化;表面包覆的碳膜有助于形成稳定的 SEI 膜,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的稳定性。但是,硅基和锡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较大的问题然存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2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3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4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5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6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7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8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10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2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6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7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8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9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10 林小春;硅负极锂电池快速走向产业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春辉;锂离子电池硅基纳米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夺;金属氧化物锂电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3 徐吉健;黑色氧化钛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4 刘现玉;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王秀娟;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6 梁娇娇;碳基复合纤维的合成及其储锂/钠性能[D];湖南大学;2018年

7 张宏宇;水系镁离子电池Mg-Mn氧化物正极材料和Fe-V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周宇;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的钼基负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9 于永利;基于缓冲结构设计改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刘柏男;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辉;MIL-53(Fe)@RGO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肖倩;燃烧法合成钛铁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单沈桃;微—纳结构硅基负极材料设计及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崴;高比能二次电池负极材料设计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胡艳艳;多孔硅氧化物/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6 张悦;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7 张宝煊;二氧化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8 宋天兵;钠离子电池钛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

9 朱伟华;钠离子电池钛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器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10 林家莉;硅基负极材料的量化制备工艺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5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65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