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双馈风电场经串补输电系统送出的谐振机理与抑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5:49
   在新能源领域,风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我国风力发电快速发展,大规模风电汇集地区的装机容量已经和常规火电厂相当。由于很多大型风电场位于偏远地区,距离负荷地区较远,需要在外送线路采用串联补偿装置以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双馈风机(Double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风电场的主力机型,其运行控制方式及变流器结构常常引起次同步谐振(Subsynchronous Resonance,SSR)问题。本文首先以我国北方某大型风电汇集地区电力系统为案例,分析大规模风电经串补输电线路送出引发的次同步谐振现象及现场录波数据,总结风电-串补输电系统次同步谐振的产生条件和特征,包括电气量波形、频率、系统阻尼、串补电容的影响、无功补偿装置、风机类型的响应和负荷影响等。其次,根据研究需要,建立双馈风机详细的数学模型,包括轴系、感应发电机、转子侧变流器(Rotor Side Converter,RSC)和网侧变流器(Grid side Converter,GSC)、内部控制等。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等值的系统模型,接入风机等值模型。首先建立了单台风机等值模型,基于复转矩分析法阐明了单机次同步谐振的机理,然后建立了双机等值模型,进一步阐明双机次同步谐振机理。此外,基于等值模型仿真和特征值法,定性分析风速、并网发电机台数、转子侧变流器电流跟踪比例系数等参数及风机变流器其他控制参数对次同步谐振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总结次同步谐振抑制方法,结合案例地区次同步谐振现象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提出一种风机侧的抑制方案,即在定子侧附加阻尼控制,选取合适的反馈信号,设计控制器的结构,通过典型的电磁暂态仿真系统验证其有效性。在风场处于同一风速、不同风速及不同装机容量三种情况下,通过改造不同比例的风机研究该抑制措施对次同步谐振的抑制效果。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14;TM712
【部分图文】:

分布图,谐振频率,分布图,次同步谐振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电次同步谐振特征振的频率特征振的频率分布谐振频率的分布情况如图 2-3 所示,主要集中在 6~10Hz 之间网低频谐振频率(0~2Hz),属于次同步谐振。另外,风机轴为 1~2Hz,沽源系统中发生的谐振与轴系的固有谐振频率及其,因此,沽源地区发生的谐振是纯电气谐振,而与机械以及轴。

空间分布,泉线,谐振频率,相电流


在谐振频率的时间分布存在差异。以 2012 年 12 月 25 日沽源地区发生的风电次同步谐振现象为例。整个沽源地区的风电场、500kV 沽源站、汗沽和沽太线的电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谐振,不同时刻沽源站电流谐振的频率如图2-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谐振频率的时间分布是不同的,并且脱网前的风机频率很高,约为 7.6Hz。当风机脱网时,谐振频率逐渐降低,最终达到大约 6.2Hz。图 2-4 沽泉线 A 相电流谐振频率3、历次谐振频率的空间分布在谐振频率空间分布上没有差异,同一时刻各厂站的谐振频率较为一致。

次同步,包络线,电流,频率


图 2-6 谐振各阶段发散阶段,系统阻尼为负,约为-0.2 s-1。经小扰动后,电流幅值快速发振荡,之后由于系统阻尼的不断变化,幅值的谐振波形以低频包络线形直至收敛阶段,系统阻尼稳定为正值,约为 0.2 s-1,幅值收敛至稳定值、谐振电流拟合分析多数次同步谐振过程中,电流波形的包络线都会呈现出低频振荡的特征3 年 5 月 18 日的谐振现象为例,图 2-7 显示了电流局部放大的波形,其率大约是 0.05Hz,振荡发散和收敛过程的阻尼约为-0.033s-1和 0.035s-1的全过程中,系统始终处于临界阻尼附近,在系统为弱负阻尼时,谐振统为弱正阻尼时,谐振收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雪;张祥成;李楠;陶昕;;750kV串补平台电场分布研究[J];青海电力;2016年04期

2 祁胜利;;500kV无人值班串补站设计中相关问题[J];华东电力;2010年02期

3 韩顺实;蔡金博;;可控串补及其在500kV冯屯串补站的应用[J];吉林电力;2010年02期

4 邓金凯;;精心建设云南最大串补工程[J];云南电业;2010年06期

5 杨碧芬;王晓军;;500kV串补平台安装施工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云南电业;2009年09期

6 张巧玲;;奉节串补站控制保护系统设计[J];电力建设;2008年11期

7 周军;500kV交流实施串补成功[J];四川电力技术;2003年03期

8 张德武,田贵海,赵丽新;华北首座“串补站”正式投入运行[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08期

9 韦启朋;;关于某500kV串补站火花间隙距离调整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7年11期

10 李延聪;文建伟;;特高压南阳站串补平台安装吊装强度校核及变形分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日升;刘柱揆;雷鹏;;500kV串补工程对云南电网电能质量影响测试与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2 索南加乐;谈树峰;何世恩;孙成;张军民;杜斌;;基于模型识别的串补线路方向元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3 邹德旭;李小建;王景林;;串补触发间隙放电特性的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4 高超;郑涛;毕天姝;杜丁香;;特高压多串补系统电流特性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游广增;司大军;陈姝敏;王兴刚;;500kV博尚串补电磁暂态过电压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6 宋任峰;李志国;;东北电网伊冯系统应用可控串补技术的系统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柱揆;;固定串补(FSC)设备技术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8 周笛;谭建成;;串补输电线路双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叶远波;;RCS-901/902应用于超高压串补线路的可行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叶远波;;LFP-901/902应用于超高压串补线路的可行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宏霞 通讯员 孙禹晨;750千伏月海柴串补工程开始系统调试[N];国家电网报;2018年

2 赵勇 李同斌 魏晓伟;冀北电力首次开展500千伏串补站三维激光扫描[N];中国能源报;2017年

3 陈云亭 邓家灵;国内最大的固定串补工程竣工投运[N];中国电力报;2003年

4 张德武 田贵海 赵丽新;华北首座“串补站”正式投入运行[N];华北电力报;2001年

5 赵宇;丰万顺“串补”后多运电力六十万[N];华北电力报;2003年

6 记者 马晓静 通讯员 黄迎迎;世界累计容量最大的串补工程成功投运[N];国家电网报;2008年

7 记者 王大鹏 张一龙 邹平 通讯员 代小龙;1000千伏串补系统首次进行带电试验[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汪权 黄迎迎 陈雷;伊冯串补:提高输电容量的科技决战[N];国家电网报;2007年

9 赵倩 付宝良;特高压交流扩建工程全部串补平台吊装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10 尚敬福 赵倩 刘煜;特高压晋东南站首台串补平台吊装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旭;串补和同塔多回线路继电保护及相关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任艳杰;高压配电网无功串补技术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3 戚宣威;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郑翔;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子昌;串联电容补偿线路继电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尹梦雪;双馈风电场经串补输电系统送出的谐振机理与抑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3 王神玉;高电位区测控电路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4 褚宁;串补输电线路单端行波测距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5 游静江;双馈风电场经串补输电系统送出的次同步谐振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6 王子英;农网中低压电网柔性串补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8年

7 王玲;含复杂串补设备区域电网的电流差动保护研究[D];三峡大学;2018年

8 刘月芬;带串补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识别[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9 韩雪姣;具有串联电容补偿的特高压系统过电压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10 廖钊;基于异构边界的串补线路全线快速保护[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3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