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永磁同步电机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1:31
【摘要】:电能的利用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对电能的高效利用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外均不断推崇并提高节能环保理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政府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尤其近年来,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更是体现了人们对能源与环保的重视。电机作为能源消耗的关键组件之一,电机的效率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各种类型电机中,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在功率密度、效率、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等多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永磁同步电机效率优化策略大多针对电机铜损、电机铜损和铁损及针对控制系统稳态时输入功率,但是电机运行与控制器密不可分,应将电机及控制器作为整体研究其控制系统优化策略。如何提高电机及控制器系统的总效率,对系统效率进行动态寻优控制,以实现系统效率最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分析了现有的最大转矩电流比(Maximum Torqueper Ampere,MTPA)控制策略、基于铁损等效模型的电机最小损耗控制策略、最小输入功率控制策略三类效率优化策略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定性分析了PMSM控制系统中各损耗的来源、死区效应及其对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三类优化策略主要针对与损耗相关的单一指标进行优化,在改指标得到优化时会影响系统整体效率,并不能实现系统整体效率最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直接计算PMSM系统效率并对其进行极大值寻优的控制策略,结合矢量控制原理实现PMSM控制系统的能效最优控制。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减小计算开销,论文提出了将电压矢量分布于三个扇区计算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MW)的计算方法,以简化计算过程减少计算量。通过Matlab搭建仿真模型,对MTPA控制策略和论文提出的系统效率最优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效率最优控制策略相比于MTPA控制策略效率有所提高;通过实物硬件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系统可以稳定运行,实际测量输出功率约42W时,系统效率最优控制策略相比于MTPA控制策略效率提高0.7%。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341
【图文】:

永磁体,安装方式


体材料多为铁氧体、稀土钴或铷铁硼等。铁氧体的矫顽力相对较弱,稀土钴磁能积较大,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但是成本较高;铷积和矫顽力都比较可观,已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永磁电机。PMSM 永磁体的排列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表面贴装式、内嵌式。表电机永磁体易于安装,磁路对称,电气特性表现为直轴电感和交轴电等,磁阻转矩很小,转矩关于交轴电流的线性度好,控制策略直轴和闭环几乎不存在耦合,控制简单。由于永磁体贴装于转子表面,离心,且安装紧固程度有限,电机峰值转速及峰值转矩均受到限制。内嵌步电机(IPMSM)根据永磁体嵌入方式不同及充磁形式不同分为表面嵌入式、切向磁场内嵌式。永磁体表面嵌入式特性接近表面贴装式,其磁程度较低,固定方式较牢靠。永磁体内埋式磁路不对称程度较高,由离心半径小且外部充分固定,可以做到很高的转速。切向磁场内置式磁通密度很高,磁能积很大,同等功率其效率更高,但其需要消耗的量更大,同等转速需要控制器电压等级更高,系统成本高。

旋转坐标系,坐标系,磁饱和,电枢绕组


程、磁链方程都是基于旋转坐标系。在研究 PM输出电压极限及电机能承受的电流极限,会在路。制造技术及工艺,电机的理论模型一般与实物数与模型做以下处理:通密度在气隙中应按照正弦分布,实际 PMSM限制、永磁体安装工艺、转子磁路的非均匀性存在谐波。在使用电机电压电流及磁链方程时波;绕组电流较大时,电枢绕组发生磁饱和时,表电机模型计算时暂不考虑因电枢绕组磁饱和引组漏感及铁心损耗、转子阻尼损耗可通过参数究的数学模型坐标系如图 2-2,其中三相坐标旋转坐标系以 d 轴与α轴对齐时为初始角度。

脉冲宽度调制,闭环策略,三相交流电压,幅值


电流和电枢电流。由于电机三相中性点为引出,矢量控制原理中在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调制上普遍采用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SVPWM)。SVPWM 最显著的优点是电压利用率较 SPWM 高约 15%,其中性点参考直流母线处于变化状态。PMSM 控制器中,控制逆变桥通过 SVPWM 技术生成电压幅值、频率及相位完全可控的三相交流电压。闭环策略可实现电流幅值、频率及相位的完全控制。矢量控制原理如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春叶;;试析永磁同步电机在机车上的运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8年24期

2 陆刚;;透析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技术[J];电源世界;2018年04期

3 闫荣妮;王瑞男;张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J];防爆电机;2018年04期

4 杨立超;王赫;于海蒂;;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结构与电磁耦合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年20期

5 张小媛;董正刚;李祥志;;永磁同步电机的振动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21期

6 苏鸣翰;;永磁同步电机的模糊控制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7 于慎波;李红;翟凤军;钟双双;夏鹏澎;;基于nCode Design-Life的永磁同步电机主轴的疲劳特性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7年01期

8 赵长春;刘凤春;;基于模糊迭代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跟踪控制[J];计算机仿真;2016年12期

9 胡余生;曾学英;陈彬;;热配合下永磁同步电机的铁损分析及优化[J];微电机;2016年12期

10 胡静;尚俊云;米乾宝;;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辨识研究[J];微电机;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才立忠;吴卫楠;饶界;卢有君;李艳斌;;基于耦合场仿真的永磁同步电机噪声分析[A];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张立军;方杰;王心坚;孟德建;;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多场耦合建模与分析[A];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徐煜昊;夏加宽;李天元;;电动汽车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7年

4 宋得雪;聂磊;彭兵;;分数槽交替极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优化分析[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7年

5 董新宇;赵希梅;;基于滑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7年

6 王正祥;于明湖;;压应力对压缩机用永磁同步电机铁损的影响及改善分析[A];2016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6年

7 李风辉;董婷;;电动汽车用多相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6年

8 雷鸣凯;朱国昕;;永磁同步电机带遗忘因子的迭代学习控制[A];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6年

9 李生祥;韩雪岩;;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三维全域温度场数值计算[A];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5年

10 张gq星;杨霞;;一种改进的SVPWM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A];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正军;嵊州,奏响产业升级进行曲[N];绍兴日报;2017年

2 申军平 雷冬梅;永磁同步电机承担主牵引驱动[N];运城日报;2010年

3 张永法;F2TP永磁同步电机掀起节能革命[N];中国纺织报;2007年

4 刘文硕;永磁同步电机助推纺织机节能[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杨建光;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研发取得突破[N];人民铁道;2015年

6 刘文硕;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降低设备电力损耗[N];中国纺织报;2007年

7 吴涛;永铜选厂球磨机同步电机励磁装置改造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超高速防爆变频调速同步电机研制成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丁波;“上上下下”更绿色[N];解放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姜尚昆 易臣;全球首套盾构机永磁同步电机交付[N];湖南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德鹏;多单元永磁同步电机无机械负荷间接测试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于吉坤;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分析与转子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胡耀华;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4 李福;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型离散域电流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5 刘子剑;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偏心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唐其鹏;永磁同步电机中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刘莹;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8 王东东;同步电机及虚拟同步电机的等效Lorenz模型及稳定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9 肖海峰;永磁同步电机精确控制方法及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邓惟滔;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参数辨识与转矩波动抑制[D];天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晟波;基于滑模控制的多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徐尚;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算法研究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秦凯;永磁同步电机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睿敏;石油钻机系统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5 张艳;直交永磁同步电机牵引试验系统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雅歌;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王小宁;面向低速电动汽车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郭彦辉;交流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的参数测量及敏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9 刘伟;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刘周博涵;永磁同步电机再生制动的直接转矩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6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06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a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