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复合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13:51
【摘要】: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强等优点,现已被广泛研究。固态电解质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往往能直接决定锂电池的性能。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因具有很好的柔性及质轻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室温下离子电导率低,界面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应用。本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PVDF-HFP)基聚合物电解质进行无机材料复合改性,旨在提高其离子电导率、热力学性能和界面稳定性,最终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GO)复合改性的实验中,通过结构及性能的分析表明,聚合物电解质与GO复合之后性能得到提升。在GO复合比例为0.5 wt.%时,PVDF-HFP/LITFSI/GO复合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为7.43×10~(-5) S·cm~(-1),电化学稳定窗口大于4.5 V,而且具有优异的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一方面,将PVDF-HFP/LITFSI/GO(0.5 wt.%)复合固态电解质与LiFePO_4组装进行全固态锂电池测试,在高温(55℃)、0.2 C倍率下循环200圈之后比容量保持在133.2 mAh·g~(-1)。另一方面,通过界面修饰之后组装固态电池在高温及室温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全固态电池相比,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室温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三维石榴石陶瓷LLZTO粉末复合改性的实验中,通过固态反应法制备石榴石LLZTO,在1150℃的环境下烧结12 h得到的陶瓷片离子电导率最高,室温下为5.68×10~(-4) S·cm~(-1)。将LLZTO与PVDF-HFP/LiTFSI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复合之后提高了体系的热力学性能、离子电导率及界面稳定性。本课题探究LLZTO在体系中最优的复合比例。在最优复合比例12.5 wt.%时,复合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电导率为8.80×10~(-5) S·cm~(-1),电化学稳定窗口大于5 V。一方面,将PVDF-HFP/LITFSI/LLZTO(12.5 wt.%)复合固态电解质与LiFePO_4组装全固态锂电池进行高温测试,在0.2 C倍率下循环200圈之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27.7mAh·g~(-1)。另一方面,通过界面修饰组装固态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0.5 C倍率(室温)下进行500圈的长循环后,比容量没有发生明显的衰减。本课题的研究为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图文】:

消费电子,锂离子电池,储能,需求量


球锂离子电池消费电子、动力、储能需求量如图 1-1 所示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多个领域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经航能力、较差的快速充放电能力以及较高的成本等劣势阻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发展[3,4]。现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要有三种,包括三元-石墨,磷酸铁锂-石墨和三元材料-钛种电池体系的原材料本身特性进行比较可知,钛酸锂和磷量无法超过 300 Wh·Kg-1,当前仅有三元材料能够满足这的安全性热失控温度较低,低于磷酸铁锂电池和其他电池元锂离子电池在过去几年内发生多起安全事故,今年 3-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今年 1~9 月电动车起火燃烧事件高的锂离子电池均出自名企,制作工艺应该不是主要问题。撞后起火、充电起火和无故自燃。这背后传统锂离子电池质难辞其咎。而且纯电动车为了追求更高的续航能力,过安全性能下降。所以在能量和安全性能上,传统的液态电。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负极


[7]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是一种可充电和可放电的高能电池,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来回移动。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2所示[7],在放电过程中,Li+从正极材料通过电解质向负极迁移,e-则通过外电路由正极向负极迁移,Li+移动到负极后和 e-一起嵌入到负极材料中;充电过程则与放电过程刚好相反。电池的正极一般使用钴酸锂、磷酸铁锂等嵌锂化合物,负极材料为石墨,

性质,锂电池,固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电解液是有机溶液,使用隔膜隔开正负极。全固态锂电池的构造与普通锂离子电池的大致一样,区别在于所有组分都是由固体材料组成,其中固体电解质只能传导锂离子而不能传输电子,这将大幅简化了电池的构建过程。1.2.2 锂电池电解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电解质在锂电池中负责 Li+的转移和输送,它会直接对电极材料的匹配性和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主要使用的有机液体电解液或者凝胶态电解质,它们具有易燃爆的特性,给电池系统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图 1-3 比较了多类电解质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固态电解质在安全性、离子迁移数、电化学稳定性、机械性能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液态有机电解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固态无机电解质等都有各自的短板。只有进行复合,特别是有机与无机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复合,才能获得比较优异的综合性能[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宪军;彭慧丽;于恒杰;张会斌;王瑛;;复合型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9年18期

2 李利;陈林;孙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应用[J];电池工业;2018年01期

3 时方晓;李晶;陶海全;李盼;孙祥;高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准固态电解质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4 范乐庆;陈炜;吴季怀;兰章;黄妙良;林建明;;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广陆;蔡宁;赵颖;张苑;杨瑞霞;熊绍珍;;环保型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8年06期

6 林红;庄东填;李鑫;李下蹊;李建保;;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年22期

7 史彦涛;孙晓丹;翁端;李恒德;;准固态电解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年03期

8 王淼;杨雷;周晓文;林原;李学萍;冯树京;肖绪瑞;;一种新型的准固态电解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6年09期

9 肖恺,闫一功,雷良才,杜元龙;固态电解质氢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1年03期

10 吴莲珠;于和亭;史少红;;固态电解质HCN传感器的研制[J];化学传感器;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宗楷;朱焱麟;李光;彭志;李响;张晓琨;向勇;;锂离子电池无机固态电解质的高通量实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屈雯洁;陈人杰;吴锋;;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3 李厚朴;仰志斌;丘龙斌;方欣;孙浩;陈培宁;潘绍武;;用于高稳定性纤维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离子液体固态电解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 能源高分子[C];2015年

4 钟海;刘凯;王春花;徐志斌;丁飞;刘兴江;;高性能聚合物准固态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体系中的应用[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杨红;李富友;黄春辉;;高温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霍翰宇;;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用于室温固态锂电池[A];2017储能材料与能量转换技术专题会议摘要集[C];2017年

7 陈俊年;范科;彭天右;;基于离子液体和碱金属盐的非碘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孙立萍;李涵;王庚超;;基于聚丙烯酸酯基准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硫电池[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I:能源高分子[C];2017年

9 刘志宏;柴敬超;何为盛;刘晓晨;崔艳艳;崔光磊;;新型聚碳酸酯固态电解质及固态电池的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10 张俊;郑超;夏阳;黄辉;甘永平;陶新永;张文魁;;基于PEO/Li_6PS_5Cl复合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界面特性[A];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聂翠蓉;液化气让锂电池在零下60℃高效运行[N];科技日报;2017年

2 记者 王小龙;新型固态电解质有望造就完美电池[N];科技日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李惠钰;固态电解质欲破金属锂电极之困[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刘霞;“要做人类需要的,而非想要的事业”[N];科技日报;201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赵利利;“锂”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陈冬青;聚焦科技创新 强化项目合作[N];九江日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焦旭;从材料结构入手提高电池能效[N];中国能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雷册渊;2020年可能改变世界的科学大事[N];解放日报;202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文飞;苯醌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有机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2 张卓然;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及其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邵重阳;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及全固态锂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4 李煜宇;P2型层状氧化物钠离子固态电解质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徐小燕;硫基固态电解质制备、改性及其在全固态锂硫电池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9年

6 宋晔;离子液体—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丁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准固态电解质及碳基对电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毕世青;基于准固态电解质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光伏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徐丹;基于非碘氧化还原对及固态电解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陈俊年;新型无碘准固态电解质的研制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龙;PEO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和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赵焱樟;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Na_(3x)La_(2/3-x)ZrO_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张阿曼;多酸基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4 尹玲霞;高性能锂/铝硫电池隔膜与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熊建城;环氧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安小帅;掺杂锂镧锆氧电解质的制备及其与锂界面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王家林;固态电解质材料YSZ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8 康海瑞;预置固态电解质膜金属锂负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9 卢娟;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复合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Balthazar BURRUS;[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6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06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