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纳米尺寸多酸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伏器件上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28 11:57
【摘要】:使用化石能源作为基础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针对如何用可再生的无害的能源替代煤和石油产生了诸多争论。通过新型太阳能电池完成能量转换利用太阳能源,这正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相比于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由于它们具有简易的制作工艺,较低的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光电转化效率(PCE)和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多金属氧酸盐(多酸)通过在DSSC中扮演电子转移中介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效率,这在之前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证明。然而多酸提升效率效果却受限于多酸聚集的微观状态因此,在本论文中,改变了过去的合成策略,通过打破以多酸为二级构筑单元的金属有机框架([Ni(bpp)(H_2O)_2]_3[P_2W_(18)O_(62)]·24H_2O(1)和H_6[Cu_3(H_2O)_6(P_2W_(18)O_(62))_2(3-dpye)_6]·28H_2O(2))去设计合成小尺寸高分散多酸纳米粒子并结合在二氧化钛半导体上,通过煅烧去除框架上的有机配体。成功制备了具有小尺寸高分散多酸P_2W_(18)O_(62)~(6-)(P_2W_(18))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P_2W_(18)·Ni O@TiO_2和P_2W_(18)·CuO@TiO_2。此外,对于复合材料的表征和光阳极特征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研究。透射电镜和元素分布证实了约1nm尺寸的P_2W_(18)纳米粒子分布在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多酸在MOF中的负载量达到75.67%。小尺寸高分散多酸纳米粒子可能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和特定表面以至于进一步提高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的效率。最终,研究表明以P_2W_(18)·NiO@TiO_2和P_2W_(18)·CuO@TiO_2复合材料为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N719)的效率分别提高到了7.56%和7.37%,相比于纯二氧化钛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效率分别提高了26%和23%。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1.4;TM914.4
【图文】:

多酸阴离子,基本结构,多酸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简介多金属氧酸盐(Polyoxemetalates)即多酸(POMs),是由过渡金属(M=Mo,W,V,Nb,Ta…)与氧原子结合形成的{MO6}八面体和中心原子(X=Si,P,Sb,Zr…)与氧原子结合形成的{XO4}四面体通过桥连氧原子形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簇阴离子。由于这些多面体氧簇通过共面、共边或者共角的方式相互连接,多酸阴离子具有明确和稳定的结构且具有纳米尺寸。多酸的酸性、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可以由其过渡金属原子(M)和中心原子(X)的不同、多酸结构和阴离子所带电荷不同所调控,由此多酸是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可以控制的优异材料[1]。另外,多酸阴离子的富氧表面提供了大量的孤对电子,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化和有机配体修饰[2]。1.1.1 多酸的基本结构目前为止,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多酸及其衍生化合物[3-4]被报道合成,由多个多面体金属氧簇构筑的多酸主要有 6 种基本结构(如图 1.1),分别是 Keggin 型,Dawson 型,Lindqvist 型,Anderson 型,Waugh 型和 Silverton 型。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简介石能源作为基础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现代社对如何用可再生的无害的能源替代煤和石油产生了诸多争论。通能量转换,可以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源,这正是可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5]相比于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吸引具有简易的制作工艺,较低的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光电转化效特点。料敏化太阳能的组成及结构化太阳能电池由截然不同的机理分为 N 型和 P 型两种电池。由电流效果远远大于 P 型电池,N 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更加广泛,池都是 N 型的。N 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主要是由吸附了充足极半导体(常用 TiO2),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Elect的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这三个重要部件组成[6]。在结构上来住电解质形成典型的三明治结构(如图 1.2)。

染料,效率,钴络合物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阻的集团引入染料的供体部分和 p-部分上,以增强染料与钴络合物电解质的相容性,同时也减少了电解质和二氧化钛表面之间的不利的电子重组效应[8-9]。在 2011 年,Yella 课题组报道了新型 D-p-A 类的卟啉染料 YD2-o-C8,它与钴络合物电解质结合,在充分阳光照射条件下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 12.3%[8],这份报道也促进了分子工程学在 DSSCs 染料领域的应用。现在,单分子全光谱的 D-p-A 型敏化剂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分子工程的挑战,以提升 DSSCs 设备的整体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过氧多酸研究有进展[J];河南化工;2000年08期

2 吴庆银;王恩波;;酸度在多酸化学中的作用[J];化学通报;1988年07期

3 周友亚,李铭岫;多酸在医药学上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年02期

4 ;首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召开[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5 胡红蕾;周郁鸿;;尿多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副反应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1期

6 梁建军;;多酸化学简史[J];大学化学;2007年01期

7 彭军;;一种特殊形貌的多酸晶簇:多酸微米管[J];分子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8 ;多酸化学研究跨入生命科学领域[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9 宋萍;多酸的形成及其酸性的讨论[J];青海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10 胡乔生,毛林春;一种由多酸的命名确定多酸分子式的简便方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光;王恩波;;以建筑块为策略构筑新型多酸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肖凤萍;张进;郝戬;魏永革;;手性多酸金属环蕃: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曹荣;;十甲基五元瓜环与多酸阴离子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吴华;刘海燕;白红叶;刘博;马建方;;冠醚-多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王训;;多酸团簇自组装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七:中新青年化学家论坛[C];2014年

6 龙德良;;From New Polyoxometalate Clusters to POM-Based Materials[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前言[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前言[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张江威;张进;魏永革;;多酸亚硝化对位双取代修饰及其NO可控释放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小分子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朱莉;钟艳芳;曹西艳;;一种新的Anderson多酸与Tris加合物的合成、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陶连飞 通讯员 王晓;书写多酸化学新篇章[N];吉林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转芳;三齿含氮配体构筑的多酸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2 马媛媛;源于多酸的固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天奇;多酸/半导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李强;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方亮;含3d过渡金属磁性中心的多酸体系DFT-BS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岽瑛;光功能性多酸/金属有机框架的组装与光催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吴彩霞;基于Keggin型多酸和非金属二维材料的纳米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玉琢;多酸促进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光电转换性能及光伏器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赵春艳;过渡金属—氮唑类配体修饰的多酸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赵志凤;多酸晶体的合成及其在制备乙二醇中的催化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晓涛;纳米尺寸多酸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伏器件上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琦;多酸与石墨相氮化碳复合物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潘扬;多酸的生物活性分子功能化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年

4 任佳莹;多酸的类半导体性质及其促进酞菁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袁姗姗;Bis(Triol)功能化的Anderson多酸含氧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6 黄鲁江;多酸修饰碳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迟晓琳;基于多酸和氮杂环衍生物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徐莎莎;多酸/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朱冠英;卟啉/多酸/水滑石体系的构筑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曹建华;尿多酸肽(CDA-Ⅱ)中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2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72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