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高可靠性风光柴储通信基站电源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8-22 22:23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越来越无法离开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了保障大家的日常通信交流,需要大量的通信基站来支撑这一通信网络。对无法正常获得市电供给的偏远地区通信基站,设计符合基站电源基本供电指标要求的高可靠性基站电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将柴油发电机作为主要供电电源的偏远地区基站供电系统解决方案,将可再生能源接入作为基站负荷供电电源可以极大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主针对含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基站电源展开研究,围绕着基站电源优化设计、储能单元可靠性优化设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首先,围绕风光柴储基站电源展开设计,对于基站电源设计的指标要求进行了描述,总结出基站主要负荷具有采用-48V的直流供电形式且对直流基础电源电压范围要求较宽的特点。接着,在传统风光柴储直流微网架构下,基于基站负荷的特点,提出了基站电源的优化设计方案,采用蓄电池与直流母线直接并接的接线方式而省去了双向变换器,阐述了光伏电池及风机的相关输出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柴油发电机的调速充电控制方案,采用同步发电机的恒定励磁工作模式,通过控制电机转速实现蓄电池的阶段充电。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搭建了风光柴储混合供电系统仿真平台,对风光柴储基站电源中各分布式电源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开展了基于HGM7110DC直流发电机组控制器的柴油发电机调速充电控制实验,对于柴油发电机的调速充电控制进行验证。其次,从储能蓄电池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其可靠工作的诸多因素,然后围绕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展开相关研究,进行了蓄电池组连接拓扑方案选择、均衡方案选择以及蓄电池寿命检测及报警系统设计。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的蓄电池组连接拓扑,基于供电可靠性及单体电池一致性的考量,选用先并后串的接线方式作为的蓄电池组连接拓扑;然后,对采用不同控制策略的均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传统电容主动均衡方案中的不足,进行了基于铅酸蓄电池专用均衡芯片LTC3305的蓄电池组均衡方案设计,通过相关的均衡实验对该均衡方案进行了初步验证;最后,针对本文所设计的风光柴储基站电源,提出了一套蓄电池组寿命在线检测及报警的设计方案,实现了蓄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的在线估算,同时在传统安时积分法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参数校正,使得蓄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SOC)的在线估算精确度得以提高。本文还对蓄电池寿命检测及报警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介绍了部分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系统软件程序流程,初步完成了基于GPRS模块SIM900A的短信报警功能开发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314;TM912
【图文】:

示意图,新能源,基站,示意图


在实际应用部分,目前国内外也有许多提供新能源基站电源解决方案的公司。例如意大利的 ASCOT 公司,它主要在电力能源领域开展国际业务,且致力于柴油发电机的生产、混合电源控制技术研究及动力装置设计。如图 1-1(a)所示为该公司提出的风光柴储混合独立基站电源的示意图,它包含一个高效的能量管理单元,能实现对基站负荷的可靠供电管理。与传统的单独使用柴油发电机供电相比,这种供电方案能节省 68%的燃油消耗。

示意图,混合供电,电源,基站


第 2 章 风光柴储基站电源设计基站电源设计指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051-201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中的相关规定,通信基站基站电源应保证稳定、可靠、安全地供电。对于基站常用的混合供电方式电源系统,技术要求中提供了典型应用示如图 2-1 所示。

微网,架构


即可实现微网系统中各单元的功率平衡,不需要考虑交流微网中定、无功功率等问题,各分布式电源之间易于实现协调控制;)对于新能源混合独立供电系统,光伏电池、储能单元等分布式电电,采用直流微网架构将省去部分交直流变换装置,从而减小成[47]。考虑到基站负荷主要为直流负荷,因此本文选择直流微网架构作组网架构,来展开相关研究设计。型风光柴储直流微网架构微网大多采用了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而可再生能源供电机性会影响到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通常需要增加储能模块,率的供需平衡,保证微网可靠运行。同时独立微网系统还会配置为备用电源,以满足可再生能源不足且蓄电池储能不足时负荷的统独立风光柴储直流微网架构如图 2-2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彦;李应绪;单长吉;徐楠;杜国芳;艾鹏;;称重式光学雨量计的设计[J];物理通报;2017年06期

2 符兰;陈丽琴;;通信基站对城区环境的影响[J];电子测试;2018年17期

3 易丽君;;探究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通信;2016年22期

4 刘寒;吴文广;;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J];广东化工;2017年14期

5 张占南;;对通信基站实施电磁环境容量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16期

6 万超超;;4G通信基站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以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海经;2016年11期

7 ;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无线通信基站环评[J];新疆环境保护;2006年02期

8 康忠学;;通信基站被雷击的三大因素浅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6年05期

9 李考明;;通信基站雷害分析与防护[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05期

10 王建锋;吴丽勇;;5G通信基站内梯次电池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启高;刘红捷;;地源恒温空调在通信基站的应用[A];2015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刘红捷;石启高;;地源恒温空调在通信基站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宋大韬;;超级隔热节能环保材料在通信基站上的应用[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0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秋华;;一种通信基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鲍延英;谢刚;刘盼;孔芳芳;;通信基站接闪对电磁环境影响及综合防雷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8年

6 李彤;;北京地区通信基站节能减排技术研究[A];2015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5年

7 王刚;朱龙凤;;通信基站建设节能减排措施的探讨[A];2013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鲁军;;无空调通信基站降温探索[A];2017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7年

9 蒋建湘;谷金双;;基于社会公平的通信基站规划思考——以长沙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工程规划)[C];2016年

10 卢伟;;空调节能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锦;我区全面核查通信基站环境保护情况[N];宁夏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陈欣杰;5G:双脚“跑”起来,网速才能“飞”起来[N];人民邮电;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文章;小区通信基站拆与留谁说了算[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4 记者 周亚晖;我市首座共享电力塔通信基站开通[N];十堰日报;2018年

5 记者 施育玲 通讯员 宋丽;我市通信基站共享率不断提升[N];汕尾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段咪;江西首座共享电力塔通信基站建成开通[N];人民邮电;2018年

7 本报记者 王翠霞 通讯员 梁兆阳;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将问责[N];人民邮电;2017年

8 记者 吕华 王迎谨;审议通过违法建设查处治理工作责任追究和考核办法 研究确定我市通信基站布点专项规划[N];西安日报;2017年

9 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朱贝伦;未来3年新建300个通信基站[N];东莞日报;2017年

10 记者 储明节 通讯员 郝先焰;安徽铁塔与淮北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N];人民邮电;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陆平;通信基站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陈沂;湿热地区通信基站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与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威;高可靠性风光柴储通信基站电源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潘生斌;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滕飞;南宁园博园通信基站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4 李林;通信基站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8年

5 朱天成;基于ZigBee的通信基站环境监控系统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6 张昊琦;佳途通信基站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汤龙波;通信基站能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张敏仪;东莞市通信基站建设的邻避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9 张富强;偏远地区通信基站远程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杜如东;基于TOA定位算法在三维空间的研究与改进[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1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01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