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行波测距装置在东莞电网的应用及改进措施

发布时间:2020-08-06 16:23
【摘要】:随着新能源服务产业不断创新,伴随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供电企业在多项改革的叠加下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电量的逐年攀升,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对供电企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标准和严要求下,电网故障停电事件频发,停电事件持续较长为客户带来不便,导致客户投诉升高,极大地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形象。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要,现代电网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新技术,一方面逐渐向大规模发电和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的方向发展,(超)高压输电线路将分部在不同区域的电网相互联系起来,通过电能的远距离传输来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为此,供电企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运维效率和质量,以实现线路故障时能够快速抢修复电,避免扩大故障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故障停电带来的损失。在广东地区,尤其是东莞地区,气候相对复杂多变,每年的春、夏季节,多个地区大范围强降水、强对流等恶劣天气持续不断,每年都有台风毁坏沿海地区电力系统,而雨季线路瞬时故障率往往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南方气候温暖潮湿,树木生长迅速,线路走廊下的树枝等也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对为供电可靠性的提升带来一定困难。而几十年的实际运行发现,传统的故障测距装置已显露出精度不准等问题,随即现代行波测距装置逐渐走入供电企业,并因为装置易安装、准确率高等优点得到了认可。安装在不同变电站的行波测距装置记录的故障数据可以利用SCADA、故障信息采集系统或专用通信通道上传到主站,通过分析故障电流行波数据来快速分析计算判断处故障点位置。所以现代行波测距技术在东莞供电局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东莞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持续提高电网风险管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快速抢修复电、抵御重大风险的准备。因不仅大大减轻因线路故障引起的停电对用户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因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级客户投诉率。同时,有利于运行维护人员及时发现造成线路瞬时故障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避免故障重复发生,同时减轻人工巡线工作量,所以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早期故障测距装置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分析故障测距技术在广东电网的需求,并讨论了装置在实际运行中测量行波信号的方法以及行波测距装置对GPS时间同步的要求等。最后,以XC-100行波测距装置在东莞电网实际应用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运行经验,基于东莞电网的现状重新归纳总结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和对故障数据分析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电网故障行波测距装置配置的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75
【图文】:

测距原理,反射波


图 1-1 测距原理图 A图 1-2 测距原理图 B单端测距可以通过故障点电流行波反射波、对侧母线反射波两置,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校验测距的准确度。端测距:双端测距需要同时在输电线路的两侧,分别安装行

测距原理


图 1-2 测距原理图 B距可以通过故障点电流行波反射波、对侧母线反射波两种方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校验测距的准确度。距:双端测距需要同时在输电线路的两侧,分别安装行波测,两侧的装置同时记录故障点行波到达的时间并进行分析。障测距装置时间同步,否则记录的数据不能正确体现故障行果出现偏差。距和双端测距方法,可以归纳以下四类行波测距技术:测距装置仅安装在一侧母线,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利用故障反射后再次回到母线的时间差来测距。我们假设线路的全长f ,故障点产生的行波信号在线路上的行进速度为 v1,那么f=0.5v1·Δt1。该方法仅需要在线路的一侧安装行波测距装且不需要考虑两侧的时间同步问题就能够较为精确的判断出

中压线路,广东电网,故障统计,占比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二章 故障测距技术的原理及存在问题分析距的主要问题及需求电网的互联发展,远距离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直着天气及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单条输电 千米,为故障点的定位和查找带来极大困难,员工巡线检修的广东电网的中压线路故障原因如图 2-1 所示,广东电网雷击故破坏(主要为树障)的平均值为 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许飞;董新洲;王宾;施慎行;;考虑二次回路暂态传变特性的单端组合测距算法及其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20期

2 陈平;朱瑾;徐丙垠;葛耀中;;利用重合闸暂态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1期

3 施世鸿;何奔腾;张武军;;T型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5期

4 吴萍,张尧;基于单端电气量的故障测距算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782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82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