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萘硫烷和联苯硫烷侧链取代苯并二噻吩的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20:52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转换技术,具有材料广泛、质量轻、成本低和可通过溶液法“卷对卷”大规模制备的特点,因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得益于有机光伏材料的创新发展以及器件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突破14%,显示出了极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对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阐述。针对目前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种类有限、设计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等问题,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烷硫基取代的二维苯并二噻吩(BDT)给体单元及相应的D-A型聚合物给体材料,研究了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性能,以及聚合物材料在溶液加工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器件(OPV)中的光伏性能。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能和活性层材料的膜形貌。获得了多个光伏性能优异的聚合物给体材料,揭示了分子结构与材料光伏性能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通过侧链烷硫基修饰BDT单元提高开路电压(VoC)的材料设计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萘硫烷侧链修饰的二维BDT给体单元BDTNS,并以BDD为吸电子受体单元,制备了聚合物给体材料PBDTNS-BDD。同时,合成了基于萘氧烷侧链修饰的二维BDT的聚合物材料PBDTNO-BDD作为对比。通过对两个聚合物材料吸收光谱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可以发现,与氧原子相比,硫原子的引入能够在维持吸收光谱不变的同时有效降低材料的HOMO能级。通过与受体材料PC71BM和ITIC共混,研究了两种聚合物给体材料在富勒烯和非富勒烯体系中的光伏性能。结果表明,烷硫基修饰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在两种受体材料体系中均表现出更高的Voc和更好的光伏性能。其中,在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PBDTNS-BDD 的 PCE 为 8.70%,Voc为 0.91 V(vs.6.64%,0.85 V);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PBDTNS-BDD表现出更佳的性能,PCE为9.28%,Voc为0.94 V(vs.7.05%,0.87 V)。该研究表明,烷硫侧链比烷氧侧链更有利于提升材料的光伏性能2)将萘硫烷侧链修饰的二维BDT给体单元BDTNS与不同的吸电子受体单元共聚,合成了多种窄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研究了给体材料的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性能。以PC71BM为受体材料,系统研究了基于给体单元BDTNS的不同D-A型给体材料在富勒烯体系中的光伏性能。其中,烷氧BO吸电子基团为受体单元的窄带隙D-A型聚合物PBDTNS-DTBO表现出较好的光伏性能,PCE为8.02%。该研究表明,BDTNS单元可构建多种高性能D-A型聚合物给体材料。3)设计合成了一种联苯硫烷侧链修饰的二维BDT给体单元BDTBPS,并以FTAZ弱吸电子基团为受体单元,制备了基于BDTBPS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PBDTBPS-FTAZ。聚合物PBDTBPS-FTAZ与ITIC共混制备的太阳能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光伏性能。由于联苯硫烷侧链的影响,器件表现出较高的Voc和短路电流(Jsc),PCE可达11.60%(Voc为0.914V,Jsc为18.02mA/cm2,FF为70.43%)。同时,在非富勒烯体系中,PBDTBPS-FTAZ也表现出较好的光伏性能,PCE为7.21%。结果表明,通过侧链烷硫基修饰BDT单元不仅能够降低HOMO能级,也能提高填充因子。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4.4
【部分图文】:

示意图,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示意图


??池器件结构,如图1.2所示’。这种双层异质结电池和单层电池在光电转化机理??上有根本的区别:在双层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活性层激发而产生的激子并不需??要扩散到活性层与电极界面处发生解离,而是在给受体材料的界面处将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输到给体材料的HOMO1能级和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这种转化机制??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该结构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1%,相??比单层电池有了极大的提升。然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子寿命很短,导致其传??输距离有限,因此只有在界面两侧约5-14nm范围内的激子能够顺利到达界面处??实现激子分离,而超出此范围的激子并不能到达界面处发生激子分离产生光电流。??I?负极?I??茈酰亚胺???钛答铜????ITO???????图1.2双层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示意图??1995?年

示意图,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本体


??池器件结构,如图1.2所示’。这种双层异质结电池和单层电池在光电转化机理??上有根本的区别:在双层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活性层激发而产生的激子并不需??要扩散到活性层与电极界面处发生解离,而是在给受体材料的界面处将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输到给体材料的HOMO1能级和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这种转化机制??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该结构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1%,相??比单层电池有了极大的提升。然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子寿命很短,导致其传??输距离有限,因此只有在界面两侧约5-14nm范围内的激子能够顺利到达界面处??实现激子分离,而超出此范围的激子并不能到达界面处发生激子分离产生光电流。??I?负极?I??茈酰亚胺???钛答铜????ITO???????图1.2双层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示意图??1995?年

示意图,正型,反型,太阳能电池


?活性层/Ca/Al,反型器件的结构通常为:ITO/金属氧化物/活性层/PEDOT:PSS/Ag,??器件结构如图1.4所示。两类电池的活性层均为本体异质结结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正型电池以ITO为阳极材料,PEDOT:?PSS为空穴传输层材料,钙、铝??等低功函数金属为阴极材料;而反型电池以ITO为阴极材料,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为电子传输层材料,金、银等高功函数的金属为阳极材料。??■?I?A1?I?I?Ag?I??界面层?PEDOT:PSS??活性层?活性层??PEDQT:PSS?I?金属氧化物???ITO玻璃???ITO玻璃???图1.4太阳能电池正型器件和反型器件结构示意图??1.2.3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参数及材料设计理念??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PCE)指的是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入射光光??照强度的百分比,PCE=?(Focx&xFF)?/Pin,其中,Foe为开路电压,Ac??为短路电流密度,FF为填充因子。由公式可知,PCE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三个??参数,B卩:K0C,Jsc以及FF。而这三个参数与给体材料的电化学、光物理等性??质密切相关[21^:??1)化学能级:给受体材料需有匹配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Foc主要??取决于给体材料HOMO能级和受体材料LUMO能级之间的能级差(图1.5),??即厂oc〇^E〇imo-Eh〇mo;能量损失(Ei〇ss)通常取决于给体材料的光学带隙和电池??的开路电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栋一,曹维孝,冯新德;含氮给体引发剂的结构效应[J];科学通报;1989年01期

2 任静琨;刘伟鹏;李战峰;孙钦军;王华;史方;郝玉英;;新型三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7年17期

3 鲁延红;耿志远;;双给体染料影响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赵蔡斌;王占领;周科;葛红光;张强;靳玲侠;王文亮;尹世伟;;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光伏性质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6年03期

5 李在房;彭强;和平;王艳玲;侯秋飞;李本林;田文晶;;可溶液加工给体-受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5期

6 刘勇涛;张洪涛;孙延娜;万相见;陈永胜;;己基取代噻吩为桥的“受体-给体-受体”型小分子作为非富勒烯太阳电池受体的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1期

7 陈艳;李欣;密保秀;高志强;;基于磷光材料的低给体比例有机太阳能电池[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7期

8 羊彦衡;王文韵;;金属卟吩的给体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1985年06期

9 任驹;郑建邦;赵建林;;给体-受体型有机太阳电池光敏层的优化设计[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0 庞来兴;;氢给体—抑制UV自由基聚合氧阻聚[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辉;苯并噻二唑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凡群平;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结构修饰与器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陈红余;ET类正组元导电分子晶体及相关负离子工程[D];山东大学;2006年

4 赖天奇;卟啉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刘欣;有机小分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淼淼;高效率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器件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6年

7 Shamsa Bibi;含硫小分子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汲长艳;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苯骈三氮唑类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9 阚媛媛;醇溶性阴极界面聚合物和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双宝;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含硫杂环类给体材料在给/受体界面处电荷转移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靖桢;新型含氟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2 黄公岳;基于萘硫烷和联苯硫烷侧链取代苯并二噻吩的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3 汪倩;基于并噻吩聚合物给体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4 杨夺;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5 叶陈男;基于苯并二噻吩为核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器件表征[D];苏州大学;2018年

6 徐卓;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7 陈显杰;新型有机光伏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8 汪涛;基于新型氟代吡嗪类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9 余盼盼;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王正;新型九元并苯给体单元活性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5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45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