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碱金属钼酸盐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5:05
   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的快速发展,到如今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锂离子电池展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有限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它的很多实际应用。因此,拥有高能量以及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引发了电池领域的研究热潮。开发新型的高性能负极材料更是大势所趋。由于M_O在电子转移过程中存在各种氧化态,因此容易制备出形貌特殊和理论容量高的钼酸盐。但是目前制备出的很多钼酸盐存在导电性差、体积膨胀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它的电化学性能。因此,通过制备特殊形貌和碳包覆等方法研究出高性能的负极材料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_2MoO_4,并采用在空气氛围就可低温碳化的苹果酸作为碳源制备出了Li_2MoO_4@C复合材料。碳包覆后的Li_2MoO_4是多孔结构,这种孔状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反复脱嵌,有利于提高Li_2MoO_4的循环性能。Li_2MoO_4@C第一次脱锂容量为681mAh g~(-1),反复循环100周以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9.7%。(2)采用固相法合成了潜在的锂离子负极材料Li_2Mo_4O_(13)。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环境友好且可大量合成等优点。Li_2Mo_4O_(13)首次充电锂容量较高(749mAh g~(-1)),前15周容量有些衰减,到了15周之后材料结构基本稳定,容量保持在500 mAh g~(-1)左右。循环100周后的Li_2Mo_4O_(13),其容量还有457mAh g~(-1)。(3)本实验用低温熔盐的方法制备出特殊形貌K_2Mo_4O_(13)微米带。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电化学性能,我们又对其进行碳包覆,制备出纳米带K_2Mo_4O_(13)/C复合物。同时,首次将K_2Mo_4O_(13)/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研究了它的储锂性能。我们的测试结果显示,K_2Mo_4O_(13)/C复合物表现出非常高的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K_2Mo_4O_(13)/C复合物的首充容量为837mAh g~(-1),不断循环200周后容量还可保持在649mAh g~(-1),占初始充电容量的77.5%。总之,本论文不仅研究出高性能的碱金属钼酸盐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而且为今后开发新型的高性能负极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2
【部分图文】:

充放电机理,锂离子


图 1-1 锂离子充放电机理当电池在充电时,Li+从正极材料的晶格中极,嵌入到负极材料的结构中,此时,正极材处于富锂状态。而且为了保持正负极间的电回到负极。在这种情况下,负极嵌入锂离子与此同时,同样数量的电子从外电路再次返而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中,我们一般选取过渡金属嵌锂氧化物为正的锂离子电池,其电化学反应可表示为:其LiMO2 LiXMO2+ x Li++ x e-(正极6C + x Li++ x e- LiXC (负极

晶体结构,晶系


图 1-2 MoO2晶体结构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对 MoO2的储锂机理进行研究学方面的发展缓慢,因此它的电化学储锂性能的研目前,人们提出几种 MoO2嵌锂机理,但有些仍有机理主要总结为以下四种:电子插入机理+ x Li++ xe-1 LixMoO2(0<x<1)程中,晶体结构决定了 Li+的存储位点,并且位点的则或者微米尺寸的 MoO2一般都是插入反应,其理 MoO2理论容量低并且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在进晶系(0<x<0.5)转变为正斜晶系(0.45<x<0.79)[27]。电子转换机理+ 4 Li++4e-1 Mo+2Li2O

晶体结构


图 1-3 MoO3晶体结构十多年里,MoO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引起压在 0.01~3.0V 时,MoO3的储锂机理为:6 Li++6e-1 Mo+3Li2O理论容量高达 1117 mAh g-1,大约是商品化石墨负极离子和电子导电性差,影响了它的电化学性能。因:纳米结构、与碳材料复合等,来提高它的容量、Kang 等人通过喷雾热解以及进一步热处理的方法将底上[46]。在电流密度为 2000mA/g,复合物的初始容周后,容量还有 975mAh g-1。人用水热法合成超长的 MoO3纳米带,其平均长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2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3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4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5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6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7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8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10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2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6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7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8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9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10 林小春;硅负极锂电池快速走向产业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庆;新型钛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现玉;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王秀娟;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4 梁娇娇;碳基复合纤维的合成及其储锂/钠性能[D];湖南大学;2018年

5 张宏宇;水系镁离子电池Mg-Mn氧化物正极材料和Fe-V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周宇;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的钼基负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于永利;基于缓冲结构设计改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8 刘柏男;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9 赵海花;金属化合物类负极材料的构筑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10 张子佳;锂离子电池层状二硫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过渡金属氧化物(Cu、Sn、Fe)基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锂电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2 万华丰;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3 李浩杰;特殊形貌金属氧(硫)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4 李荣丽;锂离子电池碱金属钼酸盐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士林;SnO_2基负极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的相变与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6 白玉柱;锂离子电池高性能自支撑一维碳负极材料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年

7 梁涛;SnO_2基负极材料实现高首次库伦效率的机理及其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杨超;二维Ti_3C_2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电化学储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9 历梦婷;氧化亚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金玉强;铋纳米材料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2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12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a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